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多時,張瑞齡先生題寫了一橫一豎兩幅刊名。
“好!”我邊欣賞邊不住地讚歎咂舌。
由於期間有朋友來訪和張瑞齡先生書寫別的書法,很快就到了午餐時間。本來,我是要請他到附近不遠處的一家餐館吃飯,可是他執意堅持打電話叫餐館送餐。
我隻得說:“這樣也好,有些在這種餐館吃飯的人素質太差,大口吸煙吐痰,大聲說話,亂哄哄的像個集市。不過,您要多點幾個菜。”
“嗨,咱們哥倆兒還講究什麼。”說著他要了一個肉片炒白菜,一個酸辣雞蛋湯和兩小碗米飯。
我忙說:“這也太簡單了,再點兩個像樣的菜!”
“夠了,吃飽就行。”張瑞齡先生來了個一言為定。少傾,忽然又說道:“要不,咱哥倆喝點,我這裏有20年的陳釀花雕酒。”
“行啊。不過我們兩個都有糖尿病,隻能是象征性的。”我立刻讚同。
“那就再加一個油炸花生米和一份黃瓜蘸醬。”張瑞齡先生說著便拿起電話通知餐館。
“這也太寒酸了吧!”
“那就再加一個涼拌木耳,對軟化血管有好處。”張瑞齡先生不容分說就放下電話。我見再也沒有商討的餘地。隻好作罷。
在等候送餐間隙,我請教似的問起張瑞齡先生寫的名為“集滎為源”和“亶可達峰”兩幅書法中的“亶”字及“滎”字念什麼,又當什麼講時,他當即拿出我曾在電話中請教並已經將答案用小楷寫成的書函從抽屜裏拿出來,遞給了我。說:“我正準備寄給你呢。”
我接過張瑞齡先生書寫在宣紙上的精妙小楷,喜悅地眉裏眼裏漾滿了笑。
現筆錄如下:
戰英弟如唔:來電所問近日作之新句讀音及字意,現解釋如下:“亶”音“偉”,乃孜孜不倦之意:“滎”音“學”,乃夏天有水之泉,冬天即枯幹。我意:把有限之資源集中起來,莫浪費。此二短句乃去歲之作,請指正。
專此並頌
春祺
張瑞齡2008年3月10日
我小聲誦讀後當即表示:“您這封信紮,馬上就刊登在‘世華院’即將編輯印製的通訊上。”
午餐間,我與張瑞齡先生切磋書藝,縱論時事,捭闔人生。其中記憶最深的,是其對創辦“經典”、“精品”、“精粹”的忠告。他說,如今創造一個書畫刊物的品牌不容易,要將這個品牌打造好愈發不容易。如今的書畫界,由於趙公元帥升帳,許多人一切向“錢”看,心浮氣躁,為包裝自己,挖空心思,沽名釣譽、嘩眾取寵,無所不用其極。就是沉不下心來研習書法和繪畫技藝而精益求精。這就需要我們擇優錄取,嚴格篩選。不能濫竽充數,要寧缺毋濫。質量需以責任保障,嚴格來自忠誠。張瑞齡先生說到這裏,進而語重心長地言道:“戰英啊,你們堅持選擇書畫家的標準不重名分,不看頭銜,而是重品味、重格調、重個性,我完全讚成。其實,書畫藝術不能與烏紗帽畫等號,更不能與行政職務相提並論。在民間,有許多書畫大家,隻不過他們沒有機緣和受客觀條件限製,暫時不被眾人所知罷了。然而,是金子總是會發光的。許多大家都是死後才被世人所發現,所推崇的。有些名噪一時的所謂這個大師那個巨擘,以後隨著時間這個鐵腕裁判,將會成為曇花一現和過眼煙雲。是真正的藝術越經得起時間試金石的檢驗,時間越久越珍貴。所以,一個終生對藝術矢誌不渝而求索的人,不能靠投機取巧,不要遊戲藝術。希望‘經典’、‘精品’和‘精粹’,無論在選擇書畫家上還是在編輯、設計和印刷上,要爭一流,並努力創造一流。”
“好,我們一定謹記在心,不但要創品牌,而且要將品牌打造成名牌!”
當我身帶張瑞齡先生題寫的刊名和聆聽所受到的教益滿載而歸地走出“張瑞齡(北京)書法藝術院”,頓感眼前亮刺刺的。這是春天的明媚,是厚重而深邃的天空洋溢著的春天博大而充沛的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