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高校女教師與女校長群體(1 / 3)

蘇聯時期的女性解放

蘇聯時期高等教育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一個突出表現,就是高校數量大大增加了,使得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均等成為可能。與此同時,高等教育中的階層、性別等壁壘也被迅速打破。

1914年俄羅斯每1萬居民中隻有8名大學生,而全國高校畢業的專業人才總共隻有1.2萬多名。十月革命前夕,俄國隻有105所高等院校,在校學生總共也僅有12.74萬人。社會上層階級在高等學校裏享有特權:在8所俄羅斯人學習的綜合性大學的大學生中,宗教界人士和資產階級的子弟就占了43.2%,貴族和官吏的子弟占38.3%,農村的富農上層分子的子弟占14%,而工農和勞動知識分子的子弟隻占4.5%。蘇維埃政權建立後,普通百姓子弟開始真正獲得接受高等教育的權利,蘇維埃政權開始大幅度增設高校,以滿足廣大人民群眾對知識的渴求。1922年至1923年之間,全國已擁有248所高等學校,在校學生達到21.67萬名。在衛國戰爭期間,高等學校已培養出30多萬名青年專家。

與高等教育平民化進程的同時,學校也不再按照性別劃分。帝俄時期,無論高校,還是中學,男女分校是普遍現象。1918年蘇維埃俄羅斯推行了男女混校政策,逐步消除了各級學校中的男女分校現象。此後,在整個蘇聯曆史上,包括高等教育在內的各級學校基本上都一直堅持了混校製度,直至今天。

革命前的俄羅斯女子高校不複存在,但其成果卻得到了實質上的繼承,在俄羅斯民族教育史上具有重大意義。蘇聯曆史早期,許多走上各行各業重要崗位的女性都是在革命前接受的教育,包括在女子高校中接受的教育,可以說是女子高等教育的直接成果。

許多女子高校被改組後以男女合校的新麵孔納入到蘇聯的教育體係中,逐漸演變成今天俄羅斯和獨聯體部分其他國家的著名大學。更重要的是,女子高校追求的目標,即女性與男性享有同等的教育權利,在俄羅斯已經根深蒂固了。這個觀念因為蘇聯時期的男女平等政策進一步鞏固起來,女性在學院或大學裏接受教育成了理所當然的事情。男女混校不過是婦女地位全麵提高的表現之一。

蘇聯時期婦女在經濟、社會公共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逐漸增強,二戰後上升的態勢尤其顯著。20世紀70年代初,婦女占蘇聯總人口的53.9%,而在工人和服務業人員中女性占到51%,與其占人口總數的比例基本相當。如果與蘇聯初期的情況作一比較,進步就更為明顯。1928年上述行業中女性從業者僅占24%。具有中等以上學曆的女性人數也大大增加了,總比重甚至超過了男性。1968年,全蘇接受過高等教育或中等專業教育的人中女性占到58%,其中,受過高等教育的女性占52%,受過中等專業教育的女性占63%。與1928年相比,這一數字增長了57倍。因為人口比例失衡等因素,到蘇聯後期,中等專業學校和高等學校中女生的比例甚至超過了男生。1989年蘇聯高校54%的大學生為女性,而在中等專業學校這一比例更高,達到57%。

無論是居民整體受教育的程度,還是婦女受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程度,蘇聯都在短期內躍居世界前列。這個成果一直保持到現在。現在俄羅斯受過高等教育的女性已經趕超了男子的水平,而且高校中女生的人數繼續領先於男生。就是那些更多被看作男性傳統領地的高校或專業,如警察、軍事院校,女生的人數也越來越多。高學曆、高文化程度的婦女在經濟、政治、社會管理等不同領域都發揮著愈來愈重要的作用。比如在俄羅斯的高等教育中55%的工作人員都是女性。女性在經濟、衛生、教育等領域都占據數量優勢。如果說,俄羅斯重新崛起的最大資本不是石油、天然氣,而是擁有高素質的居民,那麼受過良好教育的婦女正在成為其中的主力軍,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說,俄羅斯21世紀的命運掌握在有文化的婦女手中。

穩步增長

隨著女性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越來越多的女性活躍在社會生活的各條戰線上,在女性受教育水平普遍提高的背景下,走上領導崗位的女性也越來越多。到60年代末期,蘇聯科技文化領域中女性已經占到了相當大的比例,31%的工程師、38%的技術人員、72%的醫生、39%的科研人員均為女性。在我們要重點談及的教育領域,女性占據了大半邊天:69%的文化教育工作者是女性。

蘇聯後期,高等學校中的女性與男性比例基本相當,不過,科研、教學隊伍中,學曆、職稱、職位越高,則女性越少,這種結構至今沒有根本改觀。據1985年的統計,俄羅斯受過高等教育的人中女性占40%,有副博士學位的科研人員中女性占30%,有博士學位的科研人員中女性占13%,在院士和通訊院士中女性僅占5%。在學校行政管理隊伍裏,女性主要集中在中層和基層,出任校級領導職務的女性仍舊是少數,擔任校長的女性更少。

