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被譽為中國“第一清官”。人民喜歡包拯,而曆代皇帝為什麼也喜歡包拯呢?是誰給他蒙上了神秘的麵紗,使他成為“包青天”?在這裏我們首先來看看包拯的出身和初期入仕做官的一些真實曆史。然後再看那些他所經過的驚濤駭浪和令人驚心觸目的奮勇搏擊吧!
包拯為官清廉,執法如山,體察民情,為民除害,鐵麵無私,是一位名震中外、家喻戶曉的清官。他的一生,勤勤懇懇,嚴格要求自己,為民請命,依法治國,注意選賢任能,鞏固國防,整治吏治,發展生產,在許多方麵政績卓著。他在生命的最後時刻,仍在大堂上辦案,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就是累死在工作崗位上。他辛勞一生,辭世後兩袖清風,沒有給子孫留下什麼財產,卻留下一篇奇特的、絕無僅有的“家訓”:
“後世子孫仕宦有犯贓濫者,不得放歸本家;亡歿之後,不得葬於大塋之中。不從吾誌,非吾子孫。仰珙刊石,豎於堂屋東壁以詔後世。”
人們喜愛包拯,尊敬包拯,親切地稱他“包公”、“包待製”、“包龍圖”、“包青天”。
平民百姓對生活的追求是強烈的。他們要生存,一般說來要求並不高,最喜歡過和平日子。在和平的日子裏,黎民百姓一怕土匪,二怕貪官汙吏。老百姓認為:土匪好治,貪官汙吏難治。因此,平民百姓最痛恨的是貪官汙吏,最喜歡的是體貼民情、執法公正、不畏權勢的清官。人們喜愛包拯,就是因為他的行為和品德符合廣大人民的願望。包拯的一生,是一個鮮明的形象,好像是沒有什麼好討論的。但是,從他的為人、政績、結局、影響……又有許多問題使人迷惑不解。人們在尊敬、愛護、學習他的同時,又不斷地提出一些問題,想問一個究竟。
回顧幾千年的曆史,每朝每代,官場上的黑暗、汙濁、陰謀、陷阱,是人人皆知的,像一個大染缸,容不得一兩個清白人的存在。因此,有些人認為:官場上,無好人。其實,此話言過其實。官場上向來有兩種人:一種人是搞陰謀詭計,一種人是搞正大光明。在封建社會裏,往往是昏君掌權,奸臣當道,釀成許多悲劇。其實,在黑暗的社會裏,忠臣良將也還是有的。社會的黑暗,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它像是白雪映黑牛,更顯示了忠臣良將的光輝。
在缺乏民主、貪汙成風的社會環境裏,往往是“一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官做久了,就貪汙腐敗;腐敗的人多了就互相勾結,臭味相投,打擊、排斥異己。如果你不順應潮流,不學會弄虛作假、吹吹拍拍、拉幫結派、心狠手辣,想保持清白,就會變成眾矢之的,遭受無情打擊,引來殺身之禍。敢講真話、實話的清官,被撤職、罷官、砍腦袋的比比皆是,這幾乎成了規律了。因此,老百姓有一句俗話:“清官不到頭,剛直惹禍殃。”
即使是開明的皇帝,他們一方麵需要清官,提倡、推進一些吏治改革;另一方麵,他們自己又要過腐敗無羈的生活,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又疏遠、討厭、嫉恨清官。這就注定了清官的悲劇命運。做清官不容易,往往掉腦袋,有利於人民,無利於自己,是一種巨大的犧牲。
正因為如此,廣大的人民群眾敬愛清官,憎恨貪官汙吏。他們利用一切手段和智慧來歌頌清官,塑造他們理想的英雄人物。在中國曆史上,包拯就是這樣一個人。人們把這種喜愛和敬仰,變成了一種理想,把許多美好的東西都加在他的身上,寫出書,編成戲,在民間敘說演唱,一代一代流傳繁衍。
