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惟天地,萬物父母;惟人,萬物之靈。”“人無疑是大地的主人”,”人生隻有一生一死,要生得有意義,死得有價值。““人生每一寸時刻都應該有他高尚的目的。””每個人的一生是一場戰役,那是一場長期的多災多難的戰役。““人的一生可能燃燒也可能腐朽。””人生道德雖然漫長,但緊要處隻有幾步,特別是當年輕的時候。““人在一生當中的前40年,寫的是正文,在往後的30年,則不斷地在正文中加添注釋。””衡量人生的標準是看其是否有意義,而不是看其有多長。““什麼是偉大的一生?少年時誌向在臨終前得以實現就是偉大的一生。””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死而不亡者壽”,”人隻有獻身於社會,才能找出那實際上短暫而有風險的生命的意義。”
1。惟人,萬物之靈。
【原文】:天地之大德曰生。
《易經·係辭下》:
【譯文】:天地最偉大的德行,是使萬物生生不息。
【原文】:昔者聖人之作易也,將以順性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
《易經·說卦傳》:
【譯文】:從前聖人創作《易經》的意圖,是為了探究宇宙萬物的本性,發掘宇宙自然法則一貫的真理。所以,將天的法則,定義為陰與陽;將地的法則,定義為柔與剛;將人的法則,定義為仁與義。(仁是柔和的德性,義是剛直的德性。)
【原文】:有天地,然後有萬物;有萬物,然後有男女;有男女,然後有夫婦;有夫婦然後有父子;有父子然後有君臣;有君臣,然後有上下;有上下,然後禮儀有所錯。
《易經·序卦傳》:
【譯文】:有了天地,然後才有萬物;有了萬物,然後分出雌雄,在人稱作男女;有了男女,然後才能有夫妻;有了夫妻,然後才有父子;有了父子,然後人類社會才仿效父子關係,建立了君臣的體製;有了君臣的體製,然後才分出上下的等級名分;有了上下的等級名分,然後才必須建立並實施禮儀。
【原文】:惟天地萬物父母,惟人萬物之靈。
《尚書·周書·泰誓》:
【譯文】:隻有天和地是萬物的父母,隻有人是萬物中的靈長。
【原文】: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
臧克家。
【譯文】:有的人雖然還活著,但已身敗名裂,被世人所遺棄,和死了沒有什麼兩樣;有的人雖然死了,但身死而名不朽,永遠活在人們的心中。與老子所說:“死而不亡者壽”同義。
【原文】: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孔子·《論語》:
【譯文】:一個人以人的生命的價值在於公正合理,蒙蔽視聽的邪魔歪道的人即便活在世界上也不過是一時僥幸,終究難逃報應二字。
【原文】: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也;光陰者,百代之過客也。
【唐】李白《春夜宴從弟桃李園序》:
【譯文】:天地是萬事萬物的旅舍,光陰是古往今來的過客。
【格言警句延伸閱讀】:人生在世,不過是行色匆匆的旅客。
【意】托馬斯·阿奎那。
人類乃萬事萬物之尺度,他評判萬事萬物的是是非非。
【古希臘】普羅塔哥拉。
人類是所有生物中最高尚的,也許這僅僅根據下述事實推知;迄今為止尚無其他生物否認這一點。
【德】利希勝伯格。
人是惟一會感到厭煩的動物。
【美】費羅姆。
人生易逝,惟其事業有時得以永垂青史。
【蘇聯】高爾基。
人是能製造和使用工具並能用語言進行思維的高等動物。
《新華詞典》:人,物也;物,亦物也。雖貴為王侯,性不異於物。
【東漢】王充。
人為動物,惟物之靈。百憂感其心,萬事帶其形。
【北宋】歐陽修。
蓋天地萬物與人原是一體,其發竅之最精處,是人心一點靈明。
【明】王守仁。
人無疑是大地的主人,但又是胃腸的奴隸。
【俄】岡察洛夫。
人是唯一會因愧悔而臉紅的動物,或者是應該臉紅的動物。
【美】馬克·吐溫。
隻有人類才能具備道德品質。
【英】雪萊。
人類進步的道路是最為簡捷的,隻要求做到言行都符合真理。
【英】葛德文。
人是唯一會哭笑的動物,因為在動物中隻有他才能意識到事物之應該怎樣和實際怎樣之間的差距。
【英】哈茲裏特。
假如有任何東西是聖潔的,人類的肉體便是聖潔的。嬰兒一脫離母體,便有了人類共有的聖潔和尊嚴。
【美】惠特曼。
人生而有死,理之常也。
【後晉】石敬威。
人的一生隻是一刹那。所以我們要珍惜它,在世一天就過好一天。
【美】裏克特。
人生就像莊嚴的宇宙一般,白晝可愛,夜晚仍然璀璨!
