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1章 時間—駕馭時光,充實自我 (4)(2 / 3)

既然時間是有限的,既然不可伸長也不能縮短,時間的價值又體現在如何利用上,那麼我們就應該珍惜它、很好地利用它,而利用它就要把它開發到底。

“一天24小時,誰都是被平等地賦予”這個命題已成為時間管理理論的公理。但事實不然,管理者認識的大政治家、畫家或音樂巨匠、文豪、學者,像羅馬的愷撒大帝、日本的空海和尚、意大利的達·芬奇、德國的萊布尼茲、德國的歌德,以及現代分秒必爭的鐵腕經營者,他們在一天24小時當中,經手完成的工作量,無論在質或量方麵,都是超乎一般人想象的。但同樣擁有一天24小時的其他人,卻不留下任何痕跡。可見,就是一天24小時,也並不是每個人都被平等地賦予。同樣一天24小時當中,兩個不同個體所做的事情完全不同的例子,在現實中不勝枚舉。

所以,我們就要尋求以“鍾表”計時的一天24小時之外,是否還有另創的一段時間。

例如,莫紮特隻活了35歲,但在他短短的一生中做了600首以上曠世之作遺留於世。而其他活了70年、80年的凡庸音樂家卻比比皆是。以實際使用的時間來看,莫紮特的一天24小時,他的每一分、每一秒比起其他凡庸的音樂家,可說是更長。這個時候二者所擁有的時間是無從比較的不平等。

再以歌德和達·芬奇的成就比較。歌德通過詩、戲劇、小說等文學形式,產生了很多偉大的作品。在他27歲被任命為瓦馬爾參議員以來,在政界裏也相當活躍,做出了很多業績,1815年被任命為國務大臣。在此之外,他也繪畫,還從事解剖學、地質學、礦物學、植物學、光學等自然科學的研究,在各方麵都有卓越的貢獻。他在小說方麵有《少年維特的煩惱》、《威魯希勒姆:管理者的明星生涯》;戲曲方麵有《浮士德》、《塔利斯的伊菲可利亞》、《大可夫塔》;此外還有自傳、論文作品如《詩與真實》、《色彩論》等。達·芬奇留下的作品數量雖然不多,但是其藝術成就卻眾所皆知。此外,他不隻是一位藝術家,對於天文學、物理學、地理學、建築學、兵器製作、機械學、植物學也有相當研究,把文藝複興的理想(萬能的人)幾乎完全實現。他的繪畫名作,如《蒙娜麗莎的微笑》、《聖安娜與聖母子》、《最後的晚餐》、《壁畫》,都是膾炙人口的,著述方麵有《繪畫論》;科學方麵解剖學、空氣力學的研究成果對後來降落傘、直升機的發明有啟發性的成就。因此,顯而易見的是:偉大的人、留下大業績的人,總是世上把時間開發得最徹底的人。

達爾文是進化論的奠基人。他從劍橋大學畢業後,還是個無名小輩,接著他參加了環球考察。他在“貝格爾”號輪船上,珍惜每一天時間,進行了大量的考察,搜集了足夠研究50年的標本。在別人閑聊時,他堅持寫航海日記,還與國內的科學界朋友保持書信聯係,其中不少信件很快就被作為學術論文發表。

當他踏上闊別5年的國土時,驚訝地發現自己已被稱為海洋生物學專家。有人問他何以能做出那麼巨大的成績的時候,他回答說:“我從來不認為半小時是微不足道的、很短的一段時間。”

我們每天都有許多時間在等待中度過,等車、等人、排隊繳費等,認真算起來,你會發現平均每天光是用在等待上的時間,就不下30分鍾。而一般人以為那隻是短暫的片段,於是每天把不少的片段時間白白地浪費了。

如果你覺得自己缺乏思考問題的空閑時間,不妨試著堅持每天睡前擠出十幾分鍾的時間,一旦形成了習慣,就很容易長期堅持。

買下任何可以提高效率的工具,別心疼所花的一點兒小錢。如果每天省下一兩分鍾,每年就可節省好幾小時。

從你的辦公桌上找出隱藏的時間,你可以在許多不同的地方進行重要的思考、企劃、組織以及時間安排等工作,可是,你一天中的例行工作,很可能是必須集中在辦公室的一張辦公桌,或工作場所的某個地點完成的。如果能把辦公桌布置成一個具有相當效率的“個人工作站”,並使它高度配合你的需要,那麼,你的時間可能就會因此節省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