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2 自然破壞

以自然破壞為主的大遺址大多數地處偏遠地區,遠離人群的經濟活動範圍。大遺址的自然破壞是相對緩慢的,但環境汙染、大氣汙染、全球性氣候異常等因素加速了遺址的破壞。自然力的破壞,主要是水侵蝕、風化、風蝕等對遺址的破壞,這些破壞大多數情況下是漸變的,但成千年的累積破壞對大遺址也是巨大的。破壞現象主要有兩大類:一類是突發性的自然災害,如洪水、地震等;一類是日常性的自然力侵蝕,如水土流失、水的物理化學作用、風化和風蝕等。

1.水土流失對大遺址的破壞

如杜陵、漢甘泉宮,水土流失造成了遺址區內的衝溝發育,不僅破壞了遺址的整體格局,而且也衝毀了遺址本體和破壞了曆史環境風貌。

2.水的物理化學作用對遺址本體的破壞

①水的破壞:水的破壞是長期的,由於遺址與大地相連,地下水的滲透能引起化學風化,水分持續不斷的由地下向外揮發,致使遺址表麵出現非常小的裂縫,漸漸使表麵粉末化,再遇雨水衝刷,使裸露的遺存因為水土流失而蕩然無存;如果遺址附近排水不暢,則水從其根基部侵入,破壞是非常嚴重的。

②可溶鹽的破壞:在地下水向遺址不斷的侵蝕、揮發過程中,把土壤裏的可溶鹽分帶到表層,造成鹽分沉積,它們在環境溫濕度變化和地下水滲透作用的影響下,反複溶脹――結晶,對土遺址造成嚴重的風化破壞。

③凍融侵蝕:凍融對土質的影響較大,土遺址夯土中含有方解石等物質,屬易凍性材料。土遺址表麵易形成冰凍層產生凍脹壓力,當冰融化後,土表麵有很高的孔隙度,其強度顯著降低,這種冰凍、融化的反複作用,土遺址就會出現明顯的裂隙。

3.風化對遺址的破壞

地麵上的遺址由於沒有植被覆蓋,遺址的風化也在緩慢進行,風化使其一層一層的脫離,雖然速度比較緩慢,但上述幾種破壞組合在一起,加速了遺址的破壞速度。主要包括:物理風化、化學風化、生物風化三種。各種風化形式往往不是單獨起作用,而是相互影響相互促進共同作用於遺址。

①物理風化:處於地麵的遺址,由於溫度的變化,在原地產生的機械性破碎稱為物理風化。其主要方式有溫差風化、冰凍風化兩種。

②化學風化:主要作用方式有:融解作用、水化作用、酸化作用三種。生物風化:主要有生物的物理風化作用和生物的化學風化作用兩種。

4.風蝕對大遺址的破壞

風沿地麵吹動時,以自身的動能和挾帶的碎屑物對地麵進行的衝擊和磨損等破壞作用。當風速較小或地麵植被較好時,這種風蝕作用不明顯;當風速較大或地麵植被較少時,風蝕作用就很強烈。風蝕主要包括風吹蝕和磨蝕兩種。如統萬城遺址,風蝕是其主要破壞因素之一。

5.環境汙染對大遺址的破壞

酸雨是加速遺址表麵風化較為重要的因素。空氣中的降塵很容易吸附水分和空氣中的酸性氣體SO、CO等汙染物,落在土遺址上很難清除。它們吸附在遺址外層,使得表麵的濕度大於內芯,潮濕的表麵容易吸附酸性氣體並利於黴菌的生長,黴菌的新陳代謝產物中有硝酸、亞硝酸和有機酸,它們與土中的雜質反應生成可溶鹽又滲入表土起破壞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