【德】歌德。
世界上最強有力的人,是有獨立精神的人。
【挪威】易卜生。
世上隻有一個真理,便是忠於人生,並且愛它。
【法】羅曼·羅蘭。
一個能思想的人,才是一個力量無邊的人。
【法】巴爾孔克。
每個人都是自己命運的建築師。
【古羅馬】克勞狄烏斯。
⒉世界上最難認識的是人、是你自己。
認識你自己吧。
【古希臘】蘇格拉底。
“認識你自己”這句話是蘇格拉底在2000前說的,時至今天依然是人類的一個重大課題。
編者。
世界上最難了解的,恐怕就是“人生”了。除了摸索前進以外,別無良策。如果能夠抱著尋求答案的心情,一步步探索未知的人生,那就不會有什麼危險。為人之道,應該是謙虛而認真地去接受別人的教誨和引導,一步步向前踏上人生的旅途——這樣才不容易出錯。讓我們共同朝著未知的人生,摸索前進吧!
【日】鬆下幸之助。
從總體上了解人類要比具體地理解一個人更容易些。
【法】拉羅什富科。
一個人有兩個我,一個在黑暗裏醒著,一個在光明中睡著。
【黎巴嫩】紀伯倫。
人們也許了解宇宙,但從來不了解自我。自我比任何星球更遙遠。
【英】吉·基·切斯特頓。
能把握住自己的人很快就能控製別人。
【英】托·富勒。
蘇格拉底的“認識你自己”,其意義和目的不隻在於抑製我們,向我們指出我們的滿身缺點和渺小不足道,而且也在於提高我們,鼓勵我們走向自我意識和對我們自身中的善的認識。
【德】費爾巴哈。
最大的驕傲與最大的自卑,都表示心靈的最軟弱無力。
【荷】斯賓諾莎。
知道事物應該是什麼樣,說明你是聰明的人:知道事物實際上是什麼樣,說明你是有經驗的人;知道怎樣使事物變得更好,說明你是有才能的人。
【法】狄德羅。
一個人怎樣去認識自己呢?絕不是通過思考,而是通過實踐。盡力去履行你的職責,那你就會立刻知道你的價值。
【德】歌德。
如果一個人不過高地估計自己,他就會比他自己所估計的要高得多。
【德】歌德。
我在日常生活中嚴守著一個美好的準則:貴在自知之明。我是素以此來鞭策自己的。
【法】安格爾。
有自知之明的人常常轉動心中的明鏡鑒照自己。
【英】塞·巴特勒。
這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情,不論從任何角度來說,就是自己徹底了解自己。
【法】蒙田。
為什麼世上雖有鏡子,但是人們不知道自己的樣子?
【德】叔本華。
即使我們坐在世界最高的寶座上,我們也還不過是我們自己而已。
【法】蒙田。
那種把自己看成瑰寶,視別人為草芥,毫無自知之明的人,是人類中最惡劣的標本。
【日本】武本小路實篤。
認識自己的無知是通往智慧殿堂的門檻。
【查】斯珀吉翁。
覺察旁人的錯誤誌向並不難,難在覺察自己的錯誤誌向,這需要很大的神智清醒。
【德】歌德。
人應該了解自己,而了解自己也是世界上最難的課題。
【西班牙】塞萬提斯。
假如你要了解自己,那就觀察他人如何行動;假如你要了解他人,那就請窺視自己的心靈。
【德】席勒。
一個人的真正偉大之處就在於他能夠認識到自己的渺小。
【美】保羅。
人們寧願將自己的弱點和不完美之處隱藏起來,卻不願讓人們了解自己的醜行。
【英】切斯特菲爾德。
所有的人都愛自己。
【古羅馬】普勞圖斯。
每個人都認為自己的智力完美,自己的孩子漂亮。
【波斯】薩迪。
知道自己最糟處的人不會因此而更糟。
【英】富勒。
每一個人都是一個月亮,他有一個陰暗麵,從來不讓任何人看見。
【美】馬克·吐溫。
