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關注你的心理健康(1 / 3)

早醒抑鬱症“信號兵”

判斷一個人是否處於抑鬱狀態,經常的早醒往往是一個很重要的提示性症狀。什麼時候醒來可稱得上是“早醒”?

一般意義上說從夜裏進入睡眠後到次日清晨大家都該起床的這段時間內醒來都算得上是早醒,最為常見是在後半夜的2點鍾到4點鍾醒來就再也睡不著。如果因小便急而醒來解尿,解完後上床又能很快睡著,這樣的醒不屬於早醒的範圍。

有早醒體驗的人都有相似的感受

即在睡著一段時間後就莫名其妙地突然醒來,顯得很清醒,想再入睡卻沒有睡意。隨後便是浮想聯翩,有的是回憶,有的是推測,有的是圍繞某個內容反複思考。總之是腦子裏胡思亂想,亂哄哄一片,越想人越發熱,越想心越煩躁,然後苦苦地等天亮,幾乎天天如此,搞得精疲力竭。

有早醒的人睡眠時間肯定不足

次日就會感到疲乏、渾沌、心煩、意亂,注意力不集中,辦事效率低等。長期處於早醒的人還會出現軀體方麵的不適,如心悸,胸悶、腰酸,腹脹、納差等。由此便構成了“睡不好,吃不香,做不動”的惡性循環,對人的心身健康帶來嚴重的壓力。

早醒是睡眠障礙的一種表現,又可以是抑鬱的一種伴隨症狀

如果經常反複出現早醒,同時又有情緒低落、精神不振、興趣下降、空虛無聊、悲觀消沉、注意渙散、猶豫不決、激情消失、容易激怒等症狀,就應考慮可能已進入了抑鬱狀態或是患了抑鬱症,需要到醫院去請醫生進一步診治。

治療早醒,應該從抗抑鬱入手

這樣才能從根本上消除早醒的病根。但同時也可以聯合用一些抗焦慮藥物和催眠藥物。俗話說,一夜不睡,十夜不醒,這正說明調整失眠存在一定的難度,需要有一個過程,也需要有一定的耐心。嚴格地配合醫生正規的治療方案是治療早醒的先決條件。

不少早醒的患者在還沒有接受治療時就開始擔憂用藥是否會構成藥物依賴,或是否會出現不良的副作用。實際上這是大可不必,因為目前我國已有很多療效明顯,副作用小的專科藥物可供選擇。至於藥物依賴的問題也完全可以通過醫生和病人的密切配合和共同努力予以克服。早醒是心身健康的大問題,是抑鬱的一個信號,切莫掉以輕心,失去治療的最佳時機。

性格孤僻與自我封閉是病態

在哈爾濱市南崗區通達街82號院內,一名33歲的男子因“愛犬”被車軋死一時想不開,竟從自家6樓縱身跳下,不治身亡。據了解,男青年從小性格就孤僻,自我封閉心理嚴重,不願意和人接觸。5年前,家人為他買了一條小狗,此後,這條狗就成了他惟一的朋友。自我封閉,缺乏與家人朋友交流和溝通,才會導致他隨愛犬而去。

自我封閉是一種環境不適的病態心理現象

自我封閉是指將自己與外界隔絕開來,很少或根本沒有社交活動,除了必要的工作、學習、購物以外,大部分時間將自己關在家裏,不與他人來往。自我封閉者都很孤獨,沒有朋友,甚至害怕社交活動,因而是一種環境不適的病態心理現象。自我封閉心理有如下特點:

一、普遍性。即各個年齡層次都可能產生。兒童有電視幽閉症,青少年有性羞澀引起的恐人症、社交恐懼心理,中年人有社交厭倦心理,老年人有因“空巢”和配偶去世而引起的自我封閉心態等。

二、非溝通性。有封閉心態的人不願與人溝通,很少與人講話,不是無話可說,而是害怕或討厭與人交談,前者屬於被動型,後者屬於主動型。他們隻願意與自己交談,如寫日記、撰文詠詩,以表誌向。隨愛犬而去的男青年就屬於這類心理障礙者。

