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哲學家羅素說:“在一切道德品質之中,向善的本性是最重要的。”向善是人們最本質、最人性的道德訴求。在當下的社會轉型時期,我們正麵臨著前所未有的道德僭越、價值失衡的困境,而破解這些困境並非無解,它有“正解”,這個“正解”就是讓每個人都向往“真善美”。
黃小榮是富陽萬市鎮眾緣村的普通村民,2012年8月29日那一天,他拖著一條傷腿,跳下高達4.7米的溪堤救起了溺水的女童……那一刻,許多人感受到了他身上所閃耀著的“真善美”,大家親切地稱他為“最美爸爸”。
黃小榮說,我不是什麼英雄,如果是你也會這樣做的。他的樸實無華與他的“驚人一躍”,令人感慨。在“老太太摔倒不敢扶”、“車碾孩童無人施救”的人性“灰霾”中,這樣的舉動尤為珍貴。
人間大愛是向善,社會道德領域的“負離子”需要依靠正能量的釋放去淨化。像黃小榮這樣釋放正能量的人越多,整個社會的正能量就越大。
這些年來,我們曾經一次次熱議著、傳頌著像黃小榮一樣的“富陽好人”,從奮力一舉、用雙手托起墜樓女童的“最美媽媽”吳菊萍,到行車途中突發中風、強忍劇痛力保乘客安全的司機葛邦友;從身殘誌堅、誠實守信、勇於承擔社會責任的企業經營者王東亮,到兩次為美國女孩捐獻造血幹細胞、“浙江省跨國幹細胞捐獻第一人”的醫生汪霖……富陽好人,不勝枚舉。
種子的發芽需要“陽光和沃土”,道德的成長離不開“社會的營養和培育”。一個人在關鍵時刻的“向善”抉擇,不僅僅源於他個人的精神氣質和道德操守,更源於一個地方踐行社會主流價值觀的濃厚氛圍。
富陽曆來都十分重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教育,特別是近年來,富陽以“最美工程”建設為抓手,努力把“最美現象”從“盆景”發展成為引人入勝的“風景”,並從風景變成風尚,在思想道德領域形成了“美”的種子隨風飄揚、處處生根的“蒲公英效應”。富陽的“最美現象”根植於兩千多年富春文化中厚德崇文的道德沃土之中,“最美群體”的出現,是富陽的文化基因、健全的社會製度、良好的輿論環境、有力的典型宣傳共同作用的結果,不是偶然而有必然。
長篇報告文學《“最美爸爸”黃小榮——一個先進典型與“富陽好人”群體現象》一書,不是簡單的還原和記錄,而是通過報告文學這種文學體裁,對真實的生活和社會進行深入地思考,它的意義就在於通過一個人或一群人,來反映發生在富春大地上的一種可喜的文化現象,就如切開一塊岩石,讓大家看到裏麵的美麗“紋理”。
我想,這不僅是文學藝術的責任和擔當,也是宣傳思想工作的責任和擔當。
是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