哪裏有人類,哪裏就有蒼蠅和佛祖。
【日】小林一茶。
要升到高位上,其經過有時是卑鄙的,然而人們卻借著卑鄙的手段達到尊嚴的地位。
【英】培根。
在你有權力有名望的時候,卑鄙的人是不敢抬起嫉妒的眼睛看你一眼的;然而,到你一落千丈的時候,顯示最大的毒辣的就是他們。
【蘇聯】克雷洛夫。
有的人是生來的富貴,有的人是掙來的富貴,有的人是送上來的富貴。
【英】莎士比亞。
我們得勢的時候,人們就用別的名字稱呼我們。
【英】莎士比亞。
人生在世最大的難題,就是不胡說八道而活著。
【俄】陀思妥耶夫斯斯基。
人生至要之事是發現自己,所以有必要偶爾與孤獨沉思為伍。
【挪威】南森。
人真是一個深淵!無論我們拋下多麼沉重的測海錘,都測不出它的真底蘊。
俞吾金。
人生中的有些瞬間和有些情感,是我們隻能意會而不可以言傳的。
【俄】屠格涅夫。
欲了解人生隻能向後追溯;但是要度過人生則應向前瞻望。
【丹麥】祁克果。
人的一生是短的,但要卑劣地過這短的一生,就太長了。
【英】莎士比亞。
我的確時時解剖別人,然而更多的是無情麵地解剖我自己。
魯迅。
一個人就好像是一個分數,他的實際才能好比分子,而他對自己的估價好比分母。分母愈大則分數值就越小。
【俄】列夫·托爾斯泰。
判斷一個人當然不是看他的聲明,而是看他的行為;不是看他自稱如何如何,而是看他做些什麼和實際是怎樣一個人。
恩格斯。
知己知彼,將心比心。
《增廣賢文》:感到自己渺小的時候,才是巨大收獲的開始。
【德】歌德。
一個人的美不在外表,而在才華、氣質和品質。
【蘇聯】馬雅馬夫斯基。
外貌美隻能取悅一時,內心美方能經久不衰。
【德】歌德。
人的通病是:判斷別人和判斷自己的標準迥然不同。
【古希臘】賀拉斯。
能預見錯誤的人是偉大的。
【阿拉伯】希伯維。
認錯使人偉大。
《智慧人生》:看不見的,才是最重要的。
《讀國學用國學》:模糊性是智慧的一種美德。
【德】海德格爾。
人和人之間就是狼和狼之間的關係。
【英】霍布斯。
他人就是地獄。
【法】薩特。
魔術在提醒人們,親眼所見也會有假。
民諺。
人們往往是這樣的:內心缺少什麼,就眩耀什麼;自卑什麼,就掩飾什麼。
民諺。
一時強弱在於力,千秋勝負在於理。
曹禺。
3。人生是患難和歡樂組成的。
每個人的一生是一場戰役,那是一場長期的多災多難的戰役。
【古希臘】艾匹克蒂垮。
人生的三大不幸是:接連不斷的極端貧困;使希望破滅的極端憂鬱;使靈魂空虛的極端無知。
【英】馬卡姆。
越是身份低的人,操守越是要謹嚴,不然正是自取其辱。
【俄】屠格涅夫。
順天者存,逆天者亡。
孟子。
大多數人前半生的虛度會使其後半生變得充滿痛苦。
【法】拉布呂耶爾。
每個人的一生是一場戰役,那是一場長期的多災多難的戰役。
【希臘】艾匹克蒂塔。
人生在我看來就是一個長途的旅行。
【法】紀德。
人在一生當中的前四十年,寫的是正文,在往後的三十年,則不斷地在正文中加添注釋。
【德】叔本華。
人的一生,或多或少,總是難免有浮沉,不會永遠如旭日東升,也不會永遠痛苦潦倒。反複地一浮一沉,對於一個人來說,正是磨煉。因此浮在上麵的,不必驕傲;沉在底下的,更用不著悲觀。必須以率直、謙虛的態度,樂觀向前邁進。
【日】鬆下幸之助。
全世界是一個舞台,所有的男男女女不過是一些演員,他們都有下場的時候,也都有上場的時候。一個人的一生中扮演著好幾個角色。
【英】莎士比亞。
