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房學峰
在中國,很少有一個體育項目像乒乓球那樣,為不同時代孕育了係列偶像——不是“一係列”的係列,而是很多係列。
從縱向說,可以分成三個係列——
第一係列是五六十年代的“老一代偶像”:
第一位偶像級明星是莊則棟,不管“三連冠”是不是被人為製造出來的,他都能被稱為“金牌偶像”和“風格偶像”,前者指其成績之好,後者指其場上的作風,這種作風是那個時代民族精神的寫照。
第二位偶像級明星是李富榮,被外國人形容為“美男子加轟炸機”的他,是中國乒乓球貢獻的第一位“明星偶像”,所以直到今天,當有人去他家裏看到牆上那張比真人大很多的巨幅照片的時候,誰都會受到幾分震懾。
除了這兩位之外,容國團、徐寅生和張燮林三位,也各有其偶像意義:創世紀的容國團是“金牌偶像”,辯證法的徐寅生是“智慧偶像”,魔術師的張燮林是“風格偶像”。
因此實際上,中國乒乓球的第一代人就為當時還純粹的中國社會提供了係列偶像,使純粹變得不那麼純粹了——他們之所以是偶像,不純粹是因為得了世界冠軍。
對於“老一代”來說,遺憾的是幾位大姐們——以鄭大姐敏之的俏麗,顯然是極具殺傷力的;而林大姐慧卿在70年代初實現的“大滿貫”,則具有“金牌偶像”的價值。
第二係列是七八十年代的“中生代偶像”,幾乎是第一代偶像人物的翻版和複製:
郭躍華幾乎是莊則棟的翻版、“金牌偶像”的複製;江加良幾乎是李富榮的翻版、“明星偶像”的複製;接過總教練那把槍的許紹發有點兒像徐寅生、“智慧偶像”的複製;而陸大哥元盛則因為像張燮林那樣其貌不揚和手握“魔杖”、具有了“風格偶像”的潛質……
“中生代”的女球員裏也逐漸出現了偶像級人物,首推曹燕華和陳靜,至少作為她們球迷的我本人,想起當年曹的靈動和陳的嫻靜,就會有些心裏癢癢的感覺——大姐和大哥們一樣,都代表著一個時代。
第三係列是上世紀90年代的“新生代偶像”,他們不但在沿著前兩代偶像的道路繼續前行,而且本人就是被前兩代偶像製造出來的:
男運動員裏,孔令輝是“明星偶像”、劉國梁是“金牌偶像”,就連丁鬆,都因為同樣產自上海和同樣“其貌不揚”的原因,繼承了張燮林、陸元盛“風格偶像”的衣缽;
女運動員裏,金牌依然不在話下,所以每位傑出的選手都能被稱為“金牌偶像”而尤以張怡寧最為傑出,此外,鄧亞萍作為“風格偶像”震撼了薩馬蘭奇,王楠則作為“明星偶像”影響深遠。
現在這一代選手屬於第四係列,每位贏得過奧運會冠軍的現役國手都有各自成為偶像的理由……
這種縱向的考量之後,更有趣的話題是一種橫向的考量——有句俗話叫“少不看西遊,老不看三國”,意思是指少年人看了西遊就會學孫行者調皮搗蛋,老年人看了三國就會學諸葛亮陰謀詭計,用“偶像”的眼光看,其實就是說不同人心目中有不同偶像,而且隨著時過境遷,人心中的偶像也是在變化著的。
而經得起時代變遷的偶像級人物,更尤為難得:
比如說蔡振華,運動員時是不少球迷心目裏的“風格偶像”,教練員時像是用兵如神的“智慧偶像”,步入領導崗位之後豈不是能用“統帥偶像”來形容;
又比如劉國梁,運動員時代是“金牌偶像”,現在則越來越像是師傅蔡振華的翻版與複製。
所以,中國乒乓球的“國球”魅力之奧妙之一,在於偶像的可以被追隨——少年時代的蔡振華和劉國梁像是球場上的行者被“看西遊”的少年們追隨,等到這些少年們逐漸老到“看三國”的年齡、到了需要找到諸葛孔明那樣的偶像的時候,發現堪為偶像的,其實就是老蔡他們。
同樣的例子也發生在偶像級的女運動員身上,隨著王楠張怡寧一起長大並且視其為偶像的少女們,會發現在自己已為人妻之後,她們仍然是偶像,無非是從“金牌偶像”、“明星偶像”搖身變為“財富偶像”和“女人偶像”罷了。
所以說,“國球長紅”的含義之一是“偶像長存”,就像曹燕華和陳靜在我心目中那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