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章(1 / 3)

如何提升2l世紀女性的素質

[韓]金教貞

1.序論

人類正處於信息化的巨大文明漩渦中。

21世紀常被認為是重視感性(Feeling),假想(Fiction),及女性特質(Femine)的時代,即所謂3F的時代,也可以說21世紀是文化、信息和女性的時代,在製造信息的軟件時,如能發揚靈活、纖細、創意力和奉獻等女性的長處,那麼女性在21世紀的信息化社會中必占一席,男性與女性也將更能相輔相成。有鑒如此,一個使女性能夠理解且適應信息化社會,並能事先為信息化社會的生活方麵而準備的教育體係自是必要的;並且,為了成為信息化社會的主人,女性更須不斷地自我開發。

西方國家在80年代後半,已有1/3以上的勞動人口從事信息產業,而英國則有50%從事信息管理職種,其中的33%為女性。因此女性人材從事明日之星產業之信息產業,對國家的經濟發展和女性自身而言都是不可避免的趨勢。

有鑒於唯獨信息產業方麵為女性高級人力可嚐試且可實現其高附加價值的領域,故更應培養她們的能力。

由於21世紀的世界化、信息化趨勢將被電腦所主導,故而產生了很多看好的職業。根據勞動部所屬之國立職業安定所為了編輯《韓國職業辭典》,所調查的資料來看,現在單純與電腦有關的職業達四百餘種之多。而這些職業大部分為近10年間所出現的因電腦部門無窮無盡的開發可能性而產生的新職業。在所有的部門中,電腦均被廣泛地使用;而電腦部門的快速發展,信息通信部門的驚人發展都預期將使新的職種和職業的分化更為加速。

隨著電腦和通信網路的發達,工作的形態也轉換成在家辦公,自由辦公等新的形態;在美國,1994年在家辦公的人員數已達到900萬名,並且呈繼續增加的趨勢。日本1970年以後經濟的服務化、信息化加速之後,女性經濟人才的社會參與也日漸增加。下麵讓我們探討一下美國的“U.S.News&worIdReport”和日本總務廳的“附錄事業所統計”中所提供的熱門職種,以及我們國家所選的女性熱門職業。

1)美國21世紀的熱門職種

電信市場推銷員,CAD/CAM從業者,軟件開發專家,醫療專家,長壽問題專家,毒性廢物處理專家,能源節約谘詢專家,電池技術人員,殘疾人問題專家,放射能專門科學技術員。

2)日本的科學技術相關新職種

信息服務業,產業廢物處理業,電影製作及發行業,有線電視,與醫療相關的各種服務業,改良證明業,設計業、鑲牙製牙技術業、獸醫業,其他保健與廢物處理業。

3)須持技術資格證書的女性熱門職種

觀光翻譯隨同,電算應用設計師(CAD),高級推銷員,電腦速記員,法律顧問,機械製圖員,室內裝飾設計師,環境技士,專門秘書。

2.再教育方案

21世紀隨著信息化社會的到來,在家辦公,自由辦公等工作形式的變化,以及托兒製度的完善。家庭自動化和家庭購物(homeshopping)的普遍化,我們可以預測女性參與社會的比重將增大,而女性參與社會的機會也將漸漸增多。因此,迎合時代需要的自我開發便成了當務之急,而製作這些適應變化的未來教育課程便是國家及其相關部門應該擔負的工作。再教育大致可分為三個項目。一、為單純的新技術訓練(simpleupdate);二、為相關部門的轉移;三、為學習適應新部門的新技術並令其向新職業挑戰的積極再教育,以1970年和1980年為基準來看,與電腦有關的科學都包含在再教育的範圍內。特別是與企業共同合作的實習製度與合作課程能提供熟練“現場技術”的機會,是決定再教育課程成功與否的主因。

〈1〉科學技術教育部門的女性教育現況

1)高等教育

1993年我國設立的13個科學高中,以1992年3月為基準,當時11個理科高中的女生入學人數為358名,占全體學生數197名中的18.7%。而隨著提供企業人力的工業高中的增加,1990年僅占工高1.8%(3,533名)的女生人數到1994年已經達到了全體學生數的7.7%(21,660),估計不久之後將會達到10%。

而女生的專業,1990年時僅有通信科、設計科、食品工業等10個科目,1993年已經增至木漆工藝科、照相印刷科、環境工業等28個科目,男女專業的差別現象已不複見。同時,女學生增加的速度十分驚人,包括汽車科、機械科等所有學科均呈2倍以上的增加,每年平均增長率達到58%。

2)大學教育

自然科係三個部門的女性人材培養現況:

