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試評儒家“德治論”、“人性論”和“中庸論”(2 / 3)

(三)孔子的道德理想

孔子所提出的“仁”的是反映他所理想的社會秩序的精神全貌的。因此,也是要求人們的精神麵貌的,即就是要求人們的精神麵貌完全表現出“仁”的思想。要做到這點,他就孜孜不倦地去勸導人們。這就是他所進行的道德教育。孔子堅信自己的理想,他周遊列國,宣揚他的教育思想,十四年後,再回到魯國。孔子的宣傳活動雖然失敗了,但他的意誌仍然很堅強。他利用晚年整理詩書,把有益的思想通過古代文獻形式保存和流傳下來。他的這種“知其不可而為之”的精神是他所奉行的仁義道德的結晶,值得我們效法。

總之,孔子要求統治實行“德治”,愛民以取得人民的愛戴和擁護,使天下歸心。這種理想是好的,有利於人民和社會安寧。這種思想就其來源講是取之於人民的。但是在階級社會裏是不能完全實現的。此外,儒家所強調的“德治”即“仁治”,若無法治相輔,也不會成功,這是被曆史證明了的。不過必須指出,孔子理想的道德“仁”的內容和德治的原則、方法中有很多有益的合理因素,則需要進行認真剖析和研究。

二、人性論

關於人性的問題,《中庸》中這樣說:“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意思是:人性就是自然稟賦(天生)的;順著人性去行動、去辦事,就是人生的正道,也就是合乎道德的;而依照這種正道(或者說道德)來修養,就是教育,或者說教育就是依照上述正道(或道德)來進行修養。

根據以上所述,《中庸》中說的人性,從表麵上看,是天生的了,是唯心的了。但若深入剖析其論述,則可從中得出人性是為後天環境決定的合理因素。理由如下:

在《中庸》中,認為順著人性的行動就是合乎“道”的(“率性之謂道”),那麼,天命的內容也必然就是“道”了(“天命之謂性”)。這樣說來“天命”、“人性”和“道”是一致的。為了說明這個道理。關鍵在如何正確理解《中庸》中說的“道”。

《中庸》中所說的“道”究竟是什麼呢?它說:“天下之達道五……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婦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達道也。”這五者就是封建社會的“五倫”,即封建社會裏,君臣、父子、夫婦,昆弟、朋友之間的互相對待關係,也就是要君敬臣忠,父慈子孝,夫義婦順,兄友弟恭,朋友相信的道理。在封建社會裏,這是為封建統治階級規定的並為它的利益和統治服務的。理由是:

首先,封建統治者要求他的臣民對他忠實。為了臣民對他忠實,他就應當愛護他的人民,同時也敬重他的官吏。

其次,封建社會的生產,主要是以家庭為單位的,要很好地進行生產,就要服從家長的領導。所以要求子女必須孝順父母,能安心在家生產,父母也要慈愛子女。此外,哥哥對弟弟友愛,弟弟要對哥恭順,夫要義,婦要隨。這都是維持家庭生產所需要的,不如此,就不能維持家庭生產,人就不能很好地生活。家庭之外,人和人之間,也要忠實對待。這一切都是維持家庭生產、維持封建統治所需要的。從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中庸》中所說的“道”是為封建社會的經濟結構決定的,是服從於封建統治階級的利益的。

現在再看,《中庸》中說順著人性去行動就是道。我們要問,人性,更確切地說,封建社會的人性和封建社會的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的正當關係是否一致?順著封建社會的人性去行動是否就自然而然地合於這種關係呢?回答是否定的,不是封建社會的人性自然而然地合於封建社會所決定的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之間的關係,而是恰恰相反。因為封建社會的人性是這種封建社會人和人關係的反映,所以反轉來順著封建社會的人性去行動,才能自然而然地合於這種關係。這就說明了“道”與“人性”是一致的。

封建社會的人性既然是封建社會的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關係的反映。因此,封建社會的人性的內容,就是封建社會的這種君臣等關係的道德感情。這種感情的形成是人們在生活實踐中不斷地執行這種關係的結果。這種道德感情的形成在生理和心理上的解釋應是這樣的:人們在自己的社會實踐中不斷形成的習慣,也即在人們的大腦皮質上形成了他的動力定型。因此,凡是客觀事物符合這種定型的,也是封建社會規定的君臣等關係的。大腦中就產生肯定的、愉快的感情。否則,就產生不愉快的感情。這種感情就是封建道道德感情。在古代生理、心理科學沒有發展的時候,自然不能科學地說明大腦產生這些感情的原因。既不能科學地說出原因而又要體驗到自己這樣做是對的,所以就把這種封建道德感情認為是人的精神的自然傾向,因之就把它叫做天生的人性了。所以說《中庸》中說的人性,實質上是從實踐“道”的過程中形成的,而不是天生的。

從上述剖析中,我們發現一個事實,即《中庸》作者在其思想深處萌發著一種存在決定意識,意識反作用於存在的真理因素,盡管它是萌芽狀態的。又如說:“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誠則明矣,明則誠矣。”也反映了這種思想。茲分析如下:

“自誠明,謂之教”,意思是,經過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的教育過程,分析客觀事物,找出怎樣做才符合封建社會的五種達道之間的正當關係。這種關係明白了,並把反映這種關係的思想感情與這種關係的客觀存在融合為一,做到這點就是“誠”了,這就說明了存在決定意識。

“自誠明,謂之性”,意思是,順著“誠”去行事,就能“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也就是說自然而然地合於君臣等五種達道的正當關係了。這就指出“誠”就是“人性”,同時也說明了意識反作用於客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