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要求,這樣規模較大的改版,必須有一篇新的後記。當我提起筆準備寫下這些文字的時候,才驀然發覺,自己已經在這片深愛著的核桃林間學習、工作、生活了二十年。

我生長在北京,從七歲入學到十八歲高考,輾轉流離於八所學校,直到定福莊,直到廣院,才安定下來,可見此地於我吸引力之強。今天我還能十分清晰地記得,1993年的那個午後,我從永安裏坐著小公共汽車,穿越過足已超出我對北京認知範圍的大片玉米地和大量的羊群之後,參加了電視編輯專業的麵試。從此我就徹底迷戀上這裏的一切,由本科而碩士,專業自電視、新聞再傳播,留校任教,攻讀博士學位,其間除了受學校委派在北京電視台鍛煉和作為訪問學者的經曆外,再也沒有離開。這裏承載了我幾乎所有的青春記憶、而立年華和年近不惑的感悟,歡笑、哀愁,不能一一。假使她真能接受什麼,我衷心希望能將這本不成文字的小書獻給母校。

感謝我的導師胡正榮教授,近廿年來,耳提麵命,不敢須臾或忘;感謝中國傳媒大學的老校長劉繼南教授,知我之深,遇我之重,必然銘記於心;感謝二十年前我入校的麵試考官和老師高曉虹教授,識我於微,引我登堂,學生獲益良多;感謝我的老師曹璐教授、丁俊傑教授、袁軍教授、雷躍捷教授、胡智鋒教授,誨語諄諄,弦歌諍諍,薪火代代相傳。

感謝我的學生們,課堂上,他們的積極思考和發散思維給予了本書許多有益的啟迪,教室中他們對我充滿期待的目光和專心致誌的神情是鞭策我前進的不竭動力。

感謝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社長蔡翔教授、總編輯閔惠泉教授和本書的責任編輯欣雯女士、蔣倩女士,在他們的一致督促下,本次改版才得以順利完成。欣雯女士十八年前就已是我的老師,本書在改版過程中又得到她許多耐心細致的指點,使我仿佛一下回到了從前在教室裏聽她娓娓道來般講授英文的時光,心中溫暖浸潤無限。而另一位責編蔣倩女士七年前即是我的學生,她態度認真,嚴謹不苟,為本書的最終完成貢獻良多。假以時日,雛鳳清於老鳳聲,理固宜然。

段鵬

2013年4月

於美國東北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