三、逃避性。自我封閉行為與生活挫折有關,有些人在生活、事業上遭到挫折與打擊後,精神上受到壓抑,對周圍環境逐漸變得敏感和不可接受,於是出現回避社交的行為。

自我封閉可能導致人格異常與變態

自我封閉心理實質上是一種心理防禦機製。由於個人在生活及成長過程中常常可能遇到一些挫折引起個人的焦慮。有些人抗挫折的能力較差,使得焦慮越積越多,他隻能以自我封閉的方式來回避環境以降低挫折感。另外,自我封閉心理與人格發展的某些偏差有因果關係。

從兒童來講,如果父母管教太嚴,兒童便不能建立自信心,寧願在家看電視,也不願外出活動。從青少年來講,如果他沒有掌握一些技能,就意味著他沒有獲得生活自信心以進入某種社會角色,他不知道該做些什麼,如何與他人相處。於是,他就沒有發展出與別人共同勞動和與他人親近的能力,而退回到自己的小天地裏,不與別人有密切的往來,這樣就出現了孤單與孤立。從中年人來講,如果他是一個“自我關注”的人,他常常表現出不與他人來往。從老年人來講,喪偶或喪子的打擊,兒孫們遠離自己,很易使老人心灰意懶,精神恍惚,對生活失去信心。總而言之,自我封閉阻隔了個人與社會的正常交往,使人認知狹窄,情感淡漠,人格扭曲,最終可能導致人格異常與變態。

自卑感常是青少年時代埋藏的禍根

自卑感是產生自我封閉心理的根源,而且是在青少年時代埋藏的禍根。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師,而老師又是學生的領路人和心目中的權威。因此,父母與教師對孩子的評價都會對孩子產生巨大的影響,特別是貶抑性的評價:如“太笨”、“腦瓜不開竅”、“飯桶”、“蠢驢”等,都可能嚴重挫傷孩子的自尊心,使他(她)產生自卑感。漸漸地蔓延、擴散,從而產生錯誤的心理定勢,引發出人際關係障礙和許多行為上的困擾,妨礙學習、生活和人際交往這些活動的正常進行。這種病態心理如果不能及時而正確的治療,可能會危害終身。

幫助孩子們消除自卑感,父母和教師要注意不要輕率地隨意貶低他們的能力或品質,以免損害他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而要多給予褒揚和鼓勵。孩子自己也要有“我能行”的一種信念,恰到好處地自我暗示,就是在自己的心田上播種自信。平時不管做什麼事情,不可操之過急,目標不可定得太大太高,不然就易於受挫。可將它分解為一個個小目標,這樣就易於打勝仗,而每次成功都對自己是一種激勵,這有利於提高自信心。要以寬容、豁達的態度來對待挫折,並進行恰當的“挫折歸因”,即造成挫折的原因要分析得正確,然後想辦法去克服困難。

長期沉浸孤獨的心理狀態將影響人正常發展

自卑猶如孤獨的孿生姐妹,有自卑的存在,就擺脫不了孤獨的陰霾。人人都可能有孤獨的時候,但孤獨並不意味著就是獨來獨往。孤獨就是對周圍一切缺乏了解,對所處環境及周圍的人缺乏情感和思想的交流。如果一個人長期沉浸於孤獨的心理狀態,將對智力發展、情緒、語言交流等方麵產生障礙。

如果有自我封閉心理現象,應該及時去醫院看心理門診,找醫生好好聊一聊,並進行自我心理調適。

一、學會將成功歸因於自己,把失敗歸結於外部因素,不在乎別人說三道四。

二、提高對社會交往與開放自我的認識,既要了解他人,又要讓他人了解自己,在社會交往中確認自己的價值,實現人生的目標,成為生活的強者。

三、不妨試一試精神轉移法,即將過分關注自我的精力轉移到其他事物上去以減輕心理壓力,如練字、作畫、唱歌、練琴等。

四、學習交往技巧,真誠坦率地對待他人。要敢於與別人交往,虛心聽取別人的意見,同時要有與任何人成為朋友的願望。

五、要正確看待交往挫折,不要因為交往中的一兩次失敗,而否定了世上的所有人,其實大多數人還是十分友好坦誠的。

哪些人易患抑鬱症

最近,時常從媒體傳出各種成功人士自殺的消息。2005年2月18日上午,安徽蚌埠市統計局局長劉敏從市政府辦公樓9層跳下,自殺身亡。事隔一日,韓國影視紅星李恩珠在自己家中自殺身亡,也在同一個月,湖南常德一位千萬富翁在自己的小商店中上吊自殺……

