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3 場館保護
(1)博物館
對於考古研究價值高、觀賞特性好的遺址,采取揭露和修建遺址博物館展示的保護方法。該方法優點在於展示遺址的原真性,缺點是遺址暴露在空氣中,易受到外界環境的變化,而遭到某種破壞,如幹裂等。因此,這種保護展示必須加強遺址博物館內的環境控製,確保遺址安全。
(2)廳棚保護
對於地麵遺址和發掘過的遺址,采用玻璃或塑料廳棚將其覆罩保護。該方法的優缺點與博物館保護相似。
(3)創造局部小環境的方法
對文物觸動最少的,是用創造局部小環境的方法進行保護,將一切會導致文物本體損壞的外界因素隔離開來,這種方法目前比較昂貴。
文物處於地下經過一段時間後,隨著這種埋藏環境趨於穩定,這其中的文物也就處於一個相對、暫時的動態平衡之中,但隨著發掘進行固有平衡被破壞,特別是溫濕度驟變、光輻射等對文物產生突變過程。這一過程正是導致文物毀壞的重要原因,加之出土後環境條件的反複波動,增大了破壞的可能性。最新的研究成果顯示,對文物實施保護的最有效手段就是控製文物所處環境,為文物營造一個相對穩定、單獨存在的空間。例如漢陽陵南區從葬8號坑是陝西省考古研究所與斯洛文尼亞文物保護機構共同建造,按照最初設計思路是通過在封閉條件下,采用控製溫濕度、冷光源照明及空氣過濾與交換係統等技術手段,為其中清理出土的現場文物營造穩定的環境條件,但由於資金和項目執行中的問題,該項目沒有完成。目前8號坑僅為封閉條件,未安裝使用其他調控設備,雖然如此,由於它達到了阻止溫度劇烈波動的效果且長期保持著高濕度,經過6年多,出土文物仍保存較好,保存效果明顯好於同期的出土物。
7.5.4 砌護保護
主要針對地麵建築遺址,並且台基形製較完整,在遺址周邊和頂部采用磚石進行砌護,例如唐大明宮麟德殿遺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