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節 循環經濟的產生與發展(1 / 2)

從資源流程和經濟增長對資源、環境影響的角度考慮,經濟增長方式存在著兩種模式:一種是傳統增長模式,即“資源—產品—廢棄物”的單向式直線過程,這意味著創造的財富越多,消耗的資源就越多,產生的廢棄物也就越多,對資源環境的負麵影響就越大;另一種是循環經濟模式,即“資源—產品—廢棄物—再生資源”的反饋式循環過程,可以更有效地利用資源和保護環境,以盡可能小的資源消耗和環境成本,獲得盡可能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從而使經濟係統與自然生態係統的物質循環過程相互和諧,促進資源永續利用。概括地說,循環經濟是一種以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為核心,以“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為原則,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續發展理念的經濟增長模式,是對“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廢棄”的傳統增長模式的根本變革。

第二產業與循環經濟概論第一章第二產業循環經濟的地位、意義與任務循環經濟的“減量化”原則是指在生產和服務過程中,盡可能地減少資源消耗和廢棄物的產生,核心是提高資源利用率;“再利用”原則是指產品多次使用或修複、翻新或再製造後繼續使用,盡可能地延長產品的使用周期,防止產品過早地成為垃圾;“資源化”原則是指將廢棄物最大限度地轉化為資源,變廢為寶、化害為利,既可減少自然資源的消耗,又可減少汙染物的排放。從目前情況看,“資源化”的途徑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再生利用,如廢鋁變成再生鋁,廢紙變成再生紙;另一種是將廢棄物作為原料,如電廠粉煤灰用於生產建材產品、築路和建築工程,城市生活垃圾焚燒後用於發電取暖等。

循環經濟在微觀層麵上,要求企業節約降耗,提高資源利用率,實現減量化;對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棄物進行綜合利用,並延伸到廢舊物資回收和再生利用;根據資源條件和產業布局,延長和拓寬生產鏈條,促進產業間的共生耦合。循環經濟在宏觀層麵上,要求對產業結構和布局進行調整,將循環經濟理念貫穿於經濟社會發展的各領域、各環節,建立和完善全社會的資源循環利用體係。

回顧世界經濟發展的曆史,不難發現,循環經濟理念的產生和發展,是人類對人與自然關係的深刻反思,是人類對全社會麵臨的資源短缺、環境汙染共性問題的反思,是人類對傳統的經濟增長方式的反思的結果。走可持續發展道路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選擇。

工業革命以來,人類在創造巨大物質財富的同時,也付出了巨大的資源和環境代價。在推進工業化的初期,人類還沒有深切體會到自然資源供給和環境容量的有限性。隨著人口的持續增加、經濟規模的不斷擴大,傳統的生產模式帶來的資源短缺和環境汙染,迫使人類進行深刻反思。1962年,美國生物學家卡遜出版了《寂靜的春天》一書,用觸目驚心的案例闡述了大量使用殺蟲劑對人類的危害,敲響了工業社會環境危機的警鍾。同年,美國經濟學家鮑爾丁從經濟的角度提出了循環經濟的概念,他將人類生活的地球比作太空中的宇宙飛船,提出如果不合理地開發自然資源,當超過地球承載能力時,人類就會走向毀滅,隻有循環利用資源,才能持續發展下去。這可以看做是循環經濟思想的萌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