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最終發現,自己手中的強力殺傷內幕,開價時最多不過是換兩個壽司、一杯紅酒,賣不出高價來。與其如此,不如堂堂正正,有料必報,有幕必挖,高成本的冒險迫使媒體愛惜羽毛。
各階層博弈的結果,就是我們所看到的這樣,最後媒體規範了,老實了,老老實實也不愁飯吃,又何必削尖了腦袋往監獄裏鑽呢?而企業也同樣變得小心翼翼,重視形象,以免被媒體抓住把柄,搞死自己。
法製製度健全的國家,自律國民,就是這樣通過利益博弈淘汰低智商行為,最終低智商從業人員越來越少,整體國民素質日漸走高。良好的社會規範,就在這個過程中自然而然建立起來。
崔永元為什麼“撒謊”
一
比文明更古老的,是謊言。
比智慧更普遍的,是謊言。
一個人有可能一輩子什麼壞事都沒幹,但肯定撒過謊。
一個人如果贏得了整個世界的尊敬,那麼他肯定研究過謊言。
人類文明的推進,甚至每個人的成長,都是於謊言迷霧之中摸索前行。對謊言的認知,標誌著文明與野蠻的分野,劃開了智慧與愚昧的鴻溝。
在某種程度上來說,所謂人生智慧,就是對謊言的認知。你對謊言的辨析力有多高,你對人生智慧的感悟就有多深。
為什麼人類會有謊言?如何辨析謊言?
就讓我們從崔永元的謊言開始,認識一下自己。
二
崔永元先生有篇文章《謊言,未隨風而去》,文章裏,敘述了他因為“撒謊”遭受到的責罰。他的個人敘述極具典型價值,讓我們引用一下這段文字,基奠一個思考的基礎。
……
人不是生來就會撒謊,該撒時,就撒了,很有些無師自通的味道,但多少總會有些原因。
先承認,我曾無數次撒謊,大部分撒完就完,不記心上,隻有幾次是刻骨銘心。
上小學四年級,一日下午上學路上,秋風拂起些灰塵,遠遠地,看見柏油路上有一團白,約莫有幾十米遠。幾位同學一邊走近,一邊猜測是白紙、風箏、白布什麼的。待真的走近,我眼尖手快,看清是紗巾,並撿了起來。那是很不錯的一塊紗巾,那個時代的奢侈品。它在幾位同學手裏傳過後,重又傳回我的手中,到了學校,親手交給老師,照例作為拾金不昧者而受到表揚。說實話,我那時是班級和學校都數得上的學生,受表揚乃家常便飯,這次表揚也就沒放在心上,誰知竟埋下了禍根。
待傍晚放學,路上小玩一陣輕鬆走進家門時,發現母親表情嚴肅坐在家中,似乎還沉思了許久。
對話大致如此:
紗巾誰撿的?
我撿的。
當時有別人嗎?
有。
幾個人?
三個。
那怎麼說是你撿的?
我先看見的。
你撒謊!
我隻記得母親吼了這一句,便手執笤帚撲過來,劈頭蓋臉打起來。
我家兄妹四人,我最小,父親是工程兵,逢山開路,遇水搭橋,經常過家門而不入,教養孩子的重任就落在母親一人身上,加上我們四人是大錯不犯,小錯不斷,說服教育雖可治本,但見效頗慢,母親便常常急症下猛藥,打為上策,意思是傷其筋骨以觸之靈魂。
笤帚被打散了,母親也歇歇手,順便開始第二輪問詢。
為什麼撒謊?
……
為什麼說是自己撿的?
……
說!
我覺得就是我撿的。
你覺得,別人都看不見,就你能看見?撒謊是品質問題,從小品質不好,長大就得蹲監獄,你知道嗎?
知道。
知道為什麼還撒謊?
我沒撒謊。
於是,第二輪痛打開始了。
三
簡述這段文字,小學時候的崔永元,和另外三名同學,在路上撿到條紗巾,他交給老師,受到表揚,為他的屁股引來了麻煩。
崔永元為此挨了兩輪打。第一輪,母親認為他在這件事情上撒了謊,紗巾不是他一個人撿到的,而他在將紗巾交給老師時,並沒有敘述清楚,這就是撒謊,因此暴打沒商量。
打完了,就是讓崔永元觸及靈魂,反思謊言。
但崔永元很委屈。
他說:我覺得紗巾就是我撿到的。
他又說:我沒撒謊。
這個抗辯,帶來的新一輪懲罰,比第一輪更狠。但,就算是母親把崔永元屁股打八瓣,也無法說服崔永元。因為崔永元認為自己說的是實情,沒有撒謊。而他的母親偏偏又無法說清楚他認為的實情並非是實情的本身,隻能是說不服你,不信打不服你。
既然崔永元在成年後寫出這篇文字,這就證明,他終於認識到在這次事件上,母親是正確的。
但他卻無法解釋清楚,他怎麼就撒了謊呢?
