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在抑鬱中感受孤獨
抑鬱不單純是孤獨感,它還是一種隔離,這種隔離改變了你對周圍環境的正常感覺。
從前,有個女孩出生於農民家庭,父母均無文化。她自小勤奮好學,家中對她寄予的希望很大,她也想依靠自身的努力使父母生活得更好一些。因此,她自小就埋頭苦讀,從小學到高中,再到大學,她的學習都很好。但由於一心讀書,她很少交朋友,根本就沒有什麼知心夥伴。因此,她常感到很孤單、很寂寞。尤其是參加工作後,在機關上班,工資較低,仍舊無法接濟父母,她心裏經常自責。
另一方麵,她很難與人相處,總是一人獨來獨往,心中也很想與人交往,但又不敢,也不知道怎樣去結交朋友。四年前經人介紹和某同事結婚,但兩人感情基礎不好,常為一些小事吵架。因此,兩年來她有一種難以言狀的苦悶與憂鬱感,但又說不出什麼原因,總是感到前途渺茫,一切都不順心,老是想哭,但又哭不出來,即使是遇有喜事,她也毫無喜悅的心情。過去很有興趣去看電影、聽音樂,但後來就感到索然無味。工作上也無法振作起來。她深知自己如此長期憂鬱愁苦會傷害身體,但又苦於無法解脫。有時她感到很悲觀,甚至想一死了之,但對人生又有留戀,覺得死得不值,因而下不了決心。
對於抑鬱的人,所有這些憐憫都不能穿透那堵把自己和世人隔開的牆壁。在這封閉的牆內,不僅拒絕別人哪怕是極微小的幫助,而且還用各種方式來懲罰自己。在抑鬱這座牢獄裏,擁有抑鬱的人同時充當了雙重角色:受難的囚犯和殘酷的罪人。正由於抑鬱使人喪失了自尊與自信,他們總是自我責備、自我貶低。無論對環境還是對自我,都不能積極地對待。對環境壓力總是被動地接受而不能積極地控製,更談不上改造;對自我也總感到難以主宰而隨波逐流,於是在人生征程上沒有理想與期待,隻有失望與沮喪。總感到茫然無助,陷入深重的失落感而難以自拔,對一切都難以適應,隻能退縮回避。我們周圍常常有這類人,當生活環境發生重大變化而呈現出巨大反差時,當人生之旅中出現一些變故、遇到一些挫折時,或者僅僅是環境不如意時,便精神不振、心神不定,百無聊賴而焦躁不安,不思茶飯,更無心工作,甚至不想生活,整個兒跌入消極頹喪中。隻有敞開自己的心靈,用心去接納別人,與別人分享自己的快樂與憂傷,才能徹底擺脫抑鬱的陰影。
憂慮不能改變現實
憂慮是一種流行的社會通病,幾乎每個人都花費大量的時間為未來擔憂。但是憂慮並不能改變現實。
一個商人的妻子不停地勸慰著她那在床上翻來覆去、折騰了足有幾百次的丈夫:“睡吧,別再胡思亂想了。”
“嗨,老婆子啊,”丈夫說,“你是沒遇上我現在的罪啊!幾個月前,我借了一筆錢,明天就到了還錢的日子了。可你知道,咱家哪兒有錢啊!你也知道,借給我錢的那些鄰居們比蠍子還毒,我要是還不上錢,他們能饒得了我嗎?為了這個,我能睡得著嗎?”他接著又在床上繼續翻來覆去。
妻子試圖勸他,讓他寬心:“睡吧,等到明天,總會有辦法的,我們說不定能弄到錢還債的。”
“不行了,一點兒辦法都沒有啦!”丈夫喊叫著。
最後,妻子忍耐不住了,她爬上房頂,對著鄰居家高聲喊道:“你們知道,我丈夫欠你們的債明天就要到期了。現在我告訴你們:我丈夫明天沒有錢還債!”她跑回臥室,對丈夫說:“這回睡不著覺的不是你,而是他們了。”
與內疚悔恨一樣,過分憂慮也是人性的一種最消極而毫無益處的缺陷之一,是一種極大的精力浪費。當你悔恨時,你會沉湎於過去為自己的某種言行而沮喪或不快,在回憶往事中消磨掉自己現在的時光。當你產生憂慮時,你會利用寶貴的時光,無休止地考慮將來的事情。對我們每個人來講,無論是沉湎過去,還是憂慮未來,其結果都是相同的:徒勞無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