一般說來,說書的話本在民間流傳最早,一個人,一張鼓,往地上一放就可以演唱了。關於說書的話本,發現最早的是宋元時代的《清平山堂話本》。在這個話本的第一卷裏存有《合同文字記》一篇,就是寫包拯斷案的情節。雖然僅此一例,卻能夠說明:宋代民間“說話”藝人,已經為後來的包公戲提供了戲劇的素材和基礎。戲劇的創造,往往在話本的基礎上進行。元代無名氏的《包龍圖智賺合同文字》雜劇,源出於宋人話本《合同文字記》,情節有了很大的發展和豐富,但是它來源於前者,這一點是有根據的,是很明顯的。從話本到戲劇,在這些民間文字裏,也很自然地出現了誇張和虛構的情節。這些誇張和虛構,又多少有一定的事實的影子作為故事的母體。後來,在包公戲裏,鍘駙馬、懲國舅,連皇帝老子也怕了幾分。戲劇裏的包公說過:“龍子龍孫也不饒”,“宋王爺到此也不饒”。包拯執法如山,連虎頭鍘也有了生命,一見貪官汙吏就“咯嘣嘣”響了起來。包拯還日管陽、夜管陰,連陰曹地府的妖魔鬼怪也都要聽從他的判決和懲罰。由於打擊的對象是貪官汙吏,保護的是平民百姓,因此,越是離奇,越是淋漓盡致,就越能夠使平民百姓大快人心。人們愛包拯,也就愛包公戲劇了。
從可查的史料中,我們可以看到:早在宋元南戲裏就已經出現了包公戲。到了元代有了較大的發展,到了明、清又不斷豐富,逐步達到了美妙的境地。根據專家統計:18種元代公案戲中寫包拯審案斷獄的有11種,明、清又誕生了20種;明代《元曲選》裏有100種,其中包公戲占10種;近代《京劇劇目初探》裏,有34種包公戲,如《赤桑鎮》《鍘美案》《胭脂記》《雙釘案》《珍珠記》等等。
在《陳州糶米》那本戲裏,包拯保護了善良、力弱、受害的小憋古,讓他用禦賜的紫金錘打死了仗勢欺人、殘酷剝削、魚肉人民的當地權貴劉衙內,懲惡揚善,表達了人民的心願。在《包公賠情》中,包拯不徇私情,果斷地、痛心地斬了侄兒包勉。人民都知道,執法公正、不徇私情,是十分艱難的,是許多官吏往往做不到的。當撫養他長大成人的恩人、嫂娘來責備他的時候,包拯那段抒發內心情懷的唱段,往往使平民百姓為之揮淚叫絕。在《生金閣》中,包拯用“一家一計”的計謀,使龐績提供了供詞和贓物,從而巧妙地破了疑難案件,辨明了是非。在《魯齋郎》中,包拯巧妙地利用皇帝所批示的批奏書,把魚字改為魯字,把皇帝想要庇護的大惡霸魯齋郎斬首示眾。
在曆史上,老百姓所敬仰、稱道的人物,除了孔、孟之外,要數諸葛亮、關羽和包拯了。孔、孟的形象,在舞台上出現的並不多;諸葛亮出現的比較多,但沒有諸葛亮戲這一名稱。至於關羽,直到清代才被封為“武聖帝君”,而以他為主的戲,稱“關公戲”,已經是清末的事了。包公戲,從宋、元、明、清,一直延續到現在屢演不衰。研究戲劇的專家吳墺先生說:“‘包公戲’,用劇中主要人物的名字,作為一類戲的通稱。這在我國戲曲史上,是個特殊的突出的現象。”在這些戲劇中,充滿了神奇的浪漫色彩:包拯一方麵足智多謀、巧妙斷案,一方麵執法如山、鐵麵無私;一方麵懲辦貪官汙吏、為民申冤,同時又把矛頭指向皇親國戚、權貴顯要,無情地揭露他們橫行霸道、道德淪喪的醜惡麵貌。包拯的高大形象,使人民受到了巨大的振奮和鼓舞。
隨著戲劇的發展,有關包拯的小說和其他文藝作品也繁榮起來,包拯的形象,越來越豐富、完善,不僅光耀華夏,而且影響到國外。隨著國際交往的開展,華僑不斷地遷移,包公戲也傳到了國外的友好國家和海外的一些地區。有些人,又把中文翻譯成外文,自導自演,甚至創作電影和電視劇,搬上了銀幕,促進了文化交流。作品最長、影響較大的,要推台灣攝製的236集電視連續劇《包青天》了。當這個電視連續劇播出以後,先在台灣、後在香港出現了包公熱,並波及東南亞各國。在國內,中央電視台在黃金時間播出以後,收視率很高,已經達到家喻戶曉的程度。
