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評論
作者:胡寧濤
有追求,有理想,有自己的核心價值體係
眾所周知,企業是因為追逐利潤而存在,利潤就好比人的食物一樣,是生存的基礎。但就像食物對於人一樣,人要活著需要食物,但人不是因為食物而活著,而企業也可以這麼說,企業要生存必須需要利潤,但發展到一定階段後,企業將不僅僅因為為了追逐利潤才存在。
有個古老的傳言——靈魂離開軀體,人就會結束生命。企業也有生命,那企業的靈魂又是什麼?
如果將資金、人、產品、市場等等你認為對企業無比重要的因素比作靈魂,必然都會遭到反駁。在百年企業的漫長曆程中,這些因素幾乎都受到過挑戰:企業可以貸款渡過困境,企業可以更換領導而不衰,企業可以更換產品仍保持活力,企業可以在不同的市場尋求發展……還有許許多多的因素對企業至關重要,但要說哪個因素與企業同生同止,那惟有企業價值觀。“理念優先於製度,製度先於技術”,所以企業的價值觀是一切理念、製度、技術的基礎,企業的品牌與形象是建立在企業信念、道德規範和行為準則之上的,是企業價值觀的外在表現,它的意義對於一個企業的發展是重大的。
先看看默克的案例
美國默克製藥曾經麵臨一個兩難的抉擇,公司經過數年研發,投入大量資金研製出來的“河盲症”(在非洲、拉丁美洲及其它一些地區,黑蠅的叮咬使人們感染盤尾絲蟲產生瘙癢、皮膚脫落、突出的關節及失明,這種疾病稱為河盲症。)特效藥卻麵臨著大量的非洲患者無力支付藥費而無法進入正常的市場運作的尷尬。是保證公司的利潤堅持走市場開發,逐漸回收資金投入成本的道路還是為了某種道義的存在而無償提供貧窮的非洲患者使用。默克公司選擇了後者,因為默克公司總裁瓦格羅斯的看法是:公司一貫的宗旨是“健康重於財富”,公司章程中“默克公司的使命是為社會提供高質量的產品和服務”還有“為投資人提供高的投資回報率”,但後者隻有在前一條得以實現的基礎上才能實現;“我們渴望實現利潤”,但利潤必須“來自於顧客對我們工作的滿意和我們對人類的貢獻”。(薑承剛總編點評:最優秀的模式往往是最簡單的東西。)默克公司的選擇為它帶來了極大的商業聲譽,連續7年榮登《財富》雜誌“最受尊敬公司”榜首,而大量優秀人才也紛紛慕名前來加盟企業。我想默克不管是出於任何考慮而作出的無償捐贈“河盲症”的舉動,但結局卻是我們事先無法預料到的轟動效應。
上述故事中的默克公司,之所以能夠贏得世人的尊重,並不在於它賺取了多少利潤,而在於它的核心價值觀“健康重於財富”、“利潤必須來自於顧客對我們工作的滿意和我們對人類的貢獻”。
有靈魂的企業比沒有靈魂的企業更賺錢
其實在古代,我們的祖先就已經討論過類似的兩難問題,義利的關係,孟子有關魚和熊掌的比喻已經清晰的表達中國古代先哲的教誨,“台魚而取熊掌,台利而取義也。”而在中國幾千年商道文化的求索中,近代徽商的崛起更是對商道義利文化做了絕佳的詮釋,徽商代表胡雪岩也曾經在麵對可以狂賺一筆的情況下毅然將藥鋪裏的藥物免費發放災民。
究其本源來看,義和利的選擇其實就是一個企業短期和長期利益的選擇,與慈善家的施台不一樣的是,企業的義將帶來長遠的利。
價值觀是一個企業所有員工的共識及其企業發展的靈魂。沒有共同價值觀的企業無異於一盤散沙也不利於內部團結和企業內部運營。美國著名管理學者吉姆·柯林斯研究發現,一個組織的成功源於員工內心中的核心價值觀,而不是組織所掌握的人力和物力。企業的價值觀是企業發展的靈魂。
從70年代開始,哈佛商學院著名教授約翰科特對美國實業界22個行業中10家最大的企業進行了為期二十年的調查,其結果顯示:有追求,有理想,有自己的核心價值體係的企業的收益遠遠高於沒有“靈魂”的企業。而我們從各知名企業的崛起曆程也能看到,企業能在同行中脫穎而出也是因為企業家為企業賦予了“靈魂”的動力,而舍棄了短期的利潤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