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1 / 3)

清嘉慶十九年甲戌(1814)一歲

五月初十日,出生於山西代州(今代縣)城內藥王廟街。父馮儼,母張氏。

嘉慶二十二年丁醜(1817)三歲

是年,父親馮儼與伯父佶客遊京師。隨母去河北靜海縣,寄居祖父廷重公官寓。祖父時任靜海縣主簿。

嘉慶二十四年己卯(1819)五歲

是年,祖父擢清河縣丞兼署縣事。始從祖父讀書。

七月初十日,祖母徐氏去世。

嘉慶二十五年庚辰(1820)六歲

是年,仍從祖父讀書,開始學寫詩。

道光元年辛巳(1821)七歲

是年,祖父致仕,舉家回歸代州故裏。

道光二年壬午(1822)八歲

歸裏應童子試錄取,入州庠鬥山書院讀書。

道光三年癸未(1823)九歲

八月初一,父親病死京師,卒年三十有七。過了中秋節,伯父馮佶扶柩回代州,葬柩於城北祖塋。

道光七年丁亥(1827)十三歲

是年,考取代州儒學廩膳生員。

道光十年庚寅(1830)十六歲

是年參加院試,奪得儒學優生(秀才第一名)。

道光十五年乙未(1835)二十一歲

八月,參加山西乙未鄉試恩科中舉,榜列第十五名。

道光十六年丙申(1836)二十二歲

三月,參加京師禮部會試恩科,榜列第十三名貢士。

四月二十五日,殿試中二甲第六十名,賜進士出身,欽點刑部主事。

是年,通籍京師,寓居宣南的下斜街。

道光十七年丁酉(1837)二十三歲

是年,入西曹觀政,與刑部司員王益之、黃海華、慶霖交好。開始參加陶然亭文人之間的雅集。

道光十八年戊戌(1838)二十四歲。

三月,拜師戶部郎中餘坤,學為詩。

四月,與乙未科進士桂林人朱琦並門居,時相過從談藝,並在朱家,結識廣西才子彭昱堯。

是年,正式授官刑部主事。

道光十九年乙亥(1839)二十五歲

約秋冬之際,結識居京的名士張穆。

道光二十年庚子(1840)二十六歲

三月,參加孔憲彝、秦瀛招集文士於江亭舉行的“尺五莊餞春”活動。

六月,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

十月,迎母養京師。

道光二十一年辛醜(1841)二十七歲

四月,經朱琦介紹,與本年考中的進士龍啟瑞、王拯訂交,龍啟瑞為狀元。

七月,由朱琦、餘坤引薦,拜桐城古文大家梅曾亮為師。

九月十二日,寫詩揭露“和戎”之策。

深冬,同人夜集於梅曾亮寓宅,詩酒談飲,十分歡快,並新識了幾個愛好桐城古文的士人。

道光二十二年壬寅(1842)二十八歲

八月二十九日,中、英《南京條約》簽訂,第一次鴉片戰爭結束。

九月,為亡友慶霖遺著《鬆閣詩鈔》作序。

道光二十三年癸卯(1843)二十九歲

四月初,遊覽京西妙峰山,詩有《登妙峰》。

五月,禦史陳學受謫貶,作詩《送陳懿叔南歸》

十月,公祭顧炎武之日,由何紹基、張穆發起重修報國寺西側的顧祠。

道光二十四年甲辰(1844)三十歲

二月,同人集於龍樹寺,餞送餘坤先生出守四川雅州。為文《送餘小頗先生出守雅州序》。

七月,顧祠落成初祭之日,應張穆之邀,襄辦祭祀事。朱琦寫《顧亭林祠記》,王拯書丹,立碑於祠內。

九月,遊京西翠微山(今八大處公園)同行者有顧文彬、雲笏,文有《遊翠微山記》。

道光二十五年乙已(1845)三十一歲

三月二十五日,梅曾亮生辰,同人觴集龍樹寺,主要與會者為:朱琦、王拯、邵懿辰、彭昱堯、唐嶽、王茂蔭、孔憲彝、秦瀛。

五月九日,應王拯之邀,與梅曾亮、魏源、朱琦、林昌彝、邵懿辰於來鶴山房瞻仰陳化成遺像。

十月,王拯出都就婚河南,南下廣州迎寡姐還柳州,為王拯題《砧課讀圖》。

冬,禦史陳慶鏞貶官福建,有詩《送別陳頌南給諫》。

是年,請畫工繪三十二歲(虛歲)小像。

是年,母封太安人,妻封安人。

道光二十六年丙午(1864)三十二歲

約在春季,移居八角琉璃井街,詩有《友人贈竹百許竿酬以詩》。

四月表外甥程鴻詔試禮部中乙榜,揀選河南雞澤教諭,作詩送之。

五月十二日,伯父馮佶去世,梅曾亮撰墓誌,何紹基書丹。

冬天,作詩《為何子貞同年題王蓬心山水次韻》。

道光二十七年丁未(1847)三十三歲

春初,得疾,在家調養,詩有《病起巡圃》。

九月初,朱琦貶官將歸桂林,出示其父朱韞山先生詩卷囑題序。

九月九日,同人集於顧祠,為朱琦設餞送宴,席間寫詩《九日集顧祠餞伯韓分韻得禊字》酬贈。

約十月間,懷念江南故人,詩有《贈黃海華司馬》和《得黃子冶書卻寄》。

十月十四日,參加張穆主持的拜閻若璩生日集會。

道光二十八年戊申(1848)三十四歲

正月,寫詩《元日試筆用坡公除夜韻》。

約在二月,有《春日即事》詩。

三月二十五日,與張穆、邵懿辰、何秋濤等集於梅曾亮寓宅,為梅先生過生日,即事有詩作,兼懷餘坤先生。

八月十五日,中秋節,應友人楊尚文之邀,同張穆、何秋濤為賞月之飲,作詩以記。

約在秋冬之際,為張穆題《煙雨歸耕圖》,張以詩酬謝。

冬日,賦詩《月夜偶作》懷念故廬。

道光二十九年己酉(1849)三十五歲

是年夏,何紹基奉詔南下,主持廣東鄉試。

八月,梅曾亮決意南歸江蘇上元故裏,與同人餞送於龍樹寺,有感賦呈。

九月二十六日,族伯馮芝病逝京邸,回鄉料理喪事。

十一月初九日,師友張穆去世,何秋濤撰誌,何紹基書丹。詩有《哭石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