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漢時期,厚葬之風愈演愈烈。秦始皇十三歲即秦王之位,就著手為自己準備後事了。在秦始皇陵內埋藏的奇珍異寶簡直是不計其數,秦末項羽入關後掘始皇之陵,“以三十萬人三十日運物不能窮”(《水經·渭水注》),厚葬的程度可想而知。《後漢書·趙谘傳》對秦始皇的厚葬有這樣的評述:
爰及暴秦,違道廢德,滅三代之製,興淫邪之法,國貲糜於三泉,人力單(殫)於驪墓,玩好窮於糞土,伎巧費於窀穸。自生民以來,厚終之敝,未有若此者。
始皇陵的厚葬已被考古發掘所證實。雖經曆代盜掘,陵園內仍不斷有珍貴文物出土,如稀世罕見的錯金樂府編鍾、巧奪天工的銅車馬等。其中兵馬俑坑,內有各類武士俑約七千個,陶馬一百多匹,駟馬戰車一百餘輛,以軍陣的形式排列組合,氣勢磅礴。這些陶俑陶馬的大小與真人真馬相似,千姿百態,造型極為生動,堪稱我國古代雕塑藝術的寶庫,被國際友人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不可思議的是,像兵馬俑坑這樣規模宏偉的從葬設施,竟然在史書中沒有留下任何記載,也許在當時視其為微不足道的緣故吧。
漢代皇帝厚葬的程度也令人吃驚。《晉書·索琳傳》說:“漢天子即位一年而為陵,天下貢獻三分之,一供宗廟,一供賓客,一充山陵。”皇帝在登基的第二年即開始營建陵墓,此後每年將全國貢賦的三分之一用於帝陵。耗費之巨,可想而知。
在西漢的十幾位皇帝中,武帝名列厚葬之首。他在位長達五十四年之久,又處於經濟繁榮的鼎盛時期,由於幾十年的日積月累,到他駕崩時“茂陵不複容物”,寬大的墓室中早就塞滿了各種寶物,已經到了無以複加的飽和程度。漢末赤眉軍掘開茂陵,動用大軍掏取其中的寶物,即便如此,盜走的東西尚不及原藏的一半。(《晉書·索琳傳》)武帝葬埋之豐厚,於此可見一斑。
不僅皇帝,皇室其他貴族也同樣實行厚葬。以武帝的庶兄中山靖王劉勝為例,他和妻子竇綰的墳墓鑿建在頑石嶙峋的山崖之中,規模宏大,堅固嚴密,恰似兩座山間宮殿。整個墓葬由墓道、甬道、南耳室、北耳室、中室和後室六大部分構成,墓室的內部結構和擺設模仿劉勝夫婦生前的生活場景:南耳室是車馬房,內有安車、獵車、馬匹、獵犬等;北耳室代表倉庫,擺滿了盛裝魚肉酒食的各種容器,還有大量的廚炊器具和飲食用具;中室模擬宴享賓客的寬大廳堂,宴飲和日常生活用的金、銀、銅、漆器皿充斥其間,還有侍從奴仆俑和出行的儀仗;後室象征臥室,放置棺槨及貴重物品,有裝飾華麗的銅器、漆器,雕琢精美的玉器,各式各樣的兵器,以及金餅和錢幣等,小側室是主人的洗澡間,內有用於沐浴、熏香的銅器和一塊搓澡石,還有侍奉的奴仆俑。棺槨葬具也十分豪華,如竇綰的鑲玉漆棺,內外用二百多塊玉版和玉璧鑲嵌,珠光寶氣,前所未見。包裹屍體的殮服是“金縷玉衣”,用玉片和金絲編綴而成,工藝極為精巧。兩墓共出隨葬品四千二百多件,其中的長信宮燈、錯金博山爐、錯金銀鳥篆文壺、鎏金銀蟠龍紋壺和鎏金銀鑲嵌乳丁紋壺等,設計奇巧,紋飾華美,是漢代銅器中難得的藝術瑰寶。
在皇室厚葬風俗的影響下,達官顯貴和富豪之家亦競相仿效。據東漢王符《潛夫論·浮侈篇》記載,當時的京師貴戚和郡縣豪門,“死乃崇喪”,他們選擇肥沃的良田營造墳塋,廣起高塚巨丘,“多埋珍寶、偶人、車馬”;有的“或至金縷玉匣”,以金縷玉衣裹屍送終。棺槨要用生於江南深山密林中的名貴木材,雇用眾多的民工將巨大的原木從數千裏之遙的南國山林經水路運到京師,“工匠雕治,積累日月,計一棺之成,功將千萬”。有的棺材竟重達萬斤以上,出殯時“非大眾不能舉,非大車不能挽”。僅棺槨一項就不知耗費了多少錢財!一些權勢顯赫的世家大族每逢喪葬,當地官府都要派員攜帶財物前往致哀,舉行隆重的吊唁祭奠儀式,“車馬帷帳,貸假待客之具,競為華觀”,極盡鋪張奢侈之能事。因厚葬而傾家蕩產者在漢代亦不乏其人,如《後漢書·崔繲傳》記載:濟北相崔瑗死後,子崔寔“剽賣田宅,起塚塋,立碑頌”,厚葬其父。喪事畢而資產竭盡,窮困潦倒,隻好“以酤釀飯鬻為業”,由富貴之人淪為街頭酒肆的小攤販。像崔寔這種情況在當時並非個別現象。
值得一書的是,在厚葬之風上下彌漫的漢代,也出現了一些力主薄葬的有識之士。以節儉著稱的漢文帝劉恒,針對當時“厚葬以破業,重服以傷生”的社會風氣,主張節喪薄葬。據《漢書·文帝紀》記載,文帝修治霸陵,山川因其故,無有所改,不起丘壟,務從簡約;陵內不以金、銀、銅、錫為飾,專用瓦器隨葬,以明節儉之誌。他在臨終又留下遺詔,明令改革天下吏民為皇帝“重服久臨”的傳統舊製,縮減吏民服喪的日期和舉哀的儀式,以根除因皇帝駕崩而影響民間正常社會生活的舊弊。雖然後來事實證明,霸陵內並非獨有瓦器,而是隨葬了很多珍寶,與文帝自己標榜的薄葬有一定的出入;但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中,他作為“天下首富”的封建皇帝,能夠針砭時弊,力主薄葬,並在某種程度上親自付諸實施,確乎難能可貴。漢文帝的節喪遺詔,曆來被視為我國古代喪葬製度上的一次重大改革,備受古人稱頌。生活在漢武帝時代的黃老之徒楊王孫,也是一位倡導薄葬的代表人物。他認為:“厚葬誠亡(無)益於死者,而俗人競以相高,糜財單(殫)幣,腐之地下。或乃今日入而明日發,此真與暴骸於中野何異!”主張葬埋不用棺槨,屍體不著衣衾,入土裸葬。他在臨終之際遺囑其子:我希望死後裸葬,不必置備棺槨葬具,將屍體盛入布袋,入地七尺以後從腳上脫去,使屍體裸埋土中即可(《漢書·楊王孫傳》)。此舉可謂驚世駭俗,無怪乎後人對其讚歎不已。東漢前期的唯物主義思想家王充,對時人“重死不顧生,竭財以事神,空家以送終”的陋俗痛加鞭撻,極力提倡“以薄葬省用為務”。(《論衡》)東漢後期的進步思想家王符,認為厚葬“無益於奉終,無增於孝行,但作煩攪擾,傷害吏民”,在《潛夫論》一書中對貴族豪強崇尚厚葬的浮侈之風進行了淋漓盡致的揭露和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