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留守兒童關愛教育篇1(1 / 3)

伴隨我國工業化的發展,大量農村剩餘勞動力外出務工,很多人無法將子女帶在身邊,由此引發“留守兒童”問題。留守兒童由於長期得不到父母的直接關心和愛護,他們的健康成長受到影響,成為一個社會問題,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兒童是祖國的花朵,是民族的未來和希望,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是我們國家、民族和社會一個極其重要的工作。本部分講述了與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相關的一些問題,希望能對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提供一些幫助。

1什麼是留守兒童?

留守兒童,是指父母雙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自己留在農村生活的孩子們。他們一般與自己的父親或母親中的一人,或者與上輩親人甚至父母親的其他親戚、朋友一起生活。

由於留守兒童多由祖輩照顧,父母監護教育角色的缺失,對留守兒童的全麵健康成長造成不良影響。據調查,父母外出打工後,與留守兒童聚少離多,溝通少,遠遠達不到其作為監護人的角色要求,而隔代教育又有諸多不盡如人意之處,這種狀況容易導致留守兒童“親情饑渴”,心理、性格等方麵出現偏差,學習受到影響。留守兒童正處於成長發育的關鍵時期,他們無法享受到父母的引導和幫助,成長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關注和嗬護,極易產生認識、價值上的偏離和個性、心理發展的異常。

根據調查,中國農村57.2%的留守兒童是父母一方外出,42.8%的留守兒童是父母同時外出。79.7%的留守兒童由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撫養,13%的留守兒童被托付給親戚、朋友,7.3%的留守兒童不確定或無人監護。

2國家對於留守兒童有哪些政策?

目前,國家采取了許多措施來加強對留守兒童的保護、維權和教育工作,留守兒童正在得到並且會繼續得到全社會的關注和嗬護。

近幾年來,國家在解決留守兒童問題方麵做了大量有針對性的工作。第一,國務院下發了關於解決農民工問題的若幹意見,國務院農民工工作聯席會還專門成立了農村留守兒童專題工作組,指導各地做好留守兒童的工作。第二,加快農村寄宿製學校的建設,努力解決部分留守兒童的學習和生活問題。第三,構建基層政府、學校、家庭、社區共同參與的支持網絡,探索解決好、保護好留守兒童工作的長效工作機製。第四,加強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的指導和服務工作,發動社會各界熱心人士擔任“代理家長”(也稱“愛心家長”,或者稱為“愛心爸爸”“愛心媽媽”),對留守兒童的監護人進行指導和培訓。

關鍵總結

留守兒童易出現的性格特征

一般而言,相對於其他孩子,留守兒童更容易形成以下一些性格特點:

一是合群性低,比較冷淡、孤獨。

二是情緒不穩定,易心煩意亂。

三是自卑抑鬱,憂慮不安。

四是衝動任性,自製力差。

五是緊張焦慮,心神不定。

3父母外出打工,在子女教育方麵需要注意哪些問題?

撫育子女,是義務,是責任。撫育不僅是物質條件的保證,更是愛的傾注,是心靈的撫慰,是行為上的敦促和示範。如果你有外出打工的打算,則必須考慮以下幾個問題:

◎孩子成長的關鍵期(敏感期)特別需要你的陪伴。

◎慎重選擇孩子的托管人。

◎盡可能多地與孩子溝通感情。

◎向孩子展現你積極向上的一麵。

◎保持與孩子托管人的聯係。

◎保持與孩子老師的聯係。

◎對孩子的愛要有原則。

◎用你的經曆激勵孩子好學上進。

溫馨提示

兒童各時期的特點

2歲以前,是兒童“依戀”形成和發展的關鍵階段,如果母親在孩子2歲以前長期離開孩子,會造成孩子情感上極大的痛苦。孩子到2歲左右,隨著語言的迅速發展,兒童能較好地理解影響父母離開和出現的因素,因分離而產生的焦慮逐漸下降,如果有合適的替代者,母親可以考慮較長時間的離開和外出,但不是長年累月地不和孩子見麵或交談。

孩子入學的第一年,是學習習慣形成的關鍵期,父母最好能陪伴孩子完成從家庭和幼兒園(以遊戲為主)到學校生活(必須完成一定的學習任務)的轉換。

小學四年級和初中二年級是孩子思維發展和品德發展的關鍵期,抓住這2個階段,設法讓孩子勤觀察、多提問、多思考,要特別注意孩子的思想動向,尤其要為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

初中階段剛好處於孩子的青春期, 又叫“ 心理斷乳期”“逆反期”,這一階段的孩子處於多事之秋,要特別引起父母的重視。

4爺爺奶奶需要怎樣處理與留守兒童的關係?