無法理解,所以刻骨銘心。
四
許多青春期少年,都曾遭遇到過崔永元困境,明明自己說的是實情,怎麼會被別人指控為撒謊呢?
有位朋友從美國回來,給我講了件類似的事件。
有位官員,有權任性,就把老婆兒子送到美國。老婆在美國海灘上日光浴,兒子在一所大學讀書,官員自己留在國內。
近來反腐風緊,許多官員再也不敢高調,生怕被盯上。這位官員也一樣,他把自己身上的名表名鞋名皮帶統統換掉,並電話在美國的兒子:兒子喲,你要低調,千萬不要坑爹。有些人就是因為他兒子在美國太招搖,結果被盯上進去了,兒子你可千萬要小心。
兒子懂事地回答:放心吧老爸,我心裏有數。
官員鬆了口氣,放心地掛了電話。
可萬萬沒料到,在美國的兒子電話掛掉,就全額付款買了輛豪華跑車,還是最高配置的那種。多少錢說不上來,總之中國的老百姓,就算是把全家賣了,也買不起的那種。
飆車上街,同學們議論驚駭,兒子得意揚揚,感覺非常有存在感。
聽到消息,官員駭得魂飛魄散,立即電話兒子:兒子,你想讓你爹死嗎?
可還沒等官員說完,兒子惱了,訓斥道:你又沒貪汙,你怕什麼?
聽到兒子這句話,官員一屁股就坐地下了。
你又沒貪汙,你怕什麼?
官員是否貪汙,我們並不清楚。但憑他那點死工資,是不可能讓妻兒在美國購置華宅豪車的!
但這熊兒子,就是堅定不移地認為他爸沒貪汙——和崔永元事件一樣,他沒有撒謊意識,他隻是說出自己認為的,但他認為的,與現實嚴重不符。
五
崔永元和熊孩子的故事,讓我們豁然開朗。
崔永元挨打事件中,事實是崔永元與同學們一起撿到了紗巾,但崔永元認為是他撿到的。
崔永元把他的認為,認作了事實本身,所以遭受到母親暴打。
在美國的高官熊孩子,他同樣是把自己的認為當成事實。他認為父親沒有貪汙,雖然我們也沒直接證據說他父親貪汙了,但事實是,以他父親的工資是買不起豪華跑車的。也就是說,熊孩子的主觀認為,與真正的事實完全沒有交集。
現在,我們把你認為的事實,與客觀事實之間的關係,用圖片說明一下:
從圖片上我們可以看出,崔永元之所以堅不認錯,甚至引來了第二次暴打,是因為他真的認為自己沒有撒謊,他的描述在很大程度上,與事情本身是吻合的。但父母不允許描述與事件之間存在差異,所以暴打之。
而熊孩子在跑車事件上,他的認知與事件本身毫無交集。無論他是多麼的固執,多麼的堅持,但這種固執與堅持,隻讓人看到他的愚蠢,改變不了他認為與事實本身上的距離。
由此,我們就獲得了一個對自己或他人智商或品德的判斷依據。
六
如果,一個人的認知,與事實本身毫無交集,那麼隻有兩種可能:
一是此人智商過低,已不足與人言語;
二是此人精神異常,需要看醫生治療。
本文中的熊孩子,屬於第一種類型——但也不排除第二種可能。
如果,一個人的描述與事實本身之間的吻合度不足10%,那麼隻有兩種可能:
一是此人智力低下,不足以辨是非;
二是此人在撒謊。
如果,一個人的描述與事實本身吻合度低於30%,那麼有兩種可能:
一是此人智力平庸,思維混沌;
二是此人性格主觀,說話時主觀表述多於事實本身。
如果,一個人的描述,與事實本身的吻合度達到50%,那麼此人性格已經接近於成熟,有了足夠的辨識能力。
如果,一個人的描述,與事實本身的吻合度達到70%,恭喜你,你已經成熟了,如果再做到隻說自己知道的,不知道的不說,那麼你就是個有智慧的人了。
七
人類的成長,是一個逐漸去除“我認為”的過程。
低幼兒童,分不清幻想和現實的區別,會把自己的想象當做事實,描述給成年人聽。
進入青春期,雖然不再會把幻想當成現實,但卻習慣於把個人的主觀認知當成事實本身。這類型的年輕人,甚至成年以後,仍然遭受到嚴厲的訓斥:你認為?你認為什麼就是什麼嗎?但不管這種訓斥多麼激烈,都無助於他們認識自我;相反,他們心中隻會產生強烈的仇恨與抱怨,認為別人是跟他們過不去。
除非,給他們一個機會,讓他們轉過身,俯視主觀認知與客觀事實吻合度更低的人,他們才會恍然大悟:原來有些人是把自己的主觀認識,當成事實本身。原來許多人都有這個毛病,原來……這個毛病我自己也有,隻是程度不同而已。
生物學家的描述是,獲得了管理職位的人,血清就會立即升高,獲得了更高的智商能力,從此洞知人性的天然缺陷。相反,從未獲得過管理機會的人,隻能憑借年齡增長,從稚嫩的年輕人身上,看到當年的自己,才會恍然大悟。
倘若一個人離群獨居,又或是根本不習慣思考,那麼他們連年齡賦予的優勢也會失去。
八
那麼,如何區別事實與主觀的“我認為”呢?