人生最大的快樂不在於占有什麼,而在於追求什麼的過程。
【加拿大】班廷。
人生不售返程車票,一旦出發了,絕不能返回。
【法】羅曼·羅蘭。
宿命論是那些缺乏意誌力的弱者的借口。
【法】羅曼·羅蘭。
在漫長的人生旅途中,有時要苦苦撐持暗無天日的境遇;有時卻風光絕頂,無人能比。
【日】鬆下幸之助。
不論人生多不幸,聰明的人總會從中獲得一點益處;不論人生多幸福,愚蠢的人總覺得無限悲哀。
【法】拉·羅休弗克。
人生須知負責任的苦處,才能知道盡責任的樂趣。
清·梁啟超。
人生是跋涉,也是旅行;是等待,也是相逢;是探險,也是尋寶;是眼淚,也是歌聲。
汪國真。
人生如下棋,深謀遠慮者獲勝。
【英】巴克斯頓。
人生如集市,眾人在此相聚,卻不久留,人生如客棧,路人在此歇腳,而後又走。
【美】艾·霍·布朗。
人生是患難與歡樂所組成的。
陶行知。
在人生的大風浪中,我們常常學船長的樣子,在狂風暴雨之下把笨重的貨物扔掉,以減輕船的重量。
【法】巴爾紮克。
在人生的前半,有享樂的能力而無享樂的機會;在人生的後半,有享樂的機會而無享樂的能力。
【美】馬克·吐溫。
在人生的道路上,誰都會遇到困難和挫折,就看你能不能戰勝它。戰勝了,你就是英雄,就是生活的強者。
張海迪。
人生是一場無休、無歇、無情的戰鬥,凡是要做個夠得上稱為人的人,都得時時刻刻向無形的敵人作戰。
【法】羅曼·羅蘭。
何為生?生就是不斷地把瀕臨死亡的威脅從自己身邊拋棄。
【德】尼采。
人生的一切變化,一切魅力,一切美都是由光明和陰影構成的。
【俄】列夫·托爾斯泰。
無論在哪兒,人生都是一樣,要忍受的多,享受的少。
【美】約翰遜。
人生處順境好過,卻險;處逆境難過,卻穩。
明·高攀龍。
當一個人用工作去迎接光明,光明很快就會來照耀著他。
馮雪峰。
如果在人生的道路上遇到了“紅燈”而不得不停止前進的時候,你要堅信—紅久必綠。
印度】泰戈爾。
鬥爭,這就是生命,這就是最富有的人生。
郭小川。
人生像一盒火柴,嚴禁使用是愚蠢的,亂用是危險的。
【日】芥川龍之介。
人生有兩出悲劇:一是萬念俱灰;另一是躊躇滿誌。
【愛爾蘭】蕭伯納。
每個人都是自己前途最權威的設計者和建築者。
【挪威】易卜生。
世界是一片遼闊的戰場,人生到處紮寨安營。
【美】朗費羅。
生活是我們的字典。
【美】愛默生。
人的生命似洪水奔流,不遇著島嶼和暗礁,難以激起美麗的浪花。
【蘇聯】奧斯特洛夫斯基。
人生的光榮,不在永不失敗,而在於能夠屢仆屢起。
【法】拿破侖。
苦難是人生的老師。
【法】巴爾紮克。
不經曆感情的青春、戰鬥的成年和思考的晚年,生活就不會十全十美的。
【英】布倫特。
人生不是一種享樂,而是一樁十分沉重的工作。
【俄】列夫·托爾斯泰。
人生裏有價值的事,並不是人生的美麗,卻是人生的酸苦。
【英】哈代。
生活中最大的享受,最高的樂趣就在於覺得自己是為人們所需要的,是使人們感到親切的。
【蘇聯】高爾基。
除了神以外,誰能夠永遠悠悠一生,沒有痛苦?
【希臘】埃斯庫羅斯。
人生隻不過是行走的影子而己,隻不過是在舞台上轟動一時,終又是默默無聞的可憐演員。
【英】莎士比亞。
人生像曲曲折折的山洞流水,斷了流,卻又滾滾而來。
【奧地利】波普爾。
人生是由短暫的開花期和長久的花的枯萎期構成的。
【英】烏蘭特。
人生的三大不幸是:接連不斷的極端貧困;使希望破滅的極端憂鬱;使靈魂空虛的極端無知。
【英】馬卡姆。
勝利和眼淚!就是人生!
