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說:“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雖說人情不是萬能的鑰匙,但不懂人情是不可以的。因為,人情是無根的東西,想要固定它,必須牢牢地掌握它。通曉人情,就是要有一種設身處地,將心比心的情感體驗的態度。從正麵講,就是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就好像肚子餓了要吃飯,應該想到別人肚子也餓了,也要吃飯;身上冷了要穿衣,應想到別人也與你一樣。懂得這些,你就要“推食食人”、“解衣衣人”。
劉邦就知道這種道理,所以他在韓信眼中是個通情的人,並且劉邦還使韓信欠下自己的人情債不忍背叛。齊國人蒯通知道天下的勝負取決於韓信,就對他說:“相你的‘麵’不過是個諸侯,相你的‘背’,卻是個大福大貴之人。當前,劉、項二王的命運都懸在你手上,你不如兩方都不幫,與他們三分天下,以你的賢才,加上眾多的兵力,還有強大的齊國,將來天下必定是你的。”
韓信說:“漢王待我恩澤深厚,他的車讓我坐,他的衣服讓我穿,他的飯給我吃。我聽說,坐人家的車要分擔人家的災難,穿人家的衣服要思慮人家的憂患,吃人家的飯要誓死為人家效力,我與漢王感情深厚,怎能為個人利益而背信棄義。”
過了幾天,蒯通又去見韓信,告訴他時機失去了便不再來,韓信猶豫不決,隻因漢王對他情深意重。
我們姑且不論劉邦以後如何處死了韓信,但就人情世故而言,劉邦很成功,他能令韓信在想到背叛時心中便產生愧疚,不忍去做。
通曉人情從反麵講,就是要“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你愛麵子,就別傷別人麵子,你要尊重,就不能不尊重別人。“隻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的事,也不是沒有人做。
項羽就是其中之一。雖然他有“霸王”的美稱,卻隻有霸者的習氣,沒有王者的風範。他自己想稱王,卻想不到手下的弟兄也想做官。該賜爵的時候,爵印就在他手中,棱角都磨損了,他還是舍不得頒發下去。因此,與其說項羽敗給劉邦,還不如說他輸給了人情。
其實,人情就是人緣。有人緣的人,會廣交朋友。話雖這麼說,但人情的“通”,人緣的“有”,是不能靠守株待兔而得來的。天上不會掉下一張餡餅,而且剛好掉到你的嘴巴裏。人情要去做,重視情感,不是謀劃,也並非算計,這僅是交際的一種手段。因為欠了人情,別人必然會有回報。每個會做人的人,都會處在兩種位置的角色上,不是別人欠你情,就是你欠別人的情,不存在誰算計誰的問題,因為中國人的關係就是靠人情的流動在相互維係著、進行著的。
“女為悅己者容,士為知己者死”,無一不是“感情效應”的結果。善於交際的人大都深知其中的奧妙,不失時機地進行感情投資,對於拉攏和控製別人往往能收到異乎尋常的效果。
韓非子在講到馭臣之術時,隻說到賞罰兩個方麵,這自然是最主要的手段,但卻很不夠,有時兩句動情的話語,幾滴傷心的眼淚往往比高官厚祿更能打動人。因此,感情投資,可謂一本萬利,是一種最為高明的控製術。
有許多身居高位的大人物,會記得隻見過一兩次麵的下屬的名字,在電梯上或門口遇見時,點頭微笑之餘,叫出下屬的名字,會令下屬受寵若驚。可見,富有人情味的上司必能獲得下屬的忠心擁戴。
作為上級,隻有和下級搞好關係,贏得下級的擁戴,才能調動起下級的積極性,從而促使他們盡心盡力地工作。俗話說:“將心比心”,你想要別人怎樣對待自己,那麼自己就要先怎樣對待別人,隻有先付出愛和真情,才能收到一呼百應的效果。
如果你手中握有一定的實權,位高權重,一般說來,不需要別人的幫忙,當然也不欠別人的人情。但是,天下的事情那麼多,並不是每一件事情你都願意幹、願意出麵、願意插手,這就需要借助別人去幹,在這種情況下感情投資就十分值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