毫無疑問,這些人均是成功人士。他們為什麼要走上絕路自殺呢?追究起來,抑鬱發作是這些成功人士的殺手。而從人格類型分析,幾種人格類型有助於成功人士攀向事業頂峰,但同時也為他們患上抑鬱症埋下伏筆。

我們不難發現,以上成功人士在生前都深受抑鬱情緒的困擾。也許引起抑鬱的因素不相同,但最後都形成抑鬱症,也就是因為抑鬱症,讓這些成功人士的生命失去了色彩,讓他們感到生不如死,痛苦萬分,讓他們感到絕望,失去了生活的勇氣,最終選擇了死亡,選擇了自殺。

成功人士更容易患上抑鬱症

為什麼成功人士患上抑鬱症的可能性更大?可以從人格類型上分析。

“精力旺盛型”人格:

一般來說,一個人要成功,除了要比較聰明,有豐富的知識之外,還必須有充沛的精力、不知疲倦、熱情奔放、勤奮努力、堅韌頑強等品質,通常我們稱具有這些特點的個性為“精力旺盛型”人格特征。但是,精力旺盛型人格特征也可以稱為躁狂型人格特征,也就是說他們長期處於一種非常輕微的躁狂狀態,在這種狀態下其能力達到超水平發揮,往往會獲得較大的成功。

躁狂的反麵就是抑鬱,也就是說有躁狂症的人發生抑鬱的可能性比常人大很多。而如果發生抑鬱,專業上稱為“雙相障礙”,就是“躁狂抑鬱症”,躁狂與抑鬱接替發生,抑鬱發作嚴重時就會有自殺念頭。而且這類人他們的自殺念頭往往十分隱蔽,家人和朋友很難發現,一旦發生自殺,成功率很高。一般來說,輕微躁狂狀態調整得好,不會向躁狂抑鬱症發展,但有些人因為事業成功而忽略了這種精神上的亞健康,往往在外界不良因素的刺激下進展為抑鬱。

“性格抑鬱型”人格:

另外一種性格的人也容易成功,這種人為人謙和、做事沉穩、一旦目標確定,就會堅定不移地走下去,然而與此同時,他們往往情感細膩,內心感情豐富,但不易向外人透露心聲,性格較為內向,多思慮,這種也屬於“性格抑鬱型”人格。這是種偏向悲觀的人格特征,遇事容易往壞處想,順境時悲觀情緒被掩蓋起來,但碰到負麵消息多時,他們容易在這種人格的基礎發生重型抑鬱發作。

“環性人格”:

還有一種性格叫做“環性人格”,也就是精力旺盛型人格與抑鬱型人格相互交替,也容易發生雙相障礙,出現抑鬱發作導致自殺。環性人格的人時而表現得思維敏捷、精神煥發、雄心勃勃———這種積極的心態和向上的動力都能使人容易獲得成功;但他們在另一些時候就顯出性格的另一個極端,表現為沉默寡言、猶豫不決、萎靡不振、終日愁眉不展、甚至悲觀抑鬱。這兩種看起來差距極大的性格同時存在這些人身上。“環性人格”也屬於人格障礙的一種,許多有天賦和創造力的成功人士都有這種表現,他們應當注意在抑鬱悲觀情緒出現的時候,想方法進行排解。

此外,除了人格類型,成功路上的“風霜雨雪”也是誘發抑鬱症的外界因素。成功之路不是一帆風順的,是不平坦的。現代社會瞬息萬變、競爭激烈,因此成功人士在向上攀登的路上無不時刻都會承受巨大的心理壓力。這些長期的、巨大的壓力以及各種社會心理因素,都可能誘發或者加重抑鬱症。

醫生視角

抑鬱發作的表現多種多樣

常常會有情緒低落,心情抑鬱、壓抑或內心煩悶、暗淡,或找不到愉快的事情,或者容易發脾氣;對自己平時感興趣的事情缺乏興趣。

有人常常責怪自己,認為自己做了錯事、對不起別人,或覺得自己有罪;也有人覺得自己無能、沒用;也有人感到疲倦、勞累或全身無力;或感到自己頭腦被阻塞、思維遲鈍;或行動遲緩、反應緩慢;常常會失眠,早醒;有人不想吃飯、消瘦;有人出現幻覺和妄想;嚴重時出現無助無望,覺得生活沒有意義,或者生不如死,產生自殺觀念、自殺行為等等。

