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好獵手需要好獵場(1 / 3)

第一、中國是個巨大的獵場

成長引擎 獵場 射手 民營 國有 集團化

我曾經做過一位私營集團創始人的顧問,他的集團營業額在10年之內,從微不足道的一家小企業,一路高歌到超過每年10億美元。雖有如此傲人業績,但他的下屬苦不堪言,因為這位老板,每兩三年就會進行一場轉型,力度之大,總讓員工措手不及。他在公司會議中的口頭禪之一是:企業的成長引擎不能停,無效的加速也比失速好。

他知道,在他的經營模式下,放慢速度進行盤整,再提速就困難了!用一句最近流行的話來形容,他從來就不停下腳步等待員工的靈魂。

如此多年下來,還能夠留在他身邊的高管,都是一群天性上看不到成長引擎就焦慮、忽視利潤、忽視管理細節的衝刺高手,那些看重利潤率、企圖持續改善管理流程的人,在他的企業裏都待不久。

但是,這位私營老板並不糊塗,他知道這種不斷以成長引擎帶動一切的策略,隻有在強人領導下才可能,而強人除非天生,否則是痛苦的。很早,他就判斷他的子女不是偏執強人,所以他讓子女就天性發展,讓他們在自己的企業之外悠遊。外人不知的是,他的頭腦也異常開通,所有的管理學理論,他都一套一套的了然於心,在他麵前很難賣弄管理理論。他對中國的經營環境,從創業第一天就已經下了定論:這是一個等待不起管理理論的市場,管理在這裏就是消耗,草率的加速固然也是消耗,但是兩者相權,寧可把消耗浪費在加速上,因為加速下的消耗屬於外部消耗,至少可以帶來外部機會。

這位老板是特例嗎?恐怕不是,他應該是過去20年來中國企業家的典型,隻是他是一個比較高明的射手,在尋找外部新引擎這件事上射得比較準,所以他成功了。

讓我們來把概念搞清楚。從一開始,當中國企業圈子談論“成長引擎”時,概念上都局限於“外部引擎”,內部組織、文化、管理,從來就被視為服從外部引擎的“服務支持單位”,甚至一種拖累。在這種概念下,隻有“引擎射手”才是“人才”,市場就是獵場。

然而,中國有多大的“獵場”?“獵場”上有多少“獵物”?

今天,內蒙古草原上已經很難看到狼的蹤跡,然而,60年前解放軍還能開著吉普用機關槍掃狼群。狼沒了,照理講黃羊就應該繁盛,但黃羊也越來越稀落了,因為它也被一槍一槍地獵射了。

當獵戶與獵物之間的比例越來越失調時,獵戶轉為牧戶,牧戶轉為農戶,乃曆史的大規律。小農化身為大農,從看天吃飯轉型為靠灌溉田,由滿世界搜尋“麗質野種”到“實驗育種”,也是經濟的規律。

這是一個“外部成長引擎”轉向“內部成長引擎”的大過程。

中國再大,也大不過人類規律,除非中國人自認是超人類。那麼,中國的企業家何時開始重視內部成長引擎?

很多企業家,甚至大部分的企業家,可能會回答說,先生您過慮了,今天的中國依然是個獵場,獵物雖然已經難以開吉普用機關槍掃射,但好的獵手依然可以一槍一槍地滿載而歸。

誠然,中國的成長尚未停滯,老獵物稀落了,然而新的獵物品種還在不斷冒出,“外部成長引擎”著實還有機會。關鍵在於,您是民營獵手,還是國有獵手?

獵手的技能、武器及策略都在進步;民營獵手在進步,國有獵手也在進步。近年來,所有獵手都意識到,機關槍已經打不到獵物了,步槍太慢,同時需要準頭。此時,國有獵手改良了他們的戰法及武器,令民營獵手望塵莫及。新戰法就是國營獵手集團化,改良後的武器叫做隱形壟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