【法】巴爾紮克。
4。人要生得有價值,死得有意義。
人生每一寸時刻都應該有它高尚的目的。
【蘇聯】高爾基。
人生最有趣味的事情,就是送舊迎新,因為人類最高的欲求是在時時創造新生活。
李大釗。
一個人最傷心的事情無過於良心的死滅,一個社會最傷心的現象無進於正義的淪亡。
郭沫若。
欲了解人生隻能向後追溯;但是要度過人生則應向前瞻望。
【丹麥】祁克果。
人生不是一個待解決的問題,而是必須經曆的事實。
【丹麥】祁克果。
人的一生是短的,但如卑劣地過這短的一生,就太長了。
【英】莎士比亞。
如果不獻身給一個偉大的理想,生命就是亳無意義的。
【菲律賓】何塞·黎薩爾。
為了在生活中努力發揮自己的作用,熱愛人生吧。
【法】羅丹。
朝聞道,夕死可矣。
孔子。
人生每一寸時刻都應該有它高尚的目的。
【蘇聯】高爾基。
人的一生可能燃燒也可能腐朽,我不能腐朽,我願意燃燒起來。
【蘇聯】奧斯特洛夫斯基。
人生隻有一生一死,要生得有意義,死得有價值。
鄧中夏。
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緊要處常常隻有幾步,特別是當年輕的時候。
柳青。
人生有兩大目的:一是得到想要的東西;二是享受得到的東西。隻有最聰明的人才能達到第二個目的。
【英】史密斯。
曆史認為那些專為公共謀福利從而自己也高尚起來的人物是偉大的。經驗證明能使大多數人得到幸福的人,他本身也是最幸福的。
【德】馬克思。
衡量人生的標準是看其是否有意義,而不是看其有多長。
【希臘】普魯塔克。
人生的意義就在於人的自我完善。
【蘇聯】高爾基。
生命如同故事,重要的不是它有多長,而是它有多好。
【古羅馬】塞內加。
什麼是偉大的一生?少年時的誌願在壽終前得以實現就是偉大的一生。
【法】阿爾弗萊·德·維尼。
人生最美好的,就是在你終止生命時,也還能以你所創造的一切為人民服務。
【蘇聯】奧斯特洛夫斯基。
如果沒有任何目的,如果我們隻是為了活而活,那活著大可不必。
【俄】列夫·托爾斯泰。
我們要把人生變成一個科學的夢,然後再把夢變成現實。
【波蘭】居裏夫人。
相信生活,它給人的教誨比任何一本書籍都好。
【德】歌德。
人隻有獻身於社會,才能找出那實際上短暫而有風險的生命的意義。
【美】愛因斯坦。
平庸的生活使人感到一生不幸,波瀾萬丈的人生才能使人感到生存的意義。
【日】池田大作。
人生像一張潔白的紙,全憑人生之筆去描繪,玩弄紙筆者,白紙上隻能塗成一攤胡亂的墨跡;認真書寫者,白紙上才會留下一篇優美的文章。
【比利時】梅特林克。
路是腳踏出來的,曆史是人寫出來的。人的每一步行動都在書寫自己的曆史。
吉鴻昌。
你要活得隨意些,你就隻能活得平凡些;你要活得輝煌些,你就隻能活得痛苦些;你要活得長久些,你就隻能活得簡單些。
席慕蓉。
內容充實的生命,就是久長的生命。我們要以行動,而不是以時間來衡量生命。
【羅馬】塞涅卡。
沒有目標而生活,恰如沒有羅盤而航行。
【德】康德。
誰要遊戲人生,他就一事無成;誰不能主宰自己,就永遠是一個奴隸。
【德】歌德。
人的一生就是進行嚐試,嚐試得越多,生活就越美好。
【美】愛默生。
人生就像是弈棋,一步失誤,全盤皆輸。
【奧地利】弗洛伊德。
人生一世,總有些片段當時看著無關緊要,而事實上卻牽動了大局。
【英】薩克雷。
二十歲的人,意誌支配一切;三十歲時,機智支配一切;四十歲時,判斷支配一切。
【英】哈代。
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
【西漢】司馬遷。
生的偉大!死的光榮!
