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不到百年,漢人地位低下,本以為不會有什麼漢文化了,沒想到例外迭出。不僅出了關漢卿、王實甫、紀君祥,一補中國文化缺少戲劇的兩千年大憾,而且還出了黃公望,以一支閑散畫筆超越宋代皇家畫院的全部畫家。書法的運氣沒這麼好,卻也有一個趙孟頫,略可安慰。
在我看來,趙孟頫的書法,大大超過了黃庭堅和蔡襄。他的筆下,那麼平靜、和順、溫潤、嫻雅,實在難能可貴。他的眾多書帖,也很適合做習字範本。行草最佳者,為《嵇叔夜與山巨源絕交書》、《紈扇賦》、《赤壁賦》。晚年那本《玄都壇歌》向被評為代表作,反不如前麵三本,原因是太過精細,韻力已失,出現較多軟筆鼠尾。行楷佳者甚多,如《膽巴碑》、《福神觀記》、《玄妙觀重修三門記》、《妙嚴寺記》。其中有幾本,介於行楷和楷書之間。楷書佳者,有《汲黯傳》、《千字文》。
趙孟頫的問題,是日子過得太好了,缺少生命力度。或者說,因社會地位而剝奪了生命力度。他是宋朝宗室,太祖子秦王的後裔。誰知宋元更替後受到新朝統治者的更大重視,成了元代文化界領袖。這種經曆,使他隻能尊古立範,難於自主創新。他總是高高在上,汲取不了民間大地粗糲進取的力量。
順便提一句,他的兒子趙雍所寫《致彥清都司相公尺牘》及《懷淨土詩帖》等,水準不低於他。
明代書法,與文脈俱衰。但因距今較近,遺跡易存,故事頗多,反而產生更高知名度。大凡當時的官員、士人、酒徒、狂者、畫師,再不濟也有一手筆墨,在今天常被稱為“一代書家”。尤其近年在文物拍賣熱潮中,這種顛倒曆史輕重的現象越來越多。那些原來隻敢用於對晉唐經典的至高評語,也被大量濫用於後世平庸墨跡,識者不可不察,否則就不能被稱為“知書達理”了。
大概從十五世紀末期開始吧,蘇州地區開始產生一些文化動靜。幾個被稱為“吳中才子”的人如祝允明、唐寅、文征明等擅長書法,被比他們稍晚的同籍學人王世貞稱之為“天下書法歸吾吳”。當時其他地區的文墨可能都比較寥落,但他的口氣卻讓人很不舒服。因為這幾個人的筆墨程度,實在扛不起“天下書法”這幾個大字。說了這幾個大字,人們就有權力搬出王羲之、顏真卿、歐陽詢他們來了,這幾個才子該往哪裏躲?
這幾個才子中,多年前我曾關注過文征明。他在八十多歲的高齡還能寫出清俊遒媚的行書,讓人佩服一位蘇州老人的驚人健康。那時,與他同齡的唐寅已經去世三十多年了。文征明的缺點與其他幾位才子相近,那就是雖嫻熟而少氣格。他們如果書寫自己的詩文,讓人一讀就覺得流暢有餘而文采疲弱,那就反過來會把書寫的筆墨再看低幾度。當然,文征明的行書比之於唐寅還是高出不少。論草書,幾個吳中才子中最好的是祝允明,代表作有《前後赤壁賦》、《滕王閣序並詩卷》。當然,比黃庭堅的草書還差很多,更不必與說張旭、懷素他們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