客觀的表述是事實,主觀的評判、分析、觀點觀念或推斷,屬於“我認為”。
事實是具體的,“我認為”是抽象的。
事實沒有判斷,甚至也沒有結果。判斷與結論,屬於“我認為”。
如崔永元的“是我撿到的紗巾”,這是判斷,是“我認為”。
高官熊孩子事件,事實是他父親給的錢,足夠他買得起等閑百姓不敢問津的豪車。而他的“你又沒有貪汙”是結論,結論與事實距離太遠,所以我們疑心這熊孩子的智商有問題。
九
最後說明:
第一,人類永遠也無法接觸絕對客觀。再貼近事實的認知,也仍然摻雜著個人的主觀判斷。主觀判斷成分越高,距離事實就越遠,智商越是靠不住。主觀判斷成分低,也未必就能夠貼近事實本身,隻不過這類人明智地避開了自己無法認知的盲區。有一說一,有二說二,已經是很難得的高品質了。
第二,對每件事情的判斷,都是摻雜了個人認知的,而個人認知,又是個性化的,所以在不管多麼簡單的事情上,人類也會無休無止地爭吵。但如果你知道這種爭吵的原因,不過是集中於主觀認知區域的話,那麼你就學會了求同存異。
第三,人類對事實的描述,有認知差異,也有有意識的扭曲。前者屬於智商方麵的問題;而後者,則是人品問題。如果一個成年人,在描述事件時使用大量的主觀性用語,那麼他不僅智商成問題,人品也靠不住。
崔永元對自己少年期的謊言反思,帶給我們的感悟,就是讓我們學會判斷人,認識人,有利於我們在紛亂的人世間安身立命,擇友處世——但首先,你要學會清晰地判斷自己,才能學會準確地判斷別人。
莫言的故事
一
莫言獲諾獎後,所到之處講了一連串的故事。對許多人說來,故事隻是故事,哈哈一笑,就算完事了。但莫言,似乎是想用這些故事,說出他想說卻不能說的什麼來。
他想說的,到底是什麼呢?
二
莫言的第一個故事,是他在獲諾獎時的長篇感言。他說:我生來相貌醜陋,村子裏很多人當麵嘲笑我,學校裏有幾個性格霸道的同學,甚至為此打我……
他的敘述,是很讓人吃驚的。要知道,這是個看臉的世界,人長得漂亮,多少就會沾點印象分,長得普通,被人忽視,存在感就極差。但就因為長得醜就要挨打……這種事,我這輩子是沒聽說的。
他這個故事,到底是要說明什麼呢?
三
莫言的第二個故事,還是他在獲諾獎時講的。故事說,他小時候家窮,窮得沒飯吃,過中秋時家裏難得包了一頓餃子,每個人隻分到一碗,正要吃,來了個要飯的老人……
莫言說,他當時端出半碗紅薯幹,給乞討老人。不料想,老乞丐頓時發飆了,罵道:我是一個老人,你們吃餃子,卻讓我吃紅薯幹,你們的心是怎麼長的?
好端端在家吃頓餃子,就被罵“心是怎麼長的”,莫言氣得半死。可這老乞丐的話,卻是義正詞嚴,擲地有聲,但聽起來總感覺什麼地方不對……但老乞丐最終贏得了道義的勝利,吃掉了莫言家的半碗餃子。
莫言跑到國外說這事,他是什麼意思?
四
第三個故事,是莫言拿到獎金回國之後,到處被請去演講,講來講去,突然想起一樁舊事來……
他在老家寫作時,有次出門去買桃吃,一個賣桃的人認出了他,就打招呼說:你怎麼也出來買桃呀?你不是認識市委書記嗎,讓他送你一車不就行了嗎?
莫言:我又不是官,人家幹嗎送我桃子?
賣桃人:對了,你是當兵的。
莫言:我不是當兵的……
賣桃人:你們這些當兵的,我們白養你了,你到底是怎麼搞的?
莫言:我隻是一個寫字的……算了,給我稱五斤桃子。你這桃甜不甜?
甜!特別的甜!賣桃人說,我這都是新品種。
莫言:你別偷斤短兩,給夠秤!