毛澤東。
一個人光溜溜的到這個世界來,最後光溜溜的離開這個世界而去,徹底想起來,名利都是身外物,隻有盡一個人的心力,使社會上的人多得他工作的裨益,才是人生最愉快的事情。
鄒韜奮。
人生的意義在於付出而不是索取。
張潔。
在二十歲時不美麗,三十歲時不強壯,四十歲時不富有,五十歲時不聰明的人,他將永遠不會美麗。
【威爾士】赫伯特。
人生應該如臘燭一樣,從頂燃到底,一直都是光明的。
蕭楚女。
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對於人隻有一次。人的一生應該這樣度過:當回憶往事的時候,他不會因為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會因為碌碌無為而羞愧,在臨死的時候,他能夠說:“我的整個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經獻給了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為人類的解放而鬥爭。”
【蘇聯】奧斯特洛夫斯基。
我能做的是有限的,我想做的是無窮的。從有生之年到一息尚存,我當盡力使有限向無窮延伸。
高士其。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為人民服務是無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於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之中去。
雷鋒。
生命的多少用時間計算,生命的價值用貢獻計算。從物質的消耗中謀求歡樂,才是人生真正的悲哀。
【匈牙利】裴多菲。
人生最終的價值在於覺悟和思考的能力,而不隻在於生存。
【希臘】亞裏士多德。
上天生下我們,是要把我們當做火炬,不是照亮自己,而是普照世界。
【英】莎士比亞。
工作是人生的價值,人生的快樂,也是幸福之所在。
【法】羅丹。
對一個人來說,所期望的不是別的,而僅僅是他能全力以赴地獻身於一種美好事業。
【美】愛因斯坦。
人生是非常複雜的,它不單純是虔誠,也不全是歡樂。
【愛爾蘭】蕭伯納。
使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
【印度】泰戈爾。
誰要教人如何去死,誰就得同時教人如何生活。
【法】蒙田。
人生並不是以金錢為對象,因為我們的對象是人群。
【俄】普希金。
一個人可以被消滅,卻不能被打敗。
【美】海明威。
我的人生哲學是工作,我要提示大自然的奧秘,並以此為人類造福。
【美】愛迪生。
人生讀來幾乎像一首詩,它有自己的韻律和節奏,也有生長和腐敗的內在周期。
林語堂。
人生不長,絕不可花費太多的時間去考慮怎樣度過這一輩子。
【美】約翰遜。
人生最大的悲劇不是人們死亡,而是他們不再愛人。
【英】毛姆。
與其想想如何活得長,還不如想想如何過得好。
【美】富蘭克林。
世上許多人,他們在無盡的財富中沉浮,但隻有甘於平靜生活知道生存即幸福的人,才真是已經進入了天堂福境。
【愛爾蘭】蕭伯納。
人生是短促的,人應該盡量好好地利用一切才行。
【俄】契訶夫。
人的獨特個性是:給予多於接受,收獲多於播種。
【印度】泰戈爾。
人吃喝是為了活著,而活著並不是為了吃喝。
【羅馬】塞涅卡。
人生的小小不幸,可以幫助我們渡過重大的不幸。
【美】伊森伯格。
人活的目標是人類美德和人類幸福的心髒。
【蘇聯】烏辛斯基。
我怎樣才能順當地上山?”——別去思忖,隻顧登攀。
【德】尼采。
誰能以深刻的內容充實每個瞬間,誰就是在無限地延長自己的生命。
【德】庫爾茨。
一個人盡可以爬到最高的山峰上去,可是他不能長久留在那裏。
【愛爾蘭】蕭伯納。
應該相信,自己是生活的戰勝者。
【法】雨果。
人生的價值,是由人自己決定的。
【法】盧梭。
人生恰恰像馬拉鬆賽跑一樣,隻有堅持到最後的人,才能稱為勝利者。
【日】池田大作。
我們應該不虛度一生,應該能夠說:“我已經做了我能做的事。”
【波蘭】居裏夫人。
生命的價值不在於活了多少天,而在於我們如何使用這些日子。
【法】蒙田。
人應該為了自己的思想去獻身,而不是為了別人的癲狂去送死。
【奧地利】茨威格。
對於我來說,生命的意義在於設身處地替人著想,憂他人之憂,樂他人之樂。
【美】愛因斯坦。
人生的價值,並不是用時間,而是用深度去衡量。
【俄】列夫·托爾斯泰。
人生隻有在鬥爭中才有價值。
【俄】赫爾岑。
人的價值就像果子一樣有它的季節。
【法】拉羅什夫科。
隻要活著,就應該做一些有益的事,從中領悟到生命的價值。能夠自如地延展精神世界的人,值得我們尊敬。
【日】武者小路實篤。
從以前的人手中接過火炬,再將它傳給後來者,使火炬不熄滅,或更進一步增加它的光,便是人生的意義和價值。
李霽野。
整個人生是一幕信仰之劇。沒有信仰,生命頓時就毀滅。
【法】羅曼·羅蘭。