這股包公熱,正值全國開展反腐倡廉之時,它的影響和作用,也許應該稱之為20世紀90年代風俗民情中之一件有意義的事。
包拯後裔——世界船王包玉剛先生,生前曾經帶領他的全家成員,來合肥尋根認祖,祭拜祖先,並將他父親包兆龍先生的全身銅像塑在包河浮莊島上。
1994年6月19日,台灣包公會將一個2米多高的特大香爐贈送給包公祠。
台灣的鍾詠全先生來信說:“而今世風日下,故全世界的華人都歌頌包公的清正廉潔、鐵麵無私。包青天受人崇敬的程度遠比台灣人信媽祖要深遠許多、廣泛許多……”
改革開放以來,許多國際友人紛紛前來參觀朝拜包公祠。包公墓開放5年,接待簽名簿記載:進香的香客有100多個國家和地區近萬人。前來參觀人數最多的是日本、泰國、菲律賓、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和韓國,其次是美國、英國、法國、德國、丹麥、奧地利和也門等國。僅1993年下半年,就有新加坡、香港、台灣等6個旅遊團前來參觀。丹麥首相、奧地利議會議長、也門共和國工會領袖、泰國司法部長,也都前來參觀。各國使館觀瞻團參觀以後,寫下了:“清正廉明,永垂青史”的留言。日本久留米市市長題詞是:“高風清月。”也門共和國工人聯合會負責人穆罕默德·哈立德在題詞簿上寫下這樣的文字:“我們有幸參觀了作為清官典範包公墓這一曆史古跡,使我們看到了中國人民對廉潔和公正的讚揚,對包公的尊敬。的確,包公墓是文化、文明和曆史聖地,值得人們永遠的尊重。我們對此感到非常的高興。”
1996年8月3日,包拯事跡展在泰國曼穀舉行。這次事跡展,是為當時國王普密蓬·阿杜德登基50周年的一項重要慶祝活動而舉辦的。合肥市組成文化經濟交流團應邀赴泰參加開幕式。交流團還帶去包拯遺骨(包拯頂骨一塊),這是1973年由合肥東郊大興集包拯原墓地出土、由省博物館收藏的。泰國為遺骨保險5000萬泰銖(約合1600多萬元人民幣)。交流團提前兩天到達曼穀。波音777客機降落機場,交流團的同誌走出機場,步行穿過長廊,抬眼望去,長廊一頭,迎接包拯遺骨的泰國民眾,排成長長的隊伍,長跪不起。那種虔誠的舉止、莊嚴的氣氛,實在感人肺腑、催人淚下。中國和泰國之間3000公裏的距離一下子縮短了,同種同文的華人,親如一家啊!近千年的時差拉近了,包拯的事跡曆曆在目,好像就發生在今天。
包拯,仍然活在我們中間!
包拯所處的時代,貪汙腐敗成風、社會危機四伏,可為什麼唯他能夠始終保持清廉之風,入汙泥而不染呢?
從政的人,一般都怕得罪權高勢大的人物,特別是怕得罪頂頭上司。可包拯又為什麼不畏權貴、冒顏直諫呢;有時他已經發現仁宗皇帝不喜歡聽某種意見,卻仍然一再地向上送奏章;有時候他在奏折裏,還直接地批評皇帝,他的膽從何而來?
“文死諫,武死戰”。敢於冒顏直諫的海瑞被罷了官,司馬遷受了宮刑,比幹被挖去了心肝,還有的人被碎屍萬段、禍滅九族,為什麼包拯在位幾十年,並沒遭到大的災難,並沒有倒在政治鬥爭這個爛泥窩裏身敗名裂呢?
許多帝王將相、英雄豪傑,都曾夢想自己永垂不朽,但結果卻往往是:你方唱罷我登場。無情的曆史潮流把他們淹沒了,人們把他們淡忘了。然而,曆史的航船雖然已經駛過千年,可包拯不但沒有被淡忘,其形象卻越來越鮮明,其聲音卻越來越洪亮,其公正清廉之風卻越來越激動人心!為什麼包拯的公正廉潔風範,能永盛不衰,直到今天,仍然有這樣多的人在敬仰他、學習他?五千年的悠長曆史,五千年的燦爛文化,還有誰能夠具有這樣的魅力?
真實的包拯,究竟是個什麼樣兒?
這個“包青天”,是誰樹造的?是皇帝?還是平民百姓?
現在,讓我們揭開這層麵紗,看一看真實的“包青天”。
貧苦的家庭多難的童年
他沒有顯赫的家史,沒有後台;他身高不到1.6米,並不是彪形大漢,卻在他身上產生了那樣令人起敬的威嚴!
