喬治·史密斯·巴頓(1885~1945),生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聖加夫列爾,美國陸軍四星上將。1903年進入弗吉尼亞軍校,1904年進入西點軍校,1909年畢業後在騎兵部隊服役,多次參加戰爭。1935年任夏威夷軍區情報處長,1940年7月任裝甲旅旅長,1943年後曆任美第二軍軍長、第三集團軍司令、第十五集團軍司令。他作戰勇猛頑強,指揮果斷,富於進攻精神,善於發揮裝甲兵優勢,實施快速機動和遠距離奔襲,被部下稱為“血膽老將”。
在兒子的成長過程中,老巴頓一直向他灌輸巴頓家族的光榮曆史。受父親的影響,少年時的小巴頓就認為,他的祖先是弗吉尼亞地區的名門望族,他的家庭有高貴的血統,所以,從小他就有一種榮譽感,認為自己一定要成為偉大的將軍、統帥,否則,就是辱沒了家族的名聲。父親給兒子灌輸的這種家族榮耀,激發了小巴頓的自信心,也激勵著小巴頓不斷追求和奮鬥。
少年時代的巴頓心性非常高傲,自認為高人一等。上學後的小巴頓看不起任何同齡的孩子卻因為“閱讀失常症”經常遭到同學的嘲笑,每當這時,他就緊握拳頭,不停地咆哮。可是,他的同學根本不在乎他的憤怒,依然揭他的短,小巴頓隻能一個人生悶氣。
很快,老巴頓就知道了這個情況,他耐心地跟兒子談心,並用貴族的精神和祖父(美國南北戰爭期間的上校)的故事來激勵他。他告訴小巴頓:如果不能克服這個障礙、把學業堅持下去,就是辱沒了巴頓家族的榮譽。父親的話深深地激勵了倔強的小巴頓,他堅定地對父親說:“您瞧著吧,我一定不會辱沒家族的名聲!”
第二天,重新找到自信的小巴頓上學去了。他為了學會一個單詞,常常要不斷地拚讀幾遍,甚至幾十遍,而其他孩子隻要拚讀兩三遍就記住了。盡管小巴頓克服重重困難堅持讀書,不過,在學期結束時,他在班裏的成績仍然是倒數第一名。小巴頓無法接受這樣的事實:為什麼比別人多付出這麼多,而成績卻是最差的呢?
父親了解到小巴頓的困惑,就對他說:“一次成績的好壞並不能決定一生。學習就像爬山,有人從山腳往上爬,有人則從山腰處出發。剛開始,山腳下那個人爬得再快,也比不上從山腰上開始爬山的人。但如果堅持不懈,兩個人的距離就會越縮越短,也許先到山頂的正是那個從山腳出發的人呢!”
為了家族的榮譽,小巴頓奮力學習,取得了很大的進步。
育子智慧
請真誠地回答以下問題:
1.你告訴過孩子,他是你的驕傲嗎?
2.孩子會關心集體利益嗎?
3.當你批評孩子的時候,他會有羞恥感嗎?
所謂榮譽感,是一種促使人努力向上的道德情感,是一種積極的心理品質。有位教育學家這樣說:“兒童一旦懂得榮譽與羞恥的意義之後,榮譽與羞恥對於他的心理便是最有力量的一種刺激。如果你能使兒童愛好榮譽,懼怕羞恥,你就使他們具備了一個真正的原則,這個原則就會永遠發生作用,使他們走上正軌。”有榮譽感的孩子,他會珍惜自己的榮譽,自覺主動地摒棄不良的行為習慣,向好的行為習慣靠攏。
第一,告訴孩子,父母以他為榮。巴頓的父親在他很小的時候就對他說了自己家族的光榮曆史,讓巴頓自然而然擁有了一種榮譽感和使命感,在學習上嚴格自我要求,最終取得了學習的進步。家長在平時生活中也可以向巴頓的父親學習,當然,不是每個家庭都有顯赫的家族曆史,但是,至少父母要傳遞給孩子一個信息——你是家裏的驕傲,孩子得到這個信息之後,榮譽感和使命感會油然而生。
第二,抓住生活小事,及時表揚。表揚對激發孩子的榮譽感是非常有用的。月月愛靜不愛動,除了看書學習,好像對其他的事情都不太關心。有一天,他在上學的路上撿到了15元錢,到了學校就把這撿到的15元錢交給了老師,受到了老師的表揚,老師把這件小事告訴了月月的媽媽,媽媽也大大表揚了他。從此以後,月月開始注意關心班級的事情,願意為班級貢獻自己的力量了。孩子其實很單純,假如做父親的看到子女的行為好,便加以讚揚;看到行為不好,便換上一副冷酷和不理會的臉色,那麼,不要多久,孩子就會感到這種態度的不同。孩子的心靈是一張白紙,當他發現自己的行為有意義、有價值,能夠受到肯定的時候,他會一如既往地做下去,因為他也喜歡做令他有榮譽感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