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時代的挑戰——開放和創新
賽迪評論
作者:姚珊珊
大數據是數據增長、IT進步和應用發展的必然結果是數據開放和數據民主化的大勢所趨。大數據時代正在呼喚一個更開放的社會,一個創新主體更分散的社會。這種創新社會化的演進將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大數據真的“火”起來了,眾人趨之若鶩,但態度卻並不統一,樂觀悲觀各執一詞。大數據究竟是IT界又一概念炒作的噱頭,還是產業發展的必然趨勢?大數據是一種單純的技術形態,還是人類社會全麵進步的裏程碑?要解答這些問題,必須從大數據曆史發展過程來理解大數據。
全球的數據總量正呈指數增長,過去三年間產生的數據量超過以往總和。2011年全球創建和複製的數據總量達1.8ZB,預計2020年全球電子設備存儲的數據將增至35.2ZB。海量數據正在流動,時空障礙將被打破,個人將在大數據時代獲得更大的解放。大數據之“大”,不僅僅在於其規模容量之大,更多的意義在於:人類可以處理、分析並使用的數據在大量增加,通過這些數據的處理、整合和分析,人類可以發現新知識、創造新價值,帶來大發展,逐漸走向大眾創新的大社會時代。
大數據帶來大開放的時代風潮,這種開放,不僅局限在技術領域;開放理念對發達國家乃至全世界的影響,已經滲透到政治、文化、社會生活等各個方麵。
2009年3月,奧巴馬任命聯邦政府曆史上第一位首席信息官,之後聯邦政府數據開放門戶網站Data.gov上線,全麵開放政府擁有的公共數據,允許全球任何人訪問和下載。這一做法被稱為“數據民主化”。由政府主導、向全社會開放政府擁有的公共數據,這種做法本身就是一種創新。更重要的是,Data.gov不僅僅是一個創新的結果,它的出現,代表著數據在社會的自由流動、知識向大眾的自由流動,這為更多的大眾創新、社會創新提供了一個平台。
數據不會被它所激發的思想和創新消耗,相反,它可以為創新提供無窮的燃料。一小段合適的信息,可以促使創新邁進一大步。一組數據,可能會得到數據收集人難以想象的應用,也可能會在另一個看起來毫不相關的領域得到應用。因為這些創新型應用,數據的能量將層層放大。
在大數據時代,數據將成為一種權利,數據開放將成為一種潮流,計算正在從一種必須購買的產品轉變成為一種可以隨時租用的服務,互聯網將最終演變成智能的數據網。在這些正在發生和演變的趨勢中,大數據時代,也蘊藏著對個人、企業或組織甚至全社會的巨大挑戰。
我們的社會正在進入大數據時代,最大特點將是創新。信息的保存、加工、發布將不再是經濟的重心,基於信息的創新將成為經濟的先導。而且由於信息無處不在、人皆可得,新信息時代的創新將不再是少數人的專利,創新將走向大眾,集中表現為終端用戶的創新、普通大眾的創新。由於新技術的廣泛應用和深層滲透,引起社會形態和社會結構方麵的改變,如大眾創新、個人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等。
在大數據時代,信息和數據成為最重要的資源。一旦信息自由、數據開放,就意味著信息和每一個公民之間都是等距的,而且中間沒有層級的過濾。數據的開放和流動,就代表著知識的開放和流動,代表著權力的開放和流動。這種開放和流動,是多中心的、水平的。在大數據時代,社會的主體結構將從分層轉向網狀,在網狀傳播力量的不斷衝擊下,個人價值將得到前所未有的張揚,社會生產力將得到更大的解放和發展。
大數據時代正在呼喚下一波社會化的浪潮——一個更開放的社會,一個創新主體更分散的社會。這種社會化的演進是巨大的挑戰。我們無疑需要做更多的技術創新、應用創新和製度創新來迎接這個挑戰,但這僅僅是一個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