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7章 以自然的讚美滿足他的虛榮心(1)(1 / 3)

讚美不是空穴來風

讚美並非無中生有的東西,它需要有根有據,有板有眼,否則,就成了阿諛奉承。

我們可以根據對方的為人來進行讚美。

歌德的一句名言:最真誠的慷慨就是讚賞。讚賞最重要的是要有根據,有了根據將顯得讚美者更為真誠,被讚美者更加開心。

每個人在為人方麵都有其優勢,籠統的詞語難以說明什麼;有事實作根據將變得真實可信、生動形象。 季羨林是北京大學東方語言文學教授,現任北京大學校務委員會名譽副主任。曾經《東方之子》欄目采訪了這位82歲的學術老人。主持人一開始麵對電視機前的觀眾說道: 也許,了解季羨林可以從這樣一個真實的故事開始:幾年前,有一個北京大學的新生入校帶了大量的行李,他看見路邊有一個淳樸得像農民一樣的老者,便以為是學校的工友,於是,他讓這位老者替自己看行李長達半小時之久。這位老者欣然同意,並盡職盡責地完成了任務。過了幾天,北京大學召開新生入學典禮,這位同學驚訝地發現,坐在主席台正中的北京大學副校長正是那一天替自己看行李的老者。

對於這位對印度古代語言、中外文化交流史、東西方文化比較有著最高研究水平的學者的訪談,從“這樣一個真實的故事開始”,目的很清楚,正如編導所說,從“他們的淵博的學識背後”,了解其“散發著獨特的魅力”的人格。

也許你認為季羨林是名人自然有許多可誇之處,其實,身邊的每個人都會有真實的美麗的故事。留意觀察,你將能捕捉對方為人之可愛、優秀之處。因為,每個人都會有朋友,吸引朋友的力量,重要的就是他的為人之道。

另外,還可以根據對方的處事進行讚美。

你每天都麵臨許多的事情,我和他也一樣。那麼,試著用對方的處事進行讚美。

對於領導來說,特別需要做到切實以事實為依據,論功行賞,首先必須掌握公正這一原則。

漢高祖劉邦很擅長對有功之臣進行評功封賞,對蕭何尤為賞識,他起兵於沛時就任命蕭何為縣丞,做漢王後又任命蕭何為丞相。蕭何成了幫他奪天下、定乾坤的三傑之一,常常在眾大臣麵前得到劉邦的稱讚。到劉邦打敗項羽建立漢朝後,論功評賞,認為蕭何功勳最為卓著,封之為“讚侯”,賜予很多采邑。有些功臣不服氣,向劉邦進言道:“臣等親自披堅執銳,衝鋒陷陣,多則打仗百多次,少則幾十次,攻城略地,各有其功。蕭何未曾有汗馬之勞,隻會舞文弄墨,發發議論,根本不會打仗,卻功居我等之上,原因何在?”大臣們的發問有理有據,劉邦的回答更是妙語連珠。他問道:“你等知道打獵嗎?”群臣道:“當然知道。”劉邦又問:“你們知道獵狗嗎?”群臣不知其意所指,隻答道:“知道。

”劉邦巧妙引喻道:“打獵時,追殺野獸兔子的是獵狗,但發現野獸兔子蹤跡指示其所在位置的是人。現在蕭何的功勞就像打獵時的獵人,確定其位置並指點給你們捕捉的方法。況且你們隻是自己隨我奔走,最多也隻是兄弟兩三人,蕭何則是帶領全宗族幾十人都跟著我,他的功勞是他人難及的。”很顯然,眾功臣據理責問,似是眾怒難平,弄不好便會以一失眾,使君臣之間、眾臣與蕭何之間矛盾激化,劉邦的讚賞為自己埋下了一線危機。這對於一個初定天下的君王而言絕非利事。而劉邦巧用妙喻,將蕭何的功績一一列出來,既說明自己平時的稱讚和此時的賞賜有充分的事實根據,又鞏固了自己作為開國之君的地位,樹立了自己以功行賞的明君形象。群臣自知蕭何之功非己所能及,一改昔日不服之想,敬仰有加。劉邦以蕭何功居群臣之首,特準他“帶劍履上殿,入朝不趨”,為自己的社稷樹立了一可倚重的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