根據90年代基礎科學部門、工學部門、農水產海洋部門的年度統計,工學部門畢業的男

學士為3195名,是基礎科學部門10972名的2.9倍,較農水產海洋部門的5765名更超出5.5

倍。而在女學士方麵,基礎科學部門為9519名,農水產海洋部門為3444名,工學部門為2429名,由此數字可知工學部門女性的比率顯著低下。

碩士方麵,男性占全體工科人數的95%,較其他任何科係均培養出更多的人才;而女性碩士占基礎科學部門的35%,遠超過其在工科所占的5%。

博士方麵,在這三個部門所培育出的人才遠低於工學學士和碩士,即僅占基礎科學部門的18%,農水工海洋部門的8%及工學部門的2%。

自然科係三個部門的就業人力比較:

男性人力的工科部門就業率為基礎科學的3.8倍,農水產海洋部門的62倍,呈現出極高的就業比率;而女性人力上,基礎科學的就業人員為5137名,較工科部門的1099名,農水產海洋部門的1177名呈現約45倍之高的就業比率。

〈2〉未來導向的再教育方案

1)教育的信息化??新教育改革的意義

2l世紀的所謂世界化、信息化的教育意義,第一為隨著信息及知識量的急增,國民共同基礎教育的年限及生計上所必須的技術和情報的知識教育,在質的麵上勢必予以提升。第二

為在信息與知識急變的信息社會中,成人的再教育便成了生活的必需課程,並且又因把尖端媒體信息通信技術帶進教育課程,傳統的教育製度,課程和方法勢必要有一革新的變化。

隨著世界上信息化時代的到來,先進各國已先後投入經由教育來強化國家競爭力的新教育改革。美國在1994年即實行稱為EAA(EducateAmericaAct)的教育改革方案將學校教育與職業教育連結,並將強化終身教育作為改革的重點。英國則早在1988年製定了教育改革法,把市場原理積極地反映在教育上,並對教師實施工作成績報償製度。日本則在1984年以後將過去劃一、僵硬的教育轉向為重視個性的教育,且全麵推進以培養自我學習能力的終身教育體係,同時也將新媒體投入教育領域,積極地迎接信息化社會的到來。

今日的信息技術已呈專門化,複雜化和綜合化的趨勢,培養兼備信息相關部分知識及理解的人才便成了積極麵對此一趨勢的首要任務。1995年6月發表的新教育改革方案即強調了一個原則,任何人不管在何時、何地均能受到他所願意的教育的以受教育者為中心的開放式教育社會(Edutopia),以及建立一個終身教育社會的理想,為了達成這個計劃,一個國家多媒體教育支持中心將被建立,立足於此,學校教育、社會教育、職業技術教育將以信息教學的方式予以連接,打下一個開放式教育的基礎;同時,也將開發所有可活用的學習資料,並將其互相連接,提供所有的學習人士隨時、隨地獲取。

遠距離通信教育可解決不同年級合班上課的問題,提高農村教育的質量,殘疾人也可在家學習所願學習的教育及職業教育,而女性,老人及成人學習者的多樣需求亦可達到滿足。

2)導向未來的再教育方案

①向上提升的工作與教育條件

21世紀中由於電腦和通信的發達,在家辦公,以及任何時間均可工作的自由辦公等日漸改善的工作條件,任職製度,托兒製度的實行,以及家庭自動化的普及,使得女性可脫離傳

統的家事與育兒生活,積極地從事社會活動。同時教育的信息化,開放式教育和在家辦公亦可再教育自身,提高自己的能力。

②為培養政府信息人才的教育方案

設立各種類型的高中,如信息專門高中,設計專門高中,集中擔任信息化教育的責任並培養信息通信的專門人才,給於小學、中學教師自由選擇訓練機會,熟悉信息通信技術的權

利,同時也實施教師的現場教育課程和信息化認識教育。特別是在新設的課程中首先示範學分銀行製度以求建立在家上課,以及在職進修的開放式教育體係。

③專門能力+電腦

重新調查既有的專門人才且予以有效率的應用,同時令其學習一種新部門的技術可說是事半功倍的方法。例如:大學中學習生命科學的人,可令其學習更先進的生命科學技術(update)與操作電腦的方法,這兩者的結合??事實上亦是未來的熱門職業,將會使個人的發展更為有利。

④製作與多種信息媒體有關的信息技術和科學技術相關課程

必須製作能實現新的教育改革,也就是能夠上網使用多媒體且簡單易學的女性再教育課程。而從實際的例子可知,由於名額的限定以及過高的學費,信息教育對女性而言可說是遙

不可及。因此一定要經由新媒體製作一些任何人都可輕易學到的多樣的信息技術教育課程(例如上述的再教育事例中的科目)。

??利用有線電視的再教育

??利用信息網絡的再教育

??利用使用多媒體製作的教育課程的再教育

??利用教學用錄相帶的再教育

而上麵所列舉的利用新媒體,且以再教育為目的而製作的多樣的有關信息技術,以及科學技術的課程積極進行,同時也要開發一套能檢證使用者經由此課程是否更能得到發展的指

導程序。

⑤FeminetKorea:“讓女性走上網絡”

