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母推介
豐子愷(1898-1975),字仁。浙江崇德人。我國現代畫家、散文家、美術教育家、音樂教育家、漫畫家和翻譯家,是一位卓有成就的文藝大師。他的文章風格雍容恬靜,漫畫多以兒童作為題材,幽默風趣,反映社會現象。豐子愷以自己切身經驗,所做的著述《給我的孩子們》以書信的題材,反映了他教子育子啟示的全部精華。
鍾芸芳,是位賢惠能幹的江南女子,生有子女十人,豐子愷排行第七。鍾芸芳的一生對豐子愷影響極大。
教子故事
豐子愷少年時候,放學回家總要先來到母親身邊,向她要零食。鍾芸芳常常臉露笑容,伸出手摘下掛在椅子上的竹籃,拿些醬幹絲、煎餅一類的點心,還有鮮的枇杷、栗子給兒子,同時也沒忘記給他幾句勉勵:“要好好努力學習。”
豐子愷家裏開著染坊店,從小耳濡目染的豐子愷很早就接觸到顏色。有一次,他向染匠師傅討些顏料,溶在小茶盅裏,用筆蘸著為《千家詩》上的畫著色,塗一隻紅象、一個藍人、一片紫地,常常自以為很得意。哪知因為紙太薄,顏料太濃,透過七八頁紙,被父親責罵,可母親鍾芸芳認為是兒子幼小心靈中可貴的藝術萌芽,本能地予以保護誇獎,使豐子愷很多時候都逃過了一頓父親的責打。後來,豐子愷就偷偷躲在扶梯底下的小桌上畫紅人、藍狗、紫房子……這些畫的最初鑒賞者,除了照管他的女傭外,就是他的母親和姐姐。
母親看了畫,連連點頭說好。每次做包子時,她總要特意給兒子一團麵粉,由他捏著玩。豐子愷就用這一大塊的麵團,自由地捏造各種麵製手工藝品,先捏一個小孩子,團攏了,又改捏一隻狗,再團攏了,再改捏一根水煙管……以後,豐子愷還同夥伴用蠟燭澆鑄神仙菩薩,用芋艿和番薯鐫刻水鄉的木船和楊柳。每次,鍾芸芳看見了,總是以慈愛的笑容鼓勵幾句。母親的關懷愛護與欣賞,使豐子愷從小對畫畫特別感興趣。千裏江河,源於涓涓細流,豐子愷日後能成為一位享譽畫壇的藝術家,其成長的道路,大概也正是由此而開端的。豐子愷八歲的時候,父親遺下妻子和兒女,留下幾畝薄田和一間染坊,撒手西歸。
十六歲的豐子愷,以第三名的成績考取浙江省第一師範學校。這對希望兒子能重振豐家名聲的母親來說是極大的慰藉。
臨行,鍾芸芳告誡即將去遠方求學的兒子,待人接物要謙虛謹慎,讀書求學要刻苦勤勉,不可貪逸玩樂,隻有把學問做紮實了,將來才會有極大的發展。鍾芸芳耐心地叮囑兒子的起居飲食,還為他做了針線板,連引線都插好了。
帶著母親做的一罐豬油炒米粉,豐子愷踏上了玻璃窗紅欄杆的客船。假期歸來,母親從坐椅上下來,親自上灶,燒些兒子愛吃的小菜,為他接風洗塵。晚上,在一盞油燈下,母親詳細詢問兒子的學校生活,聽說兒子對語文、繪畫、音樂幾門功課特別感興趣,學業大有長進,她高興得時時頷首讚許,加以勉勵。同時又殷殷囑咐兒子不可忽略其他的功課。母親總是如此細心、平凡而又偉大。正是她溫柔的愛心,使兒子的繪畫天賦得以發展,兒子的願望逐漸展翅高飛、雙翼豐滿健壯成熟起來!
從豐子愷的童年到青年時代,母親鍾芸芳始終扮演著“慈母”和“嚴父”的雙重角色。在《我的母親》一文中,豐子愷用全身心的愛表達對母親的感念之情:“她是我的母親,同時又是我的父親。她以一身嚴父兼慈母之職而訓誨我、撫養我,我從呱呱墜地的時候直到三十三歲,不,直到現在……我接受了母親全部的慈愛……”
專家品析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母親是世界上最慈愛的女性,母親的呼喚是世界上最美的聲音,母親給予我們的太多太多,世界上的一切光榮和驕傲都來自於母親。
豐母對兒子的殷殷希望和少年時代的教誨,多年之後,在兒子的身上體現了出來,造就了一代學者和偉大的畫家。從這位普通的母親身上,絕不僅僅隻是盲目的培養,而是能夠從豐子愷的天性出發,兒童的教育最主要的是從他們喜歡的事情入手,從情趣開始培養我們的孩子,往往能夠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俗話說:“有耕耘才有收獲。”豐子愷人生成功的曆程,絕對不是偶然的,這和他的天分有關,包括他母親對他幼小個人愛好的開發和培育。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因素就是,一個人的成功,他的後天努力起了絕對性的作用。所以,對於我們當代的青少年們,無論是家長還是自身,都要善於發現自己的先天優勢,而家長更有責任開發和培養他們的先天興趣,這樣培養出來的孩子才是有真正能力的新一代的佼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