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語
作者:
國家發展規劃中首次寫進“打造首都經濟圈”,標誌著這已是國家層麵的發展戰略,將大大推動京津冀的深度合作,促進這一區域統籌協調發展
全國十一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表決通過的經濟社會發展“十二五”規劃綱要中明確表述,“推進京津冀、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區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打造首都經濟圈”。國家發展規劃中首次寫進“打造首都經濟圈”,標誌著這已是國家層麵的發展戰略,將大大推動京津冀的深度合作,促進這一區域統籌協調發展。
以首都為核心的城市群及其區域正在成為國內發展最具活力的區域之一,將是繼珠三角、長三角之後的我國第三大經濟板塊。京津冀地區擁有優越的城市發展平台,以及政策、資源、人才、技術優勢,其建設不僅關係到自身的發展,也關係到如何帶動我國北方經濟與社會的全麵發展,更關係到我國綜合國力及在全球競爭能力的增強。“十一五”時期,京津冀地區迎來了一係列重大的戰略機遇,經濟社會取得了顯著的成就,但京津冀三地各自也存在著發展的瓶頸,北京疏解城市壓力、拓展發展空間的需求日益增強;天津雄厚的工業基礎卻難以更好地發揮作用;河北省域內土地資源豐富,發展空間廣闊,但較為貧窮落後,產業承載和對接能力弱。打破這些瓶頸有賴京津冀區域比較優勢互補、優質資源共享,實現共贏發展,否則一損俱損。沒有周邊地區的統籌協調發展,京津長期、持續的發展也是不可能的。目前,與長三角、珠三角相比,京津冀地區的產業聯係和經濟合作還十分薄弱,一體化進程更有待進一步推進。加快京津冀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迫在眉睫,“十二五”規劃綱要提出“打造首都經濟圈”,正是要破解這個多年議而未決的大課題。
實際上,京津冀也已意識到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的重要性,並積極謀劃融入一體化發展。在北京“十二五”規劃中,與津冀及環渤海地區開展更深入廣泛的合作成為首都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工作之一;天津“十二五”規劃中提出,主動參與京津冀都市圈建設,深化環渤海地區務實合作;河北省“十二五”規劃將構築環首都經濟圈列為重要內容之一,將建設環首都經濟圈。而如今,“打造首都經濟圈”又成為國家戰略,從中央到地方形成了共識,這的確令人鼓舞,振奮人心。
“打造首都經濟圈”如何操作?除了京津冀各自的設想和實踐外,正如全國“兩會”一些代表委員所說,“打造首都經濟圈”涉及調整完善利益關係和生產力布局等重大問題,不能靠三地自己協調,國家應該建立權威的協調機構和協調機製,有相應規劃來配套,加強權威性、約束性的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