酈道元《水經注》雲:“丹水源出上黨高都縣故城東北的山岡下,俗稱源源水。”《山海經》說:“沁水出焉,南流注於河。其東有林焉,名曰丹林。丹林之水出焉,南流注入河。”
(丹水)南又逕硤(xiá)石、玨山兩山間。硤石山徑曲折,由高而下數步一轉,巨石谽岈(hānyá),左右騰攫(jué),綠草蒙茸,冬夏不變。五裏至‘別有天’,見青蓮寺梵宇瑤宮,如桃源隔世矣。與玨山遙對,丹水逕其中過此,高岸接天,獸跡不交,峽束水急,一瀉千裏矣。(清乾隆版《鳳台縣誌·山川》)
我們常說山水、山水,以山水來代表自然風光,諸如什麼山明水秀、青山碧水、山窮水複……山與水總是相隨而現,正所謂有山無水失靈魅,有水無山缺厚重。當然,玨山是幸運的,它有丹河在日日廝守,丹河也是幸運的,它有玨山作晝夜依靠。
唐穆宗時,丞相元稹回故裏渡丹水,寫下了《西歸渡丹河》一詩:
今朝西渡丹河水,
心寄丹河無限愁。
共到莊前竹園下,
殷勤圍繞故山流。
丹河自山那邊來,越山穀,過溝峽,它一路跌宕,一路曲折,百轉千回,浩浩蕩蕩,順山走勢,或疾或緩,其水清漪,其波迷蒙,彙流於這玨山、硤石夾峙的峽穀之中,遂成就一番別樣風情。供人欣賞,供人品咂。
古人雲:“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您別說,這丹河呀,還果真有龍。
據《鳳台縣誌》記載:“(金)皇統三年三月戊子,五龍見於丹水。”為表紀念,舊時曾於“五龍見丹水”之畔(即今丹河玨山下段郭壁附近)建五龍宮,以祀神靈。今毀之,改建提水站,甚憾。
青龍潭,又叫黑龍潭、瞎龍潭,是丹水流至翠屏山下的一處深潭,潭麵約1.5萬平方米,與玨山、翠屏形成了和諧的山水景致。傳說是女媧戰康回時,康回雙眼被射瞎而落水之潭。潭西象鼻山岩上的聖母泉,狀如天然淋浴,均勻向下噴灑,無論旱澇,從不間斷,若值寒冬之季,更是形成天然的冰瀑,凝瓊固脂,冰清玉潔。潭中有一情人島,彎環緊鎖,形貌奇絕,是一處美不勝收的幽境。情人島往西,象鼻山尾部即是小玨山,此山雙峰尖聳,酷肖玨山,給人以鬼斧神工之感。在青龍潭的出口處,有雙龜鎖丹景觀,兩塊分屬翠屏、象鼻山的巨石,形如神龜,各居丹水一岸,相向而臥,似欲將丹水就此挽留,又像在水中嬉戲相逗。
沒有文化的山水,難免顯得單調,沒有曆史的風景,往往流於蒼白,玨山實在是一處兼得天工造化與人文雕琢雙重恩寵的風景名勝。它雖成於自然,但卻不僅僅是以自然的秀色以媚眾,而是充滿了極濃厚的人文色彩。
多少年前,山奇水秀的玨山引來了幾位道人,他們棲息山林,辟道場,建廟宇,這些作為在經曆了許多年後,便成了名勝古跡,這是一種多麼神聖的延續。依山而建的各式建築,都是臨險而築,因地設施,千變萬化,遠望淩空入雲,殿角飛簷於綠樹林木間若隱若現,金碧錯彩直與日月炫輝,給人以仙山瓊閣、海市蜃樓之憧憬。
道家借景為用,借助多種奇異的自然風光,以烘托出莊嚴威武、神秘玄妙的道教建築風格。同時,反過來又給自然風光增添了更多奇異的色彩,以至被進而渲染成了“仙山”、“聖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