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爐邊談話”與“實戰技巧”(1 / 2)

“爐邊談話”與“實戰技巧”

世紀論壇

作者:練建安

有幾位作家朋友問我,什麼地方可以買到施曉宇教授的《大學文學寫作》(福建教育出版社2012年9月版)?我暗自思忖,這是一本怎樣的書呢?以至於有這麼多人想一睹為快?

要說清楚這本書,要先說說它的作者施曉宇。這位江蘇籍的福州人,畢業於福建師範大學曆史係和北京大學中文係,早在20世紀80年代,即以小說《“酋長王國”》《四雞圖》等被《小說月報》和《小說選刊》轉載蜚聲文壇。

我們寫作,無疑需要文學理論的指導,但許多洋洋灑灑的高頭講章,“建構”、“解構”、“所指”、“能指”學術詞彙一大堆,往往言不及義,雲山霧罩。我看過一本書是這樣解釋“月光”的:“月球反射太陽光為地球等星體所接受的可見光。”姑且不說這種解釋是否科學,本來“月光”就是“月光”了,經他這一解釋,我反而糊塗了。一些文學理論著作,也有類似的通病,把一些簡單的道理表述得彎彎繞繞讓讀者昏昏欲睡。我想,也許寫作者受“時風”影響,非如此不顯其學問高深吧?

施曉宇教授的《大學文學寫作》則不然。他在這本書的開頭,麵向學生,麵向大眾,第一章就是《從十個成語說起》,深入淺出地耐心說字,說詞,說詞組,說句子,同時告訴大家如何使用工具書。接著第二章,講述寫作的“基本功”,即觀察、調查、回憶、想象、敘述、描寫等。第三章至第七章,分別講述寫作的語言技巧、故事和小說的遞進關係、文學與感情題材種類、小說創作的語言風格、小說創作的類型等。第八章與第九章,分別專題講述報告文學和散文寫作。

注重“實戰技術”,是《大學文學寫作》最明顯的特點。

我們都說,“理論指導實踐”。其實,有一句話也很重要,“理論來自實踐”。更重要的,是“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大學文學寫作》有很多亮點,讀者最看重的,是書中的“實戰技術”。汪曾祺是當代文學大家,其短篇小說《故裏三陳》是公認名篇,故裏婦產科名醫陳小手救治聯軍團長夫人後,自私殘暴的聯軍團長忘恩負義,一槍把陳小手打死了。結尾是:

“陳小手出了天王廟,跨上馬。團長掏出槍來,從後麵,一槍就把他打下來了。團長說:‘我的女人,怎麼能讓他摸來摸去!她身上,除了我,任何男人都不許碰!這小子,太欺負人了!日他奶奶!’團長覺得怪委屈。”

施曉宇認為,通篇雖好,結尾卻不夠簡潔,他覺得結尾隻要精煉成這樣一句就夠了:“媽媽的,我的女人也是你碰的?”《大學文學寫作》中的許多篇章段落,作者都是這樣結合自己的創作實踐和經驗,加以評點、講述的,因而見解獨特:“刀刀見血封喉。”

舉重若輕,簡明扼要,是《大學文學寫作》的又一顯著特點。文學寫作,是一個“係統工程”,也是個繁複的工程,如果是在一些文學定義、概念、證據、推理、判斷上打轉轉,固然可以推理出如“一個針尖上可以站立三個天使”的結論,但是總讓人感到枯燥繁瑣不愛讀。施曉宇的筆下卻舉重若輕,簡明扼要。如他介紹如何敘述,僅以《山海經》21個字的《奇肱國》為例:

“奇肱國,其民善為機巧,以殺百禽。能為飛車,從風遠行。”

作者在書中寫道:“敘述通常包括六要素:時間、地點、涉及對象、事件、原因、結果。……(《奇肱國》)除了沒有時間,地點、對象、事件、原因、結果五種要素都具備了。”作者接著提前告訴讀者:“敘述的關鍵在於它的過程性。從思考類型來說,敘述要回答‘經過如何’、‘怎樣做的’這類問題,其基本功能是‘以事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