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包拯形象能千年流傳,永盛不衰呢?總結包拯形象的千年演變,探討其原因,揭示其規律,對弘揚包拯文化、推動當前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以上幾章,我們作了粗略的分析,現在我們可以歸納為下麵幾個重要因素:
第一,包拯形象之所以能千年流傳、不斷增輝,是因為人們在世世代代的傳播中,作了曆史性的選擇。人們在選擇時特別注意形象的優秀性、獨特性和典型性。包拯為官清廉,執法如山,體察民情,為民除害,是一位名震中外、家喻戶曉的清官,也是一位有多方麵建樹的名臣。他的一生勤勤懇懇,嚴格要求自己,依法治國,整治吏治,發展經濟,鞏固國防,在許多方麵業績卓著,是一個很優秀的人物。
包拯是清官。他以“廉者,民之表也;貪者,民之賊也”(《包拯集》)。曆史上很多清官一腔正氣,兩袖清風,但都任職不久。賈彥明隻幹了三年就“任滿歸去”;海瑞更慘遭罷官之劫;嶽飛被處死;楊業自盡在金沙灘;屈原投江;司馬遷遭宮刑;包拯卻受到皇上喜愛、重用。
包拯是革新家。他倡導“薄賦稅,寬力役,救荒饉”,以保民養民。他的主要革新主張是:在政治上整治吏治,削減冗官;在經濟上發展生產,節省開支;在法製上“法存畫一,國有常格”;在軍事上選將練卒,守邊固防;在用人上“求賢取士”,“不待次而舉”。這些主張和當時“慶曆新政”的10條綱領是完全一致的,包拯都身體力行地全麵推行。曆史上很多革新家在保守派獲勝、掌權時都受到迫害,商鞅遭車裂、王安石被罷相,結局都很慘。“慶曆新政”失敗後,當時的革新派幾乎都遭貶,有的還入獄受刑,唯獨包拯繼續被任用,還升了官。
不論是從清官、忠臣、諫官,還是從革新家來看,與曆史上許多名臣相比,包拯的業績都顯得寬泛而久長,有其優秀性、獨特性和典型性。作為一個典型人物,包拯具有很強的代表性和普遍意義,能為社會的發展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因而從當時的皇帝到大臣、官吏、士兵、百姓,以及後世各個層次的人,都感到他品格完美、形象優良,都樂於選擇他作為傳誦的對象。可見,一個形象能否傳播得廣泛久遠,首先要善於選擇典型形象。千百年來人們從理念、行為和外貌這三個方麵對包拯形象進行了塑造,在塑造時特別注意到形象的總體性、吸引性和展示性。
第二,包拯有一個很好的思想理念,這就是他的“民者,國之本”的思想。包拯始終認為普通百姓是國家的根本,隻有讓百姓過好日子,不受貪官酷吏欺壓,國家才能富強。如果過分榨取,使天下蒼生處於水深火熱之中,那麼,不但國家不能富強,而且會造成官逼民反,動搖封建統治。
包拯的“民為邦本”的思想,將為君和為民有機地統一了起來。如《陳州糶米》故事中的包拯,以欽賜法物——勢劍金牌、枷或禦鍘,懲治不法之徒,為百姓出了一口怨氣,就體現了兩者的統一。包拯為民伸冤、為民造福,當然是在維護統治階級的根本利益。然而,為此就必須與統治階級中的腐敗勢力進行不調和的鬥爭,這又符合人民群眾的願望。所以,一方麵他是在為封建王朝、為統治階級的利益服務;另一方麵他又重視人民的力量,為群眾辦了很多好事。從曆史唯物主義的觀點看,包拯是開明的。他代表社會進步力量,推動著曆史的發展。
包拯的“民為邦本”思想,將盡忠和行孝有機地統一了起來。包拯29歲考中進士,因父母年邁多病,辭官侍養,“十年亡宦”,以孝聞鄉裏。而在他39歲正式任官後,一直勤勤懇懇,忠於皇上,直到生命的最後時刻還在開封大堂披閱公文。包拯的忠孝是儒家倫理道德的集中體現,旨在維護封建的等級製度。但在民間,提倡孝行、孝敬父母,是勞動人民的優良品德,有利於家庭和社會的安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