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平科學地概括了實事求是在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體係中地位。鄧小平指出:實事求是是馬克思主義的根本觀點、根本方法,是毛澤東思想的“思想基礎”“精髓”,過去我們打仗靠這個,現在搞建設、搞改革也靠這個。“一個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一切從本本出發,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進,它的生機就停止了,就要亡黨亡國。”他把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同黨、國家、民族的命運和前途聯係起來,並置於前所未有的高度來認識,奠定了黨的指導思想與時俱進的理論基礎。
鄧小平強調解放思想與實事求是的一致性。鄧小平指出:“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實際相符合,使主觀和客觀相符合,就是實事求是。今後,在一切工作中要真正堅持實事求是,就必須解放思想。”解放思想是實事求是的前提,實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改革開放新時期,尤其是在上個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當蘇聯解體、東歐劇變、中國社會主義麵臨嚴峻考驗時,鄧小平旗幟鮮明地提出老祖宗不能丟,但必須講新話,不以新的思想觀點去繼承和發展馬克思主義,不是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者,墨守成規的觀點隻能導致落後。由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是前無古人的偉大事業,在其30年的發展過程中,每前進一步都伴隨著解放思想的浪潮。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成為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思想基礎,也是鄧小平理論的精髓和靈魂。
鄧小平還進一步強調了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對於製定和堅持黨的正確的政治路線的意義。在恢複和發展黨的思想路線的基礎上,我們黨製定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的基本路線。作為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從中國實際出發,采取漸進式的改革,先農村後城市,先經濟體製改革,後政治體製改革,最後形成了波瀾壯闊的改革大潮,使我國一度陷入困境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重新回到充滿活力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來。鄧小平理論這一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也在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中得以形成和發展。
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的實踐證明,思想路線端正與否,直接關係到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前途,關係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成敗。恢複和發展黨的思想路線,是鄧小平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一大貢獻,為新時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礎,注入了生機和活力。
(二)鄧小平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主題,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中國現代化緊密的結合起來
鄧小平從當代中國實際和時代特征出發,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和中國現代化結合起來。在十一屆三中全會後不久,鄧小平就提出,現在搞建設,也要適合中國的情況,走出一條中國式的現代化道路。他在十二大上更加鮮明地提出:“我們的現代化建設,必須從中國實際出發”,“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就是我們總結長期曆史經驗得出的基本經驗。”新時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我國現代化建設的發展幾乎是同步的。我國現代化建設的實踐每前進一步,都會遇到一些在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那裏找不到答案的問題,因此,正如鄧小平所說:“隻有解放思想,堅持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係實際,我們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才能順利進行,我們黨的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理論才能順利發展。”鄧小平的這一論述,不僅科學地概括了馬克思主義理論飛躍的基本規律,也使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更具有實踐性和時代性。新時期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在中國現代化的實踐中與時俱進的。
(三)鄧小平和平與發展時代主題的論斷和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明確了新時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時代環境和國情依據
早在上個世紀80年代初,鄧小平就開始深入思考當代世界的和平與發展問題,經過冷靜觀察和深入思考,提出“現在世界上真正大的問題,帶全球性的戰略問題,一個是和平問題,一個是經濟問題或者說發展問題。”1992年初,鄧小平在南方談話中還特別談到,“世界和平與發展這兩大問題,至今一個也沒有解決”。鄧小平關於和平與發展是時代主題的論斷,對於我們正確處理當代國際關係、更新戰爭與和平觀念、把握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國際政治經濟新變化等一係列重大問題,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也使我們明確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時代環境。
鄧小平和黨中央關於我國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判斷,使我們對現階段基本國情和主要特點的認識更加清醒,找到了我們黨在指導社會主義建設問題上長期犯“超越階段”錯誤的認識根源。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和我國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成為黨和國家製定和執行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的基本依據,也是新時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時代環境和國情依據,極大地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時代觀,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關於社會主義發展階段的思想。
(四)鄧小平的社會主義本質論,明確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根本任務
鄧小平對社會主義的論述,首先是從什麼不是社會主義開始的,如: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發展太慢也不是社會主義;平均主義不是社會主義,兩極分化也不是社會主義;僵化封閉不能發展社會主義,照搬外國也不能發展社會主義,等等。這些論述帶有明顯的撥亂反正的時代痕跡。究竟什麼是社會主義本質,鄧小平作了這樣的回答:“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鄧小平的社會主義本質論,是對傳統社會主義觀的突破和創新,為我們黨製定路線方針政策提供了理論依據,有很強的針對性、目的性和時代感。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也是現階段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使命。共同富裕既包括物質財富的共同富裕,也包括精神財富的共同享有。實現共同富裕是曆史的、漸進的過程,需要建立在生產力高度發展的基礎上。現階段就是要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為實現共同富裕創造條件。
鄧小平對社會主義本質的論述並沒有窮盡真理,因為鄧小平的社會主義本質論基本上沒有超出經濟領域的範圍。在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深入發展的新階段,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全麵協調發展的問題更為突出,人的全麵發展問題也更加凸顯,因此,對社會主義本質的認識也需要與時俱進。正如江澤民在黨的“十六大”報告所指出:發展生產力、發展先進文化、實現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推動社會全麵進步,促進人的全麵發展。緊緊把握住這一點,就從根本上把握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本質。新時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任務,就是回答和解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提出的各種問題,尤其是進一步回答“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一根本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