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塞上草原向有良弟道一聲:辛苦了……
我的第二個感覺是,有良弟別具匠心地對“家族文化”的特有探索。在我們中國,自古“國”與“家”就是聯係在一起的,但是“家族文化”卻又似一門新興的人文學科。據稱,山西的四大曆史文化家族中即包含有古代州的馮氏家族。綿延數百年,代代皆有文人出。除有良弟所述“五子登科”、“兄弟進士”等諸多牌坊外,且尚有曆代先賢的多部著作入選於乾隆時所編的《四庫全書》。詩人賈真稱,這在全國也是極為罕見的。而有良弟為展現故鄉這樣一個特殊的曆史文化家族,竟別具匠心采用了“以點帶麵”的獨特手法,不是麵麵俱到一人一傳,而是以清末的曆史文化名人馮誌沂為基點上溯這個文化家族之源流。馮誌沂(1814—1867)字魯川,亦字述仲,在山西近代史上卻是個不可多得的曆史人物,二十出頭便考中進士,曾在士林中名噪一時,再加上才華橫溢,又被稱為京都九君子之一。交友甚廣,林則徐、曾國藩、祁藻、許乃普、梅曾亮、何紹基、張穆、餘坤、王軒、王拯、朱琦、龍啟瑞、莫友芝、魏源、苗夔、郭嵩燾、呂賢基、王茂蔭、以及洪洞董氏三兄弟等均為他的師友。更難能可貴的是,當林則徐因禁煙被放幽憤致死後,別人唯恐多言得罪朝廷,而他卻賦詩親往吊唁,詩雲——恩禮應無恨,民生劇可哀。奪公何太早,辦賊正須材。痼疾緣幽憤,高名集眾猜。故鄉方款敵,魂兮莫歸來。
隻可悲馮誌沂生不逢時,正處於腐敗的清王朝行將就木之秋,一生命運坎坷,最後竟在戰亂中客死他鄉。為官一生卻窮困潦倒,最終還多虧曾國藩贈銀才得以魂歸故裏……而這一切均在作者筆下刻畫得栩栩如生,人物性格躍然紙上。然更重要的還在於作者向我們表達了這樣一個主題:一個能傳承數百年的文化家族絕非靠的權勢和金錢,而靠得是正直和清廉。
山西的四大文化家族無一例外,便是有力的證明。
最後,我要對有良弟這種嘔心瀝血的治學精神再次表示敬佩,我還要感謝他對故鄉的精神文明建設又作了如此傑出的貢獻。馮誌沂畢竟是個曆史人物,肯定有他的曆史局限性;二來尚有許多曆史事件仍待後人進一步評說,不知妥否,僅供有良弟參考。
“晉”善“晉”美,晉人之作當更可見功力之深厚!
請打開這部書吧……
馮苓植
龍年歲首於呼和浩特
§§第一章 弱冠成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