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政府多方努力仍未使英國擺脫經濟社會危機。危機發生後,布朗政府采取一係列舉措,如實施擴張性財政政策,大力救助銀行業,擴大“量化寬鬆”貨幣政策規模,以刺激經濟增長。但由於政府財政赤字數額巨大,經濟複蘇效果不彰,工黨失去執政地位。2010年5月保守黨、自民黨聯合政府上台後,著力削減財政赤字、恢複財政平衡,改革金融體係,取消金融監管“三駕馬車”,並努力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英國經濟一度有所好轉。但隨著國際金融危機後續效應持續發酵和核心貿易夥伴歐元區深陷債務危機,2011年第四季度英國經濟再現負增長,全年僅增長0.7%。目前英國公共財政依舊吃緊,政府總債務高達1萬億英鎊,占GDP64.2%。失業率高達8.4%。私人部門複蘇乏力,銀行惜貸,實業部門融資無門。穆迪公司將英國列入負麵觀察名單。英國成為當前西方主要經濟體中唯一陷入“二次衰退”的國家。同時,由於政府對社會福利、醫療體係和稅收製度進行大刀闊斧改革,民眾深感“切膚之痛”,反對削減工資、福利和提高學費的抗議示威頻發,倫敦等多地發生嚴重騷亂,“占領倫敦”運動持續數月。英陷入經濟、社會雙重危機。
(三)政黨麵臨創新執政理念、恢複民眾信心的緊迫任務。撒切爾夫人的新自由主義理論和布菜爾的“第三條道路”被指為危機根源,政府為應對危機所做各種努力未得到民眾理解和支持,加之“報銷門”、“竊聽門”、“政治獻金門”等醜聞不斷,英國政黨遭遇理論決策失誤、執政能力不足及政客不負責任等猛烈批評。三大政黨的權威性和民眾信任度大幅下降,經濟、社會危機又演變成政治危機。同時,危機凸顯英國社會價值觀缺失、貧富差距加劇,已成為嚴重影響社會健康的“毒瘤”。長期以來,優厚的福利保障體係養育出越來越多幹吃福利的懶人。公民家庭觀念日益淡漠甚至破滅,青年人缺乏管教,犯罪率攀升。根據經合組織數據,過去十多年英國收入差距惡化的速度快於其他任何富裕國家。即使深陷危機,在政府用納稅人的錢為銀行紓困付出巨大代價之時,一些準倒閉公司仍給高管發放巨額薪酬和獎金。社會嚴重不公成為引爆英社會安全的定時炸彈。麵對嚴峻的經濟、社會和政黨政治危機,三黨急需創新執政理念,找到治理當前各種問題的良方。
三黨並未提出耳目一新的思想,實施改革方案困難重重,英國理論思潮走向值得關注
(一)缺乏明確的理論指導和改革目標。當前英國經濟社會困境是市場經濟體製、政治體製、社會福利體係、價值觀體係等各大環節綜合出現問題所致。金融業快速膨脹,虛擬經濟綁架實體經濟,政府監管缺失,政府公共開支過於龐大等,既是資本主義製度固有矛盾,也是市場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結果。英政黨領導人否認當前危機與資本主義製度本身有關,認為更多是新自由主義理論的政治危機或者信任危機;其提出的穩定金融市場、推動經濟再平衡和限製超級富人的收入等政策主張,隻是對經濟和社會結構性問題進行修修補補,很難從根本上予以解決。不通過真正變革和製度保證,而是寄希望於企業家、銀行高管的良心發現,來建立“有道德的市場”,使財富分配更加公平公正,難以實現。
(二)實施三黨解決方案任重道遠。英國政黨領導人要想改變市場與政府關係、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關係、經濟和政治精英與普通民眾收入分配之間的關係等麵臨不小困難。首先,英國經濟多年重虛擬、輕實體,製造業比重不足10%,金融等高端服務業占國內生產總值的四分之一,金融業“大到不能倒”,要回歸製造業並不容易。其次,政府為解決借貸消費弊端采取的緊縮財政、嚴肅財經紀律措施雖有一定合理性,但也抑製了消費需求和經濟增長。同時大幅度裁員、削減養老金和兒童福利及提高高等教育學費等,麵臨來自工會和民眾的更大阻力,可能引發新的社會動亂。第三,政黨為贏得選票,不可能斬斷同既得利益集團的聯係和擺脫選舉政治掣肘。據媒體披露,保守黨2010年政治捐款一半來自大銀行、私募股權和對衝基金,工黨政治捐款的85%來自工會。聯合政府一再推遲銀行業改革,限製銀行高管薪酬“雷聲大雨點小”。
(三)英國理論思潮走向值得關注。英國及整個西方對這場危機的反思遠未停止。危機使西方政黨政治發生演變,歐洲左翼政黨的政策主張進一步向右靠攏,保守勢力和右翼民族主義影響上升。各國主要政黨在繼續努力應對危機“後遺症”、推動經濟恢複持續增長、確保社會穩定的同時,也期待抓住機會創新政黨理念、打造政黨新形象,並通過全球治理建立新的國際政治、經濟金融及安全體係。英等西方國家理論思潮的發展走向值得關注。
(作者單位: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美大局)
(責任編輯:徐海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