包拯出生於公元999年,北宋真宗(趙恒)鹹平二年。出生地是當時的廬州,即今日的安徽省合肥市,史書有明確記載:“包拯字希仁,廬州合肥人。”(《國史本傳》中華本注,此為宋人所撰之史,非元朝所修之《宋史》)
包拯在“天聖五年進士及第,授大理評事,知建昌縣,父母春秋高,辭不赴”。他守孝10年,父母辭世後,出任揚州知州、天長縣知縣,曆任端州知州、三司戶部判官、河北轉運使、龍圖閣直學士權知開封府,最高官位為樞密副使。公元1062年卒於開封府邸,享年63歲。辭世後,贈禮部尚書,諡孝肅。
包拯祖籍廬州府,就是今天的合肥市。
這座古城,直徑隻有四五華裏,周圍有環城河。這條環城河,現在已經被建成環城公園,被人們譽為“綠色的項鏈”。
城南,在環城河中間,有包公祠和幾間廟宇。包公祠四麵環水,像一個小島。島上還有一個八角亭,亭下有一眼井,叫“廉泉”井。關於這口井,民間流傳著這樣的傳說:昔日,有一個太守來遊覽包公祠,喝此井水,頭痛不止。原來這個太守是個贓官。人們從此傳開:不廉者,飲此水頭痛。因此,該井起名“廉泉”。
小島中的一角,是香花墩,據說這裏是包拯當年經常讀書的地方。1990年出版的《肥東縣誌》有這樣的記載:包拯故居“位於縣城東解集鄉包村(古名小包村)。故居早毀,現存一井一塘,均為故宅後院”。“北宋嘉祐元年(1056年)遷居合肥”。根據以上的文字,包拯是在辭世前6年才從小包村適居合肥的。這個包村,離合肥城約30多華裏,是一個交通不便的農村,也屬合肥市管轄。包拯,是一個實實在在的農村人。他真正把家搬來合肥城居住,隻有6年時間。
包拯在給皇帝的奏折中,有過這樣的敘述:“臣生於草茅,蚤從宦學。”所謂草茅,就是出身在下層,屬於一般的平民,並不是貴族世家。根據吳奎所寫的墓誌銘的記述,包拯的曾祖父沒有擔任官職。包拯的祖父包士通也沒有官職,追贈太子太傅。祖母宣氏追贈馮翊郡太夫人。包拯的父親包令儀追贈刑部侍郎、太保。母親張氏追贈某郡太夫人。關於包拯的父親包令儀,《廬州府誌》有這樣的記述:“字肅之,進士及第,授朝散大夫,曾任尚書省虞部員外郎,出任過北宋南京(今河南商丘市南)的行政長官,武職官階是上武軍,追贈刑部侍郎。”根據以上記載,包拯的祖輩並未有人做官,他父親包令儀中舉做官,最高的職務隻是一個員外郎,屬於中下級官銜。在他母係、父係中間,再也沒有什麼顯要的人物。
包拯在公元999年4月11日出生,父母為他取單名叫拯,字希仁。所謂“蚤從宦學”,是說他早年曾經跟隨父親在外麵遊學。包拯的父親包令儀的具體活動,史書上缺乏記載。包拯是什麼時候跟隨父親遊學,現在還很難推算出確鑿的年月。但有一點可以認定,他在少年時代,到過他父親任職的南京,隨後又跟隨父親一同回到家鄉合肥。也就是說,包拯在青少年時代,就在合肥居住過,讀過書,到了晚年,又把家搬來合肥。清代嘉慶年間,有一位張祥雲在廬州刻本《孝肅包公奏議》的序跋中有過記述,說他在廬州府的香花墩上拜謁包拯的遺像。香花墩在廬州府城南,背靠城牆,上有廟宇,四麵環水,清流見底,遊魚可數,其中的鯽魚最為肥美。周圍環繞著樹木,環境相當幽靜。這就是包拯少年讀書的地方。另外,還有許多篇文章,包括李鴻章的文章,也都認定香花墩是包拯讀書的地方。(近期,有的學者提出:包拯在合肥城內的家位於鎮淮樓西邊,鳳凰橋巷內。淝河流經他的屋後,河岸有個大土墩,包拯在墩上築室,看書寫字,種植花木,人稱“香花墩”,大體位置在今省政府廣場西南側的數十米之內。但因為沒有舉出較可靠的根據,故不好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