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中國好聲音
卷首語
作者:欽林威
沒有一個好的理念,即使有改革共識,改革也不會正確進行。回望過去改革,爭論過後都有一個理念,一個戰勝、超越利益的理念,所以才推動改革不斷前行,盡管有快有慢、有曲折有彎道。
時間的確到了好時候。
關鍵時期召開的黨的十八大,幾乎每一位國民,都能夠從中讀取自己的希望,也會在對好日子的向往中,期待改革能夠成就自己的希望。改革,依然是中國最美最好的聲音。
因為我們的發展速度過快,邁出的每一步,好像都是關鍵的一步。在這樣的發展通道內,我們似乎把改變、進步,潛移默化為一種常識,而改革發展猶如一個大篩子,留下來的都是大塊頭,麵對這樣的大塊頭,我們怎樣篩漏才能夠化大為小、化硬為軟呢?很多很多的問號,等待答案。
麵對如此多的問號,李克強副總理用“改革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來形容當下改革形勢,可謂最為恰當,他的“改革是中國發展最大的紅利”的講話,被輿論解讀為決策層繼續推進改革的決心和動員。
摸著石頭過河的改革,已經進入深水區成為大家不二的看法。可是,因為水太深,可能摸不到石頭,如何過河?近年改革之所以徘徊不前,因為沒能找到一塊合手的石頭,也試不出水到底有多深。於是,凝聚共識再次被納入改革爭論中來。
當下並不缺乏對改革的認識,甜頭已經嚐到,改革也潛在地成為一種常態。
李克強進一步強調說,一時看不準、吃不透的改革,可先選擇一些地區和領域開展試點,在探索中“排雷”和清除“荊棘”。改革千頭萬緒,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要積極尋找牽一發而動全身的突破口。
李克強的此番表述,也被解讀為改革的方法論,但突破口在哪裏,地雷和荊棘又如何清除?
從我們一介百姓的角度看,無疑要從百姓、社會最為關注、矛盾最大的地方改起,畢竟民意不可違,這樣也能為改革提供一個好的基礎和氛圍。在這樣的改革路上,注定充滿荊棘,我們就是需要披荊斬棘的勇氣,去試試水有多深,去捏捏那些大塊頭到底有多硬,隻有這樣,改革才會有突破而動全身的可能。
《中國青年報》近來做了一個萬人大調查,在未來的十年公眾最期待的改革是什麼?排在首位的是收入分配改革。有數字顯示,目前收入最高10%群體和收入最低10%群體的收入差距,從1988年的7.3倍上升到23倍,行業差距則高達8倍。
有報道稱,收入分配改革方案有望在本月出台,當然,我們不去揣測方案將會提出怎樣的頂層設計,但十八大報告中提出的收入倍增目標,定將會成為方案的改革方向。
基於此,有了改革共識或常識,我們還需要一個很好的理念,一個能夠最大公約改革各方利益的理念,猶如上世紀90年代提出的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那樣。經濟學家張維迎在其新書《什麼改變中國》講到,中國的未來取決於什麼?一是我們的理念,二是我們的領導力。他以為,理念變為大眾的認識之後,就會成為一種力量,就能夠戰勝利益,從而成為改革的共同指向。
張維迎說的非常正確,沒有一個好的理念,即使有改革共識,改革也不會正確進行。回望過去改革,爭論過後都有一個理念,一個戰勝、超越利益的理念,所以才推動改革不斷前行,盡管有快有慢、有曲折有彎道。那麼,當下我們需要一個怎樣的理念?
經濟學家李稻葵似乎給了我們答案,他認為,現在的改革需要做兩件事,第一是要挖掘民眾到底需要什麼,要健全社會製度稟賦。第二是一定要認真考慮如何去完善現代市場經濟。
民眾到底需要什麼,無疑是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對好日子的期待。而對現代市場經濟的完善,不僅是一個經濟概念,更是一個社會價值概念,因為市場經濟確立的過程,本身就是對公平、公正的內在堅持,市場經濟下人與人間的關係,充滿一種道德判斷和法治規範。
因此,我們需要在完善現代市場經濟的同時,把民眾的需求放在最為重要的位置,並由此來推動改革盡快走出深水區,這就是我們當下需要堅持的理念,也許這就是河中那塊最大的石頭。
近來,新一屆中央決策層的新作風、新思路、新麵貌,讓我們很是期待。一係列入腦入心的話語,尤其是近來決策層帶頭做起的文風、會風的改變,讓百姓感受到決策層執政理念的變化。
我們認為,中央決策層對改革形勢的判斷,對百姓的生活訴求,對改革路徑的選擇,已經站在百姓最為需求的立場之上,如財富分配和農村土地,如果從這一層麵而言,這不正是改革的再開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