雖然女性富有感性的創意能力與女性大量使用信息的趨勢是未來社會發展的原動力。但是在現實的環境中,以男性為主的信息化促進政策,以及男性的信息獨占,使得女性與信息

化的趨勢大為疏離。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韓國女性政治研究所及韓國女性情報院正式成立一個女性網絡(Feminet),以求擴充女性的信息係統化,以便展開婦女運動。

結論

打開注重信息和知識的21世紀之門的女性必須以信息和知識武裝自己。本研究首先把因信息技術的急速發展而出現的各種未來看好的職業整理出來,提供女性在選擇未來的工作及

專業科係時作參考,同時也就“女性如何再教育和開發自己”為題,對目前的實際教育現實的情況,以及未來的教育方案作了探討,在21世紀的新出現的看好職業方麵,本研究以現在韓國高等教育的各個科係專業發展的共同趨勢為根據,選出未來有利於女性的職業;而對尖端科學部門職種的預測則以美、日兩國的調查資料與對從事尖端科學部門人士的訪談為依據,找出未來這個行業可能出現的所有職業。不過,站在提高國家競爭能力的層麵上,為了更能輔助女性選擇21世紀的看好職種,並給於集中訓練,甚至再教育她們,積極地為從事這些教育的機關和再教育方案作宣傳也是一個十分重要的課題。

台灣大學的“兩性與性別”相關課程

張玨

“婦女與性別研究”學程,在1997年4月22日於台大行政會議上正式提出討論,初步通過尚要經過校務會議等才能正規定案。茲將申請構想附之於下(附件一),期盼全校師生關心婦女與性別教育者能給予回饋和建議,以俾學程的設置能完善。

由於彭婉如女士的不幸事件,才喚醒社會父權體製的重視,在教育部成立“兩性平等教育委員會”,切實由教育進行紮根工作,促使人人能覺察自我是否存有性別歧視現象、明了個人如何受限於文化環境、檢視社會環境是否存在因性別而有不當製度剝奪兩性的自然發展,從而改善之。

雖然“兩性平等教育委員會”才成立,但推動兩性平等觀念,喚醒長期被製度壓抑銷聲的女性,婦女運動與婦女研究卻已是努力耕耘十多年了。以台大婦女研究室而言,它成立於1985年9月,當時是在亞洲協會的讚助下,台大人口研究中心執行秘書薑蘭虹教授的協調下,結合四位推動婦女研究學者跨校際的方式推動婦女研究,進行相關性別與各學科的座談,收集各大專院校開設與性別相關的課程,建立國際與國內資訊和資源網絡等,並發行通訊以促進資訊交流。12年下來,每年在通訊上刊載的課程有四五十門之多,而十年發展下來的課程也由隻以女性為標榜而進展至女性主義觀點,更加上兩性平等不歧視內涵,亦發展到多元化觀點(性別、族群、年齡的不歧視)。十多年下來台大教師開課最多至今已累積有二十多門(見附件),有的是正式課程也有的是潛在課程(列入主題討論,雖然不似清華大學,當它於1989年成立“性別與社會研究室”第一個計劃便是結合關心性別教育的教師開設性別相關課程如此有係統,但台大教師實際參與社會婦女運動並以此開課啟發學生亦不少。婦女研究室也於1990年經由公共衛生學院提出“兩性關係”的通識課,啟發學生性別的敏感度。近年來更有不少教師修習國外“婦女研究”學程歸國任教,使婦女與性別教育更具多元化與係統化。課程的累積已豐富,社會的需求是如此迫切,因此由1996年開始籌劃“婦女研究”學程的工作。??

附件一

台大人口研究中心婦女研究室婦女與性別學程計劃?

緣起:

當性別研究已成世界潮流,而且在台灣也開始蓬勃發展,但是尚未有一個正式的整合型的婦女研究課程,其重要性何在?我們來看看國外的經驗與台灣的情形來做衡量。??

國際的趨勢

在70年代,婦女研究主要在質疑曆史上,社會科學各個領域中,以及文化製度層麵對婦女的忽視。

80年代、婦女研究主要在質疑並檢視舊有理論的恰當性,進而重新建構新的理論。

90年代,婦女研究已成為一種學術資源、各國有不同的婦女特色與發展,以及需要解決的問題,不宜以偏探全。而研究範圍亦由婦女研究引發性別研究,由性別研究拓展至種族、階層、年齡歧視的研究。

國際的發展情形

就美國的情形來看:美國第一個婦女研究室於1970年在SanDiego州立大學成立。1977年,當美國全國婦女研究學會(NationljWomen'sStudiesAssociation)成立時,美國各大學已有276個婦女研究室了。十年後變成50所,於1990年的調查已有621個名稱被陳列,其中425個提供輔修或作業計劃。235個提供主修。而根據美國教育調查校園課程趨勢,發現68.1%婦女研究課程在大學,48.8%在學院,26.5%在二年專校。而在研究所方麵則於1986年有23個,到了1988年有55個,在1990年時已經有102個了!目前有170個學術專業團體,於年會時辦理婦女研究討論。可謂相當積極蓬勃,普及各大專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