賣桃人:看你說的,鄉裏鄉親的,怎麼會缺斤短兩?看好了,五斤高高的!
把五斤桃子提在手上,莫言感覺這五斤桃好輕。回去後拿秤一稱,嘿,才三斤而已,賣桃人一次短了他二斤的秤。
然後莫言拿起桃子來咬一口,又酸又澀,根本不甜。
講完這個故事,莫言已經把他要說的,差不多全說了出來。然後他又講了個故事,作為總結。
五
最後這個故事,也是莫言在獲得諾獎時所講的故事:
有八個外出打工的泥瓦匠,為避一場暴風雨,躲進了一座破廟。外邊的雷聲一陣緊似一陣,一個個的火球,在廟門外滾來滾去,空中似乎還有吱吱的龍叫聲。眾人都膽戰心驚,麵如土色。
有一個人說:“我們八個人中,必定一個人幹過傷天害理的壞事,誰幹過壞事,就自己走出廟接受懲罰吧,免得讓好人受到牽連。”自然沒有人願意出去。又有人提議道:“既然大家都不想出去,那我們就將自己的草帽往外拋吧,誰的草帽被刮出廟門,就說明誰幹了壞事,那就請他出去接受懲罰。”
於是大家就將自己的草帽往廟門外拋,七個人的草帽被刮回了廟內,隻有一個人的草帽被卷了出去。大家就催這個人出去受罰,他自然不願出去,眾人便將他抬起來扔出了廟門。故事的結局是——那個人剛被扔出廟門,那座破廟轟然坍了。
聽了這個故事,再笨的人也知道,莫言是在暗示,他就是被扔出廟門之外的第八個人。
那又是誰把他扔出去的?
六
莫言的故事,告訴我們,他生長的這個社會環境,有點兒不太正常。
這個社會,是個相互傷害的社會。莫言隻因為長得醜,就遭到同學的嘲弄與毆打,而在這個過程中,全然看不到教育的影響,沒人告訴那些打他的孩子們,取笑別人的相貌是沒教養的表現。而以別人長得醜為由打人,更是不可理喻。可憐的小莫言,找不到個說理的地兒,隻能對母親哭訴。
即使現在,攻擊別人的相貌,也是流行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諸如“長得醜不是你的錯,但出來嚇人就不對了”這類惡毒的“妙語”層出不窮——甚至影視作品都拿殘疾人士肆意嘲弄,但很少有人出來說句話。
這個社會,是個蠻不講理的社會。窮人家裏一年到底不過是吃幾個餃子。如果窮人願意把乞丐請進家裏一塊吃,甚至全讓乞丐吃了,我們說這是大善,是義人之行。但舍不得給外人吃,才是人之常情。可是老乞丐一句話,就搶占了道德製高點:你們吃餃子,卻讓我一個老人吃紅薯,你們的心是怎麼長的?
聽老乞丐這麼一說,不知情的,會以為他是莫言的爹。可莫言根本沒贍養這個老乞丐的義務,老乞丐也沒資格要求莫言一家供養他。但他輕飄飄一句話,就把這贍養義務強加於莫言一家了。
不是說不應該善待乞丐,可乞丐你也應該講點道理是不是?
不清楚老乞丐是如何淪為乞丐的,但他這麼個憤憤不平,強詞奪理,是很難在正常人堆中混下去的。幾句話就讓你多出個爹來,平白無故讓你把一年的辛苦成果給他,這誰受得了?
當然,老乞丐也許是餓得太慘,太想吃頓餃子了。但他那一句強詞奪理的話,讓莫言一輩子難以釋懷,這未免太過分了!
這個社會,是個沒有廉恥的社會。賣桃人與莫言相識,見麵三言兩語,就把釣魚島的責任推給了莫言,讓莫言背負了好大的心理包袱。然後又以次充好,缺斤短兩——坑熟宰熟,這個賣桃人還會有朋友嗎?距離成為一個乞丐的日子,還有多遠?
七
莫言就是在這麼個環境中長大。
有人汙辱他,有人毆打他,有人蠻不講理,有人胡攪蠻纏。還有人沒有廉恥,坑蒙拐騙。
這些汙辱,這些傷害,這些蠻不講理的橫加指責,這些沒有羞恥之心的坑蒙拐騙,就如同傾瀉而下的垃圾,將莫言深埋起來。而莫言,從此就成為一隻地老鼠,他在這些肮髒的垃圾裏打洞,艱難前行,終於打通一條通往心靈深處的道路,從此蜷縮於這溫暖的地巢之中,品味屬於他自己的陽光智慧。
別人的齷齪、肮髒、品性不端及自甘墮落,其實正是你的機會。當別人隨波逐流自甘墮落成為垃圾,靠傷害別人宣泄心中的苦悶,你的堅忍與努力就更凸顯其價值。
這就是莫言最後那個故事的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