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慢與偏見》200年 偏見的本質
封麵故事
作者:王星
電影《成為簡·奧斯汀》劇照
200年間,人們學會的最重要的事情之一是:質疑《傲慢與偏見》,或“傲慢”或“偏見”的各種嚐試都是危險的——假如這種態度本身不是一種傲慢與偏見的話。
事實上,有關傲慢和偏見的討論已經超過了3000年。早在17世紀初,培根就已經對與傲慢和偏見互為表裏的“我何知”問題闡述了自己的見解。1620年,培根出版《新工具》(Novum Organum Scientiarum),在書中提出著名的“四假相說”:第一種是“種族的假相”,這是由於人的天性而引起的認知錯誤;第二種是“洞穴的假相”,這是個人由於性格、愛好、教育、環境而產生的片麵性認知錯誤;第三種是“市場的假相”,這是人們交往時由於語言概念的不確定而產生的思維混亂;第四種是“劇場的假相”,這是由於盲目迷信權威和傳統而造成的錯誤認知。培根相信,這四種假相是在人類心中普遍存在的一種病理狀態,而非在某一特定情況下產生的迷惑與疑難。
“洞穴的假相”因1954年的“羅伯斯洞穴實驗”(Robbers Cave Experi-ment)而至少在字麵上更神似20世紀社會心理學的術語,“市場的假相”則預示了20世紀70至80年代興起的語用學(Pragmatics)。當簡·奧斯汀在1813年寫下《傲慢與偏見》這個標題時,她已經有足夠的信心確認讀者不會在麵對這兩個詞時站錯道德陣營。在這樣優厚的曆史條件下,現代心理學領域對傲慢尤其是偏見的專門研究著作之少就更令人好奇。事實是,自從美國心理學家歐珀特(Gordon Allport)1954年出版《偏見的本質》(The Nature of Prejudice)以來,很少有學者再對此歸納和總結。直至2005年《偏見的本質》出版50周年的紀念活動中,美國心理學研究者朵維迪奧(Jack Dovidio)等人才編輯出版了一本《偏見的本質:歐珀特以後的50年》(On the Nature of Prejudice: Fifty Years after Allport)。這本書係統回顧了《偏見的本質》發表以來偏見研究領域的一些重要進展和發展方向,特別是一些與人們的日常生活緊密聯係的研究。2006年,又一批美國心理學研究者的聯名著作問世,這就是惠特萊(Bernard Whitley)等人發表的《偏見與歧視心理學》(The Psychology of Prejudice and Discrimination),該書對偏見的研究進行了係統的歸納和整理。
因其特殊的曆史經曆,美國心理學界對於偏見領域的研究具有可以理解的偏好。“偏好”(Bias)其實是歐洲早期對偏見的研究更多采納的說法,傾向定義為一種認知上的偏差,並沒有更多主觀情感的傾向。後來,特別是“二戰”以後,“Prejudice”(偏見)一詞才逐漸成為心理學研究中的主流詞彙,並且帶有明顯的貶義。在1994年發表的《社會心理學之偏見》(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Prejudice)中,美國心理學家狄克特(John Dukitt)對20世紀西方尤其是美國對偏見研究的發展曆程做過如下的總結。
20世紀20年代以前,由於白人和殖民主義占統治地位,偏見研究著重於“鑒定‘墮落的人’的缺陷”,將偏見理解為“對‘劣等人’的自然反應”,主導理論為“科學的種族主義”;20至30年代,白人的主導地位受到挑戰,偏見研究轉向探討“為什麼少數群體會被誣蔑”以及對“態度”和“刻板印象”的測量,偏見被重新解釋為“不理智和不公正的態度”,主導理論為“心理動力理論”;30至40年代,美國白人種族主義泛濫,偏見研究被驅使“驗證導致種族主義的普遍心理過程”,偏見被客觀化為一種“無意識防禦”,主導理論為“心理動力理論”;50年代,納粹思想與大屠殺的陰影迫使研究者去驗證“偏見傾向的人格特征”,雖然主導理論同為心理動力理論,但偏見已經升格為“一種病態需求的表現”;60年代,發生在美國的黑人權利運動促使偏見研究者正視“社會因素如何影響偏見”,偏見被弱化為“一種社會規範”,主導理論為“社會文化理論”;70年代,美國國內持續的種族歧視使學者們再度審視“偏見如何紮根於社會結構”,偏見複雜化為“群體利益和群體關係的表現”,主導理論為“群體間關係理論”;80至90年代,無論是公眾還是學者都意識到“群體間存在衝突,偏見不可避免”,相關學者將更多的努力用於“驗證群體間衝突和偏見存在下的普遍心理過程”,偏見被合理化為“正常思維過程”,乃至“進化過程的必然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