人類犧牲的價值,有比生命還要貴重的,就是真理和名譽。
孫中山。
人的生命是寶貴的,但真理更寶貴,生命犧牲,而真理昭然於天下,這死是值得的。
魯迅。
一個人到了忘記得失的時候,他實際上是真有所得。
【印度】泰戈爾。
一個人隻要強烈地堅持不懈地追求,他就能達到目的。
【法】司湯達。
隻有為了偉大的目標,才能產生偉大的力量。
【蘇聯】斯大林。
第九編、聖賢論養生。
【導言】:一個人幸福與否,往往受很多因素的製約,而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健康,沒有健康一切都化為零。聯合國衛生組織曾這樣定義健康:健康不僅僅是指軀體上沒有疾病,還應當包括心理和社會適應能力等方麵的健康與最佳狀態。其實我國古代聖哲早就認識到了身心健康的重要性,並懂得身體與心理之間的辯證關係。
以老子、莊子為代表的道家,秉承其“物極必反”、“無為而治”的思想,認為”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過分追求名利實際上並不能達到幸福的目的。在這個原則指導下,主張”靜以養生”,認為隻有心無所羈,順其自然,才是真正的養生之道。
除以靜養為主的道家養生理論外,還有一種以動養為主的養生理論,以《呂氏春秋》為代表。認為:“流水不腐,戶樞不螻,動也。形氣亦然,形不動則精不流,精不流則氣鬱,氣鬱則百病叢生。”
後世的養生學在融合動、靜兩種養生理論的基礎上有所發展,提出了“動以養形,靜以養心”的新見解,使傳統養生學更具有科學性。
除精神的靜養和形體的動養外,後世養生學還把人與環境作為一個整體結合起來,提出“調氣”、“食養”、”藥補”等重要的養生理論和方法,涉及飲食、起居、性情、導引、應時、色欲、疾病、勞作等生活的各個方麵,至今具有廣泛的指導意義。
“適中”觀是我國傳統養生理論的一個重要特點和共識,認為凡事太過或不及都會對身體產生不利影響,認為“久視傷血、久立傷骨、久行傷筋、久臥傷氣、久坐傷肉”,”大甘、大酸、大苦、大辛、大鹹,五者充形則生害矣;大喜、大怒、大憂、大恐、大哀,五者接神則生害矣;大寒、大熱、大燥、大濕、大風、大霖、大霧七者動精則生害矣“。這些都是養生的大忌。因此,傳統養生理論強調要維護人體的正常生活節律,反對任何不及或太過的行為。古訓常說”知足常樂”、“知足不辱”、“節欲”、”勿勞“等,都是對”適中”觀的具體說明。陳其德在《垂訓補語》說:“養心之法,不必過為有心,不必過為無心”,“大凡攝生之術,第一戒色欲,第二除煩惱,第三節食欲,第四慎寒暑,第五均勞逸,能此五者,何必勤導引、問吐納、餌芝服術而後延年卻病哉?”曾國藩也說:”養生之法約有五事:一曰眠食有恒,二曰懲忿,三曰節欲,四曰每夜臨睡洗腳,五曰每日兩飯後各行三千步。”都可謂中華傳統養生法之精髓。
現代學者洪昭光先生講健康“四大基石”:合理膳食、適量運動、戒煙限酒、心理平衡。頗受養生者歡迎。
當今市場經濟社會,競爭激烈,人們精神壓力沉重,再加上環境汙染嚴重,對健康帶來大的挑戰,在這個時代背景下,注重科學養生以保持身體健康,顯得特別重要。本篇對養生的論述,有理論,有經驗,內容豐富,讀後如能實踐,受益無窮。
【原文】:五福: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終命。
《周書·洪範》:
【譯文】:五種幸福:一長壽;二富貴;三平安無疾病;四喜歡合法的道德規範;五享盡天年。
【原文】: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起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禦神,務快其心,逆於生樂,起居無常,故半百而衰也。夫上古聖人之教下也,皆謂之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是以誌閑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願。故美其食,任其服,樂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樸。是以嗜欲不能勞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賢不肖不懼於物,故合於道。所以能年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黃帝內經·上古天真論》:
【譯文】:上古時代的人,一般都懂得養生的道理,能夠取法於天地陰陽自然變化之理而加以適應,調和養生的方法,以達到正確的標準。飲食有一定節製,作息有一定規律,不妄事操勞,又避免過度房事,所以能夠做到形體與精神協調統一,活到壽命應該終了的時候,超過百歲才死去。現在的人就不是這樣了;把酒當做水飲,濫飲無度,使反常的生活成為習慣,酒醉了肆行房事,縱情色欲,因而竭盡了精氣,真氣耗散。不知道保持精氣充沛,蓄養精神的重要,隻顧一時快樂,背離了養生的真正的樂趣,作息沒有一定規律,所以剛到半百之年便衰老了。上古時代,對養生之道有很高修養的人經常教導人們說,對於一年四季中可能影響人們身體健康的氣候變化,要注意適時回避;同時思想上保持清靜,無欲無求,使真氣居藏於內,精神內守而不耗散,這樣,疾病便無從發生,所以他們精神都很安閑,欲望不多;心境安定,沒有恐懼;形體勞作,並不過分疲倦;真氣平和而調順;每人都能順心並感到滿意;吃什麼都感到香甜,穿什麼都感到舒服,大家喜愛自己的風俗習尚,愉快的生活,互相之間從不羨慕地位的高下,人人都自然樸實。所以任何不正當的嗜好,都不會引起他們的注目;淫亂邪說,也不能動搖他們的意誌;不論愚笨的、聰明的、能力大的,還是能力小的,對於酒色等事,都不因外界事物變化而動心焦慮,這就吻合養生之道了。總而言之,他們之所以都能夠過百歲而動作還不顯衰頹,這都是因為他們領會和掌握了養身養性的方法,而身體不被內外邪氣幹擾危害所致。
【原文】: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起,廣步於庭,被發緩形,以使誌生,生而無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逆之則傷肝,夏為寒變,奉長者少。
夏三月,此謂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夜臥早起,無厭於日,使誌無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泄,若所愛在外,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逆之則傷心,秋為閡瘧,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秋三月,此為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早臥早起,與雞俱興,使誌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誌,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乏也。逆之則傷肺,冬為飧泄,奉藏者少。
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使誌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溫,無泄皮膚,使氣亟奪,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逆之則傷腎,春為痿厥,奉生者少。
《黃帝內經·四氣調神大論篇》:
【譯文】:春天的三個月,是所謂“推陳出新”萬物複蘇的季節,自然界顯出生機勃勃的景象,草木得以繁榮。為了適應這種自然環境,人們應當入夜而眠,早早起床,到庭院裏散步,披散頭發,穿著寬敞的衣服,不要使身體受到拘束,使神誌隨著春天的生機而舒暢活潑。對待事業,也要符合春天的特點,提倡生長不要扼殺,給予不要剝奪,培養不要懲罰。這正是春天生長之氣所要求的保養生發之氣的方法。違背這個道理就會傷肝髒,到了夏天,就會發生寒冷性質的疾病,供給夏季成長的物質基礎也就差了。
夏季的三個月,是所謂“草蕃木秀”,自然界萬物繁茂秀美的季節。其間,天地陰陽之氣相互交通,植物開花結果。人們應該夜晚睡眠,早早起身,不要嫌白天太長,抱怨天氣太熱,情誌應保持愉快,切勿發怒,精神要像自然界的草木枝葉繁茂,容色秀美那樣充沛旺盛。夏天陽熱旺盛,身體宜應出些汗,使體內陽氣能夠宣通開彙於外,對外界事物有濃厚的興趣。這是對夏天“宜養”的呼應,違反了這個道理,心髒會受傷,到了秋天,就會發生瘧疾,供給秋天收斂的能力也就差了。
秋季的三個月,是所謂“收容平藏”,即自然景象因萬物成熟而平定收斂,是萬物成熟的季節。天高風急,地氣清明。應該早臥早起,雞叫起床,使神誌保持安定,減緩秋季肅殺之氣對人體的影響。精神內守,使秋氣得以和平;不使意誌外馳,保持肺氣的清肅功能。這是適應秋令的特點而保養人體收斂之氣的方法。如果違背了這個方法,肺會受傷,到了冬天,就要生頑固不化的飧泄病,供給冬天潛藏之氣的能力也就差了。
冬季的三個月,是所謂“緊閉堅藏”,生機潛付、萬物蟄藏的季節。自然界中的陽氣深藏而陰寒之氣大盛,表現出風寒凜冽,水結冰,地凍裂。人們不要擾動陽氣,應該早臥晚起,一定要等天光大亮再起床。使意誌伏藏,像有私意似的,又像已有所得。還必須躲避寒冷求取溫暖,不要讓皮膚開彙出汗而令陽氣不斷的損失,這就是適應冬天藏伏的方法。如果違反了這個道理,腎髒會受傷,到了春天,就會發生痿厥病,供給春季生養的能力也就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