值得強調的是,有些抑鬱症病人在早期時症狀較輕,對自己的狀態有所認識,但大多數不願麵對,拒絕就醫,延誤病情,使病情加重。

減壓早打“預防針”:

首先要減輕自己的壓力,學會生活,懂得娛樂,懂得釋放自己的壓力。平時盡管工作很繁忙,但要忙裏偷閑,找出機會暫時丟掉一切工作和困擾,徹底放鬆身心,使精力得到及時恢複。

遇到衝突、挫折和過度的精神壓力時,要善於自我疏解,如參加文體、社交、旅遊活動等,借此消除負麵情緒,保持心理平衡。建立起廣泛的社會支持係統,社會支持係統越完善,身心就越健康,學會與人溝通,處理好與家人、朋友、同事的關係,建立起和諧的家庭關係和社會關係,就會減輕自己的心理壓力。

另外,要有幾個能傾訴自己煩惱的家人或朋友,切忌把責任和問題都包攬在自己身上,承受過多壓力。一旦出現上述的抑鬱症狀,馬上治療。

聚焦我國之十大焦慮

他們的財富沒有暴富的指望,他們的職業沒有收工的暫停鍵,他們的階層待遇沒有確定的法律保障。他們一步一步向上爬,風光的物質享受背後是手停口就停式的職業壓力,體麵的社會地位背後是患得患失的身份焦慮感。

雅虎今年通過30萬份有效調查數據,描繪出了一幅普遍中國人眼中的中產者圖譜:月收入在萬元以上;開標致307或奧迪A4轎車;住明星樓盤;用IBM、索尼、三星等筆記本電腦辦公;用索愛、摩托羅拉、諾基亞的高級手機;經常出入五星級豪華酒店;用招行一卡通或中行長城卡這樣的銀行卡刷卡消費;向往的旅遊地點是“法國、東南亞以及東部非洲”等等。

他們是有產者,比大多數人物質更豐裕,比下有餘,比上不足。在上行的中國社會裏,他們是抓住了機會的人;他們的煩惱,也折射著中國發展青春期和中國法治青春期的煩惱。基於中國中產階層的定義存在爭議,你不確定他們是誰,但你能感受到他們的焦慮。

之一社會轉軌期的仇富替罪羊

仇富是偏狹的想法,但仇富心態在發展不均衡的中國仍有土壤。每一個富豪的倒下,都引來整個社會的“痛打落水狗”。當社會的仇富意識抬頭,客觀需要更多的中產者作為保持社會穩定心理的杠杆。有理論認為,一個社會的中產階層超過30%,這個社會就會相對穩定;超過40%,就達到穩定期。中國現在的中產階層是一根脆弱的杠杆。

公安部刑事偵查局局長何挺曾透露,2004年全國綁架案立案3863起,綁架對象主要是比較富裕的企業家、名人以及家境富裕的中小學生。但富豪們可以請保鏢,可以住進保證私密性的豪宅別墅,而中產沒條件。擁有產業和一定財富的中產在對被搶劫、被偷盜和成為罪犯目標的擔憂中,存在對人身安全受到危害的恐懼;另一方麵,他們對自身的經濟地位同樣具有危機感,甚至自身亦存在仇富心理。中產者需要在評估自身的安全指數中尋找對自我的認同。某天,在打開日本產的汽車車門,站在中高檔公寓門口時,某個中產階層的大腦中極可能掠過一個問題:“我比周圍的人都安全嗎?”

之二沒有房東隻當租戶的“有產階級”

中產階層像葛朗台重視金幣般重視他們手中的房產和愛車,並認為這兩樣東西絕對關乎中產生活的所有權。對此,法律是否予以他們保障?由以前的《道路交通安全法》的“機動車負全責”對車主可能造成的負擔,到最近房屋所有權的“70大限”的熱議、《物權法》草案的公布,一次次風吹草動,觸動著這些中產者敏感的神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