不過蘇聯高校中畢竟出現過數位女校長,比如,國立莫斯科外語師範大學,即今天莫斯科語言大學就出現了兩位女校長:奧莉加·格裏高利耶芙娜·阿尼科斯特(ОльгаГригорьевнаАникст)、馬利亞·庫茲明尼奇娜·博洛杜林娜(Бородулина,МарияКузьминична)。

奧莉加·阿尼科斯特是俄羅斯教育家、職業教育的優秀組織者。1886年,阿尼科斯特出生於基什尼奧夫一個多子女家庭,據說其父母生有18個子女,而她是第13個。阿尼科斯特青年時期就投身於革命運動。1905年,她從基什尼奧夫猶太女子職業學校畢業,同年參加了敖德薩的革命活動。1906年阿尼科斯特被捕並入獄一年。1907年獲釋後阿尼科斯特返回基什尼奧夫,1908年流亡德國,在一家皮革廠工作,後又輾轉到了法國,在巴黎結婚。1909年底起阿尼科斯特住在瑞士蘇黎世、洛桑、日內瓦等地。1915年在列寧和克魯普斯卡婭的推薦下阿尼科斯特開始擔任流放及政治苦役人員救助會的秘書。1917年她與丈夫和孩子一起返回俄羅斯。次年她來到莫斯科,投身於蘇維埃政府的教育工作,曾任工商人民委員部教育處處長,是俄羅斯蘇維埃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人民教育委員部下屬國家職業教育委員會的創始人之一。隨後阿尼科斯特擔任了該部門下屬的職業技術教育分會的副主席。1920年12月起阿尼科斯特成為俄羅斯聯邦人民委員會克服勞動力危機委員會成員,這個機構建議成立了俄羅斯聯邦人民委員會職業教育總局,阿尼科斯特進入該局工作並擔任了副局長。

1923年起阿尼科斯特擔任《工人學校生活》雜誌編輯,組織了全俄第一屆工人少年教育大會,1924年又組織了第一屆全蘇工人教育大會。1927年起阿尼科斯特擔任人民教育部國家科學委員會科教分會的科研秘書。

20世紀20年代中期起阿尼科斯特參加了關於職業學校是中等職業教育機構還是技工學校的討論。她在報刊上發表文章,反對將工人培養限定在狹隘的職業技能上。

1930年,阿尼科斯特考察了德國的外語教學,隨後創立莫斯科新語言學院(外語學院),並擔任第一任校長。

她的丈夫阿布拉姆·莫伊塞耶維奇·阿尼科斯特是黨務和經濟工作者,30年代擔任了俄羅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計劃委員會副主席。1937年,阿布拉姆·莫伊塞耶維奇·阿尼科斯特被捕,並因叛國罪被判處死刑。奧莉加·阿尼科斯特在丈夫被捕後被開除出黨,1938年3月29日,即丈夫被槍斃的第二天,奧莉加·阿尼科斯特也被捕,後作為祖國叛徒的家庭成員被判處8年勞動教養。

1945年12月阿尼科斯特獲釋,其後她一直居住在斯維爾德洛夫斯克州,直至1959年去世。幸運的是,她於1955年獲得平反,得以相對平靜地度過生命的最後時光。

阿尼科斯特著有許多有關教育的文章,特別是與職業教育相關的文章,並著有《俄羅斯蘇維埃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的工人教育》、《高素質工人培養》等職業教育專著。另著有回憶錄,回憶個人生活以及同列寧、克魯普斯卡婭、盧那察爾斯基、馬雅可夫斯基等人的會麵情況。

大半邊天

蘇聯時期,俄羅斯女性受教育的程度基本上是穩步增長的,相應地,女性在高等教育、科研工作中發揮的作用也逐步擴大。不過,女性受教育的程度總體上依舊落後於男性。然而,蘇聯解體後的第一個十年間情況發生了變化,俄羅斯女性受教育程度首次超過了男性。俄國家統計局2001年的統計數據顯示,俄羅斯每千名15歲以上的男性中有142人具有高等教育學曆,而女性則為144人,受過中等職業教育的男性為213人,而女性為262人。2002年俄羅斯人口普查獲得的數據基本相同。更重要的是,這個差距在年輕一代中有進一步拉大的趨勢。引起學生性別失衡的一個主要原因是人口絕對數量的連年減少。由於出生率下降、性別失衡等原因,1997年起俄羅斯在校學生數量持續減少,而男生數量減少得更多。最初,男女生數量依舊能基本保持平衡,即一半對一半,然而至2003、2004年間這一均勢不複存在:男生隻占到了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