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治理機製變革的新特點和中國參與全球治理的新機遇
特別關注
作者:黃仁偉
中國共產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全球治理機製正在發生深刻變革。這是中國官方對於全球治理問題的最新理論概括和戰略判斷。其中至少透出幾個最關鍵的要點:其一是中國官方第一次在最高文件中以“全球治理”取代了“全球經濟治理”,表明中國不再把全球治理限定在經濟事務領域,它涵蓋著經濟、政治、安全、社會和其他新領域的全球治理內容;其二是中國官方文件也是首次使用“全球治理機製”的概念,這表明全球治理不隻是一種外交事務和世界現象,而且是一種機製和製度,它是世界秩序的另一種表述;其三是這種機製正在發生“深刻變革”,也可以說“全球治理”正在從“西方治理”轉型為“西方和非西方的共同治理”,這種變革不僅關係到國際體係的發展趨勢,而且影響到各國的國內治理理念和製度安排。僅僅從這些初步理解來看,中國正在成為全球治理的重要參與者和治理機製變革的重要推動者,這個轉變的戰略內涵和曆史意義不可低估。
全球治理是全球化的重要階段,也是國際體係轉型的重要組成部分。新興大國既是全球化進程的重要參與者,又是國際體係權力轉移的主要方向,它們在全球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斷上升,符合世界大勢的客觀進程。在發達國家經濟陷入低迷狀態,難以提供全球治理公共品的背景下,新興大國承擔越來越多的責任,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成為今後一個時期全球治理的重要特點之一。同時,新興大國在全球治理不同領域的能力發展極不平衡:全球經濟治理走向深入,全球安全治理陷入僵局,全球氣候治理進入具體化階段。中國需要與其他新興大國在全球治理各領域發揮各自特長,協同作戰,互為補充。
為了抓住全球治理機製變革的曆史機遇,這裏對新階段的特點稍作分析:
一、西方主要經濟體仍處於低迷狀態,國際宏觀經濟協調機製明顯削弱
全球經濟已經連續四年增長減速,國際宏觀經濟政策協調的難度大大增強。本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年會上,發達經濟體內部、發達經濟體與新興經濟體之間、援助國與低收入國家之間政策目標充滿矛盾:確保增長優先,還是以財政整頓為重點;通縮風險大,還是通脹對未來經濟更有害;是接受或增加外來援助以渡難關還是抵製或減少財政援助以圖自保?這些宏觀政策目標分歧,嚴重削弱各國內部宏觀調控機製的有效性。2012年10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指出,世界經濟整體減速,存在重大的“不確定性”和“下行風險”。歐元區債務危機長期化和美國“財政懸崖”問題是世界經濟前景的主要不確定因素。由於這兩個主要發達經濟體的宏觀調控失靈,全球經濟的宏觀協調機製陷於無效狀態。
以歐美日等發達經濟體央行推出的新一輪大規模貨幣寬鬆措施,給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帶來很大的通脹壓力。美國量化寬鬆貨幣政策(QE)催生全球大宗商品市場泡沫,以及糧食和石油價格的驟然上升。聯合國體係下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世貿組織等國際組織基本缺失大宗商品價格的穩定機製。目前,G20經濟總量約占世界85%,人口約40億人,其成員國基本上是世界主要大宗商品消費國、供應國、與大宗商品價格波動關係密切的金融大國。G20議程已覆蓋大宗商品價格波動的全球治理問題。2011年11月G20戛納峰會和2012年6月19日G20洛斯卡沃斯峰會認可IOSCO改進大宗商品衍生品市場監管的建議,在加強大宗商品衍生品市場監管、抑製嚴重投機、增加市場透明度和加強國際協調等方麵取得若幹共識和成果。
二、IMF改革和國際金融監管治理臨近突破口,但受到美國阻礙
IMF份額是其最重要、最根本的資金來源,但是2010年份額改革方案的審批程序至今沒有完成。2010年12月,IMF理事會確定出資份額和治理改革方案,將新興經濟體的出資份額從3%提高到9%。由於美國等西方成員國拖延履行其國內法律程序,改革方案至今尚未生效。國際貨幣與金融委員會2012年重申改革生效的緊迫性,呼籲尚未完成必要步驟的成員國盡快采取行動。IMF總裁拉加德表示,隨著新興經濟體實力繼續增強,IMF不斷需要新的改革。俄羅斯2013年將作為“20國集團”輪值主席國推動IMF份額改革如期實現。在重新分配份額後,金磚國家將全部躋身前十名,俄羅斯將名列第九,新興經濟體份額主要是中國的份額提高。
G20對國際金融監管治理的探討與IMF改革同步進行。金融穩定理事會是G20推動全球金融標準製定與執行的核心機構。2012年10月10日至11日,金融穩定理事會東京會議重點討論全球脆弱性問題、加強影子銀行監管的政策建議、全球法人機構識別編碼體係監管委員會章程等重要文件,討論當前金融改革的進展情況(包括應對係統重要性金融機構風險、場外衍生品改革、巴塞爾III實施、會計準則趨同等方麵)。
中國支持在國際共識基礎上向IMF增資,成為IMF增資的主要承擔國之一。中國主張基金組織監督的範圍應擴大到彙率、財政、貨幣、金融政策和結構改革等領域,提高監督的公平性和有效性。中俄美聯合倡議建立國際評級機構,也是全球金融治理機製的一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