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2 遺址本體保護與利用方式

目前,國內對遺址本體保護展示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幾種:

1.露天保護展示

露天保護展示主要針對遺址本體規模大、現階段還無法實施其他保護技術措施的遺址。如大型建築的夯土台與建築遺址、城牆遺址、陵墓封土等。對這類遺址目前主要采用的保護與利用方式有:設施圍護――目前多采用欄杆或提示性的簡易護欄。如秦阿房宮前殿遺址西側采用簡易護欄。現狀加固――在維持現狀的前提下,用現代材料及工藝對遺址本體加固,包括施用化學藥劑和物理的遮擋、支撐等,如陝西、新疆等地的夯土遺址,進行過土坯、小青磚、青石砌護加固等。例如唐大明宮麟德殿遺址,在遺址的四周和頂部用青石進行砌護,展示了宏偉磅礴的皇宮台基遺址。

遺址修複――以考古發掘研究的科學資料為依據,用傳統材料及工藝修補複原到一定程度。如交河故城的部分牆體、隋唐洛陽東陽城遺址的應天門東側遺址,進行過此類修複。此類保護與展示措施無法對遺址實行完全意義上的保護,它隻能起到防止人為破壞和延緩自然破壞速度的作用。

2.模擬保護展示

地表模擬展示――在對原遺址采取覆土保護措施後,在原遺址上麵按照原先遺址考古發掘實際保存狀況模擬複原,以保護和展示遺址。如漢長安城內的桂宮遺址,在回填覆蓋考古現場遺跡後,原位置地表模擬表現。此類保護展示方式能較好保護遺址本體。

3.遺址博物館

場館保護展示是對價值特別重大或遺址本體規模不大的遺址采取的一種保護與展示措施。如運用大跨度的鋼架結構,采用玻璃或塑料棚將遺址罩在其內。如半坡遺址部分房址、秦始皇陵的兵馬俑坑等。此類保護展示能夠保護遺址遭受自然界的某些破壞,但遺址本體還不可避免地遭受到展示過程中的各種人為和環境要素的破壞。

建造遺址博物館的目的是保護文化遺產,並向人們展示。遺址距離人們的現實生活常常是遙遠的、生疏的,需要一定的展示空間和手段使人們對遺址有所認知,博物館展示空間形象與意境的構建是和遺址的曆史環境、文化氛圍息息相關的。人們通過對特定曆史意境的感受而逐步認知。

4.重建

重建的類型一般為基台和建築物,台基大多數是根據考古資料,在遺址上複原重建,如唐大明宮的含元殿遺址。建築物重建比較少,有的是在遺址上,有的是在遺址區以外,例如黃鶴樓在原來的遺址上重建。

5.虛擬展示

三維全景虛擬現實(也稱實景虛擬)是基於全景圖像的真實場景虛擬現實技術,它通過計算機實現全方位互動式觀看的遺址真實場景還原展示方式。使大眾感到就處在現場環境當中,好象在一個三維的窗口中瀏覽外麵的大好風光。

虛擬導覽技術是采用多媒體人機交互界麵和交互信息導航方式,結合地圖導航,將這些現實場景有機的整合為一體,輔以聲音、圖像、動畫等多種多媒體元素的全新展示手法。觀眾在瀏覽時一方麵可以體驗所處場景的現場真實環境,一方麵係統全麵的了解該場景相關信息介紹以及所處的位置方位。這樣在一個景區或一個場館中,觀眾就可以輕鬆實現隨意的邊走邊看,在不同的三維場景之間任意漫遊不會迷失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