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位香客將事先準備好的紅布條和布施錢帶上,一路上把自己準備的紅布條係在山坡兩側的灌木叢枝條上,這叫舍災禍。然後,再趁人們不注意時,把別人係的紅布條解下幾條,裝到身上,這叫偷吉利。將來回家後,把“偷”回的紅布條,係在自己家的門環上,拴在牲口籠頭上,拴在各式農具上,都是圖個吉利。
朝頂習俗,曆千年不衰。直到現在,每逢三月三,山上處處張燈結彩,彩旗招展,還要搭建臨時舞台,有豐富精彩的文藝演出,來參加法會、朝山進香者多達成千上萬人。屆時,道士們還要抬著廟裏的真武金身“遊神”,而且必須要抬到戲台前請神看戲。法會上除了道家的誦經、祭祀、祈禱等儀式外,人們還要燒高香、拜大禮,隆重異常,熱鬧非凡。
在過去,過了三月三,人們便準備春耕夏種了,又開始新一年的忙碌。玨山也要隨之封山,不再接待香客。現在一年四季都對外開放,不再有“封山”一說。
中秋節,祭月神
中秋節是我國三大傳統民俗節日之一。其時正值金秋方半,爽氣宜人,天高雲淡,恰是賞月的好時節。在我國,中秋祭月之俗早已有之,《太平廣記》曰:“(月宮)仙女數百,皆素練寬衣,舞於廣庭(即廣寒宮)。”民間更有“嫦娥奔月”的美麗傳說。月中既然有神仙,那麼對月亮的崇敬與祭拜自然也由來已久。清代《燕京歲時記》說:“每屆中秋……陳瓜果於庭以供月,並祀以毛豆、雞冠花。”
玨山的祭月、賞月習俗由來已久。屆時,不論男女老幼,不論貧富貴賤,不論南北東西,人們紛至遝來,趕廟會、登勝境、祭月神、觀吐月,年複一年,年勝一年。參與玨山中秋節活動的人士,官員、商人主要以祭月、拜月為主,文人則以詠月、玩月為主,而百姓則主要是祭月祈神。
祭月、拜月是玨山中秋活動的主題。按當地習俗,每逢中秋之夜,當皎潔的月亮冉冉升起時,要在玨山舉行大型祭祀月亮神(即月婆婆)的活動。玨山集體祭月活動自古由道姑主持,先在祭場中央設大香案,案上獻上圓圓的月餅,通常為二份:粗月餅(蒸月餅或烤月餅)、細月餅(即精製的提糖月餅)各一盤,還要獻五盤水果,一般為柿子、毛豆、西瓜、蘋果、葡萄等。其中月餅和柿子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但是不能用梨(因為“梨”與“離”諧音,不吉利)。香案的擺放要朝著月亮升起的那個方向。當月亮升起時,紅燭高燃,焚香誦經,開始祭拜,祭月通常焚香三爐,三爐香焚罷,參與者應隨主祭者一起跪拜。祭拜完畢,大家在月光下,分食祭品,小飲淺酌,沏茶品茗,輕歌曼舞,竟夕之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