調查中我們會發現,祖輩對兒童的照料可能遠不如母親細心和周到。有時老年人年紀大,身體不便,沒有辦法及時照顧孩子。有的老年人溺愛孩子,導致孩子養成壞習慣。當然也有一些留守兒童在父母外出後變得很懂事,有的甚至還在照顧他們的爺爺奶奶,幫他們做飯、洗衣。

那麼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差異?一個很重要的方麵,就是要讓留守兒童懂得父母的不易,要懷有一顆感恩的心。

爺爺奶奶要注意平時多關心孫輩的生活,比如他們是不是想爸爸媽媽了,是不是和同學吵架了等,同時一些力所能及的活也要讓孫輩們去做,不要溺愛他們。

另外,爺爺奶奶在遇到一些棘手問題時要及時同孫輩的父母和老師溝通。

案例卡片

溺愛的結果

張東(化名)同學今年12歲了,由於頻繁轉學而成為問題學生。張東是家裏的獨生子,父母常年外出打工,從小在爺爺奶奶嗬護下長大。由於是男孩,他更是得到奶奶無微不至的關懷和溺愛,誰也不能碰他一下,誰也不能罵他一句,使他養成了固執、偏激、倔強的性格,辦事不愛動腦,我行我素,不計後果,出了問題又缺乏責任感,表現出逆反心理。學習缺乏自覺性,沒有毅力克服學習上的困難,現在又迷上了網吧,使學習成績處於下遊。做了錯事,不接受批評,不讓人家說,表現出較強的虛榮心和反抗心理。

5父母怎麼激發留守兒童的學習興趣?

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利用平時同子女的通話時間,激發子女的學習興趣,因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第一,讓孩子在觀察大自然的過程中產生學習的興趣。孩子對於新鮮的事物總是充滿好奇,家長要抓住孩子的這種心理,在通電話時鼓勵孩子在觀察大自然的過程中自己提問題,如一年為何要分春、夏、秋、冬四季?為什麼有白天和黑夜?為什麼湖麵的水會動?

第二,在生活中多鼓勵孩子開動腦筋,多思考問題。生活中的為什麼、怎麼辦的問題很多,家長要鼓勵孩子多提一些問題,如下雨天上幼兒園,怎樣才能使身上不淋濕?停電了,應該怎麼辦?

第三,鼓勵孩子多動手。有些孩子喜歡拆這拆那,碰到這種情況,不應立即加以製止,因為這是一種積極的願望,要加以引導,要向孩子說明哪些東西可以拆,哪些不能拆。同時要給孩子提供一些可拆裝的東西,引導他思考,激發他的學習興趣。

第四,及時地鼓勵和表揚孩子。及時的鼓勵和表揚可以強化孩子的學習動機和興趣。如果孩子的努力和進步被忽略,或者努力沒有取得任何效果,孩子就會懷疑自己的能力,進而產生無助感。所以要特別關注孩子的點滴進步,多表揚孩子的努力和勤奮,讓孩子對自己產生自信。

除了激發孩子的興趣外,父母要和孩子的托管人以及學校的老師保持良好的溝通,及時掌握孩子的學習近況,以便采取適當的方式教育子女。

當然我們也要讓孩子對失敗有一個客觀的認識,要讓他們明白,人生是不可能一帆風順的,要對學習中可能遭受的挫折有充分的心理準備。

6如何教育留守兒童正確對待成績?

作為學生,一般都看重自己的考試成績,但有的孩子視分數為命根,考得好時欣喜若狂,考得不好時則懊惱不已,甚至有的孩子為了考分弄虛作假。那麼該如何教孩子正確對待分數呢?

第一,考前給孩子製定考分目標。目標的製定應與孩子一起討論,家長不應強行要求。目標要根據孩子的具體情況,切合實際地製定。目標應以口頭形式表達,不要寫書麵協議。當然,也可以不定考分目標,平常注意對孩子說些鼓勵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