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緣起
這是一套寫給年輕人的國學讀本。
“國學”之名,始自清末。其時歐美學術進入中國,號為“新學”、“西學”等,與之相對,人們便把中國固有的學問統稱為“舊學”、“中學”或“國學”等。
晚清民國時期,東西方文化會通碰撞,人文學術勃興,產生了一批大師級的學者,留下了豐厚的文化遺產。他們的著述,曆經歲月洗磨,至今仍熠熠生輝。我國古代經典,浩繁艱深,而這些著作無異於方便後人接近經典、了解曆史與文化的一座座橋梁,其價值自不待言。
遺憾的是,出於諸種原因,這些著作,有的版本繁多,錯漏雜見,有的久不再版,一書難覓。有鑒於此,我們特組織出版“跟大師學國學”書係,從中遴選出一些好讀易懂、簡明扼要的作品,仔細編校,統一裝幀,分批推出,以饗讀者。
這些作品,大多是一版再版的經典,不僅在文化學術界曆來享有盛譽,也在廣大讀者中間有較高知名度;另有一部分,出自當日名家,影響很大,但1949年後未曾重印,借此次機會,將之重新推薦給大家。
這些作品,有的是為高中生所撰的教材,如張蔭麟先生《中國史綱》;有的是為青年學生所作的講演,如章太炎先生《國學概論》和梁啟超先生《中國曆史研究法》;有的是應約為青年人所寫的通俗讀物,如呂思勉先生《三國史話》——都是大家名家麵向年輕讀者講述,不作高頭講章,也不摻雜教條習氣。這正應了曹聚仁先生記錄章太炎先生所作國學講演時所說:
任在何時何地的學者,對於青年們有兩種恩賜:第一,他運用精利的工具,辟出新境域給人們享受;第二,他站在前麵,指引途徑,使人們隨著在軌道上走。
這也是本書係立意所在——讓年輕一代享受大師們的文化成果,學習大師們的治學方法,感知大師們的智慧才情。朱自清先生說得好:“經典訓練的價值不在實用,而在文化。……做一個有相當教育的國民,至少對於本國的經典,也有接觸的義務。”這對當今社會的年輕人來說,也許是一個並不過時的提醒。
我們希望,這些作品能在新的時代,幫助年輕朋友熟悉經典,認識中國的曆史與文化。
中華書局編輯部
2009年4月
寫在前麵
李石岑(1892—1934),湖南醴陵人。1913年入日本東京高等學校學習。在日期間,發起組織“學術研究會”,編發《民鐸》雜誌。1919年回國,任商務印書館編輯,並繼續主編《民鐸》。在“五四”新文化運動中,《民鐸》雜誌刊出“尼采專號”“柏格森專號”“進化論專號”等,大量介紹西方各派哲學,成為學術界頗有影響的刊物。1920年1月至1921年7月,任《時事新報》副刊《學燈》主筆。1922年1月至1928年夏,兼任商務印書館主辦的《教育雜誌》主編。同時還在中國公學、暨南大學和大夏大學任兼職教授,到東南各地演講,圍繞人生問題,從教育、哲學、宗教、科學等不同層麵闡述他的觀點、體悟。他對西方近代哲學、心理學乃至科學無不了如指掌,詹姆斯、杜威的實用主義,柏格森的生命哲學,還有尼采、羅素等無不信手拈來,其中又注入了他中國經驗的觀照與理解,使人聽來趣味盎然。1928年,李石岑赴法、英、德等國考察西方哲學。在歐洲,係統研讀了從赫拉克裏特到費爾巴哈的西方哲學家的主要著作,也認真研讀了馬克思、恩格斯和列寧的著作,思想發生了很大變化,逐漸轉向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唯物論。1932年暑假,往福建教育廳講演中國哲學。1934年10月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