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化大國與財政支持
財智
作者:史衛
人類曆史上出現過很多文明古國,此消彼長、興衰更替,隻有中華文明延續至今,從未間斷。中華文明之所以能曆經劫難而不斷複興,迎來一輪又一輪的盛世景象,就是因為中國曆代政府始終重視文化建設,“治國以教化為先”,打造出一個文化大國。國家財政在古代文化大國建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以財輔文
在春秋戰國時期,各國君主和一些封君就開始大規模“養士”,用優厚的待遇吸引各方麵的人才,推動文化建設。《國語·齊語》記載齊桓公養士八十,“奉以車馬衣裘,多其資幣”。《國語·越語》記載越王勾踐以優厚的待遇招攬人才,“其達士,潔其居,美其服,飽其食,而摩厲之於義。四方之士來者,必廟禮之。”這時的士,並無一定標準,隻要擁有一技之長,都在招攬之列。秦相呂不韋集三千門客,融彙各家學說,編著成《呂氏春秋》。戰國時,在“養士”製的基礎上,一些國家開始設立專門的研究機構,為專門人才提供學習、研究和交流的平台。齊宣王時創辦稷下學宮,廣攬各方人才,“受上大夫之祿”,“不治而議論”,吸引了天下賢士聚集於此,講學論難。彙聚了道、儒、法、名、兵、農、陰陽、輕重等諸家,多達千人,互相爭辯、詰難、吸收。“百家爭鳴”正是以齊國稷下學宮為中心展開的。
漢武帝時設立國家最高學府——太學,由國家提供經費培養人才,傳授儒家的詩書禮樂等知識,太學生不僅可以得到生活費用,還享受免除賦役的待遇。除了中央財政提供經費的正式學生外,當時太學還有地方財政提供資助自行選送的旁聽生。郡縣也廣建學校,班固的《東都賦》稱“四海之內,學校如林”。到東漢後期,太學在讀的太學生規模達到3萬人,也就是說當時不到2000人中間就有一個在讀的太學生。如果再加上太學旁聽生和地方的學生,這個規模已經相當龐大,極大提升了國民的整體文化素養。這樣一大批接受了共同文化教育的士人,對培育傳統文化核心價值觀,對中華民族主流文化的形成、發展和傳播發揮了巨大作用。這一傳統也一直為此後曆朝所延續,並且在財政支持形式上不斷創新,如學田製、補貼私人辦學等。
除了儒家正統文化教育外,其他文藝門類也不斷被納入國家支持的教學和研究體係。東漢靈帝時,創立了鴻都學門,傳授尺牘、小說、辭賦、字畫等,是世界上最早的文藝專科學校。隋唐除了興辦各級教育機構外,還設立翰林院,是“天下以藝能技術見召者之所處也”(《唐會要》卷57),分門別類,設詞學、經術、合煉、僧道、卜祝、術藝、書奕等多個院。宋代設翰林院勾當官總領天文、書藝、圖畫、醫官四局,為各種專業人才提供研究平台。宋代的翰林圖畫院集中了大量繪畫人才,是全國繪畫創作的中心。著名的《清明上河圖》的作者張擇端就是宋徽宗時畫院的畫師。
元代在正式教育之外,又設社學,為廣大農家子弟在農閑時提供與科舉脫節的文化教育,這對文化普及具有積極作用。這一教學形式也為明清所繼承,清代還在製度上進一步完善,提供財力保障,為社師提供工資待遇,並免除其差役。
以財導文
古代政府在文化建設上,除了不斷完善教育體係外,還有就是通過各種措施引導文化發展,也就是古人所言的“教化”,《易傳》說:“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朱元璋稱“治國以教化為先”。《周禮》中提出教化有12項內容,如以賢製爵、以庸製祿、祀禮教敬、樂禮教和、以俗教安等。
首先,它體現在選官製度上。政府選拔人才的政策具有強烈地指向性作用,引導著文化發展的方向。漢代察舉選官,設立科目有賢良方正、直言極諫、文學高第、秀才、孝廉等;隋唐以後科舉取士,或詩賦、或明經、或八股,都代表著政府提倡的文化發展方向,對社會主流文化的建設作用巨大。財政不僅為科舉選拔工作提供財力支持,而且還為應試者提供一定財力支持,如漢代為當選人提供進京的交通食宿費用。最重要的是通過不同級次考試的學子,能獲得豐厚的回報,就是較低層次的也能獲得一定的賦稅減免。宋真宗為了激勵廣大學子向學,曾寫作《勸學詩》:“書中自有千鍾粟”,“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