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翦率軍抵達某地關口後,又五次派人向秦王要求封賞,有人勸王翦說:將軍要求封賞的舉動,似乎有些過分?王翦說:你錯了,大王疑心病重,用人不專,現在把秦國所有兵力交給我,如果我不為子孫求日後生活保障為借口,多次請賜田宅,難道要大王坐在宮裏對我生疑嗎?
其二,“廉頗憶趙人”。廉頗是戰國時趙國大將。趙惠文王主政,他任上卿,屢次統兵戰勝齊、魏等國。長平之戰前,堅壁固守三年。後來,趙孝成王一上台,改用了趙括為將,長平之戰,趙括紙上談兵,致遭大敗,盡廢三年對峙。
趙國殤大痛,鄰燕有機可乘,舉兵壓境,廉頗複任為將,迎戰燕軍於槁城,獲大捷,並陣斬了燕將,趙軍乘勝追擊,長驅五百裏,直逼燕都,燕王被迫割五城求和。廉頗因功升任相國,封信平君。悼襄王即位,他就失寵了,負氣奔歸於魏。雖然身在魏國,可是心裏仍想著報效趙國,聽到趙數圍於秦軍,心急如焚。趙悼襄王亦念廉頗,遂遣使試問其尚可用否?廉頗見到來使,仍食鬥米,肉十斤,披甲上馬,雄姿依舊。可恨的是,趙王被人用反間計蒙蔽,放棄了再用廉頗的初衷。
廉頗居魏日久,人漸衰老,得不到信任,於是楚使人迎為楚將,也沒有什麼建樹。老將軍每當看到向北飛去的鴻雁,便發出了“我思用趙人”的慨歎。
其三,“淮陰如學道”。“淮陰”即西漢初的淮陰人韓信。先屬項羽,繼歸劉邦,被任為大將,楚漢戰爭時,劉邦采用其計,攻占關中。劉邦在滎陽、成皋間與項羽相持,劉邦命令他率軍抄襲項羽的後路,出奇製勝,以功封為齊王。不久與劉邦合擊,滅項羽於垓下(今安徽靈璧南)。漢朝建立,改封楚王,嫌爵位低,滿腹牢騷,後來有人揭發他大逆不道,降為淮陰侯,又被告發與陳勾結,在長安謀反,為呂後所殺。
勝保的行為,或多或少帶有這三個古人的陰影。或因以權謀私,或因保位貪榮,也或伐功矜能,最終都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曆史就像鏡子,勝保若能檢束自照,多讀史書,學道悟道,借鑒古人的教訓,也許不會演繹出類似的悲劇。《詠史》詩言:“貴賤論交態,機權鑿性真”,正好切中了要害。
十一月下旬,走到河南周口鎮,不堪風塵之勞,住了旅店,準備休息幾天,從這裏乘舟直下淮西。旅店裏,仍回想著隨軍西征的憾事。夜晚和衣就寢,入夢無由,索性敲詩待旦,更深人靜時分,思路漸入化境,吟成七古一首,題於壁上:
豈有豪懷慕請纓,無端縛絝學長征。
漫思歸路喧笳鼓,嗟免彈章掛姓名。
野店荒荒如敗寺,行人草草似逃兵。
儒生潦倒尋常事,關隴烽煙望早平。
——《題旅店壁》
詩中帶著悔恨的語氣,質問自己,既然沒有主動請纓出征,何苦受此蹉跌呢?事敗,所幸沒被糾彈革職,再急急忙忙返回上任的老路,豈非落荒而逃嗎?早知現在,何必當初。
十二月中旬,馮誌沂舟過安徽的太和、潁州,抵達潁上,給曾國藩和巡撫李續宜各寄了一封信。泊舟壽州,迎候的官員把他接到淮肥軍大營,拜見了署任巡撫時間不長的唐訓方,上繳憑限單時,特別聲明了沿途阻滯的原因。
唐訓方,字義渠,湖南常寧人,舉人出身,初由曾國藩提挈入伍,憑戰功擢升按察使、布政使,現署皖撫。原巡撫李續宜丁母憂,已回籍守喪去了。
壽州逗留幾日,年關已近,領受了撫憲安排的有關事宜,便匆匆到廬州就職。
§§第五章 長淮風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