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快樂,快樂加倍;分擔痛苦,痛苦減半。
掌握施與受的藝術
你必須用水灌入抽水機才能引水!不要忘了,在你離開前,請再將瓶子裏的水裝滿!
有個人在沙漠中穿行,遇到暴風沙,迷失了方向。
兩天後,烈火般的幹渴幾乎摧毀了他生存的意誌。沙漠就像一座極大的火爐要蒸幹他的血液。絕望中的他卻意外地發現了一幢廢棄的小屋。他拚足了最後的氣力,才拖著疲憊不堪的身子,爬進堆滿枯木的小屋。定睛一看,枯木中隱藏著一架抽水機,他立刻興奮起來,撥開枯木,上前汲水。但折騰了好大一陣子,也沒能抽出半滴水來。
絕望再一次襲上心頭,他頹然坐地,卻看見抽水機旁有個小瓶子,瓶口用軟木塞堵著,瓶上貼了一張泛黃的紙條。上邊寫著:你必須用水灌入抽水機才能引水!不要忘了,在你離開前,請再將瓶子裏的水裝滿!
他拔開瓶塞,望著滿瓶救命的水,早已幹渴的內心立刻爆發了一場生死決戰:我隻要將瓶裏的水喝掉,雖然能不能活著走出沙漠還很難說,但起碼能活著走出這間屋子!倘若把瓶中惟一救命的水倒入抽水機內,或許能得到更多的水,但萬一汲不上水,我恐怕連這間小屋也走不出去了……
最後,他把整瓶水全部灌入那架破舊不堪的抽水機,接著用顫抖的雙手開始汲水……水真的湧了出來!他痛痛快快地喝了一頓,然後把瓶子裝滿,用軟木塞封好,又在那泛黃的紙條後麵寫上:相信我,真的有用。
幾天後,他終於穿過沙漠,來到綠洲。每當回憶起這段生死曆程,他總要告誡後人:在取得之前,要先學會付出。
其實,施與受總是相對的,如果一味地貪於受,那將會什麼也得不到。在關鍵時刻,人更應該學會克製內心的欲望。在人生中,在通往成功和富足的路上,我們往往並不是缺少獲得扶持的機遇,而是不懂得在索取之前先要付出。正如上邊那個故事中的他,如果喝光了瓶中的水,他將永遠也看不到抽水機裏奔湧出來的救命水。
加利利海與死海的區別
加利利海不像死海——隻知收,而不知出。
以色列有兩個內海——加利利海和死海。
死海在海平麵下392米的低處,它的周圍是一片無垠的沙漠,對岸則是約旦的領土。死海的水中含有很高的鹽分,鹽的比重很大,當人們掉進去時,身體會自然浮起而不會淹死。死海的水中無魚,也沒有其他任何生物。
加利利海是一個淡水湖,裏麵含有很多生物,因耶穌基督曾在此地漁獵而享有盛名。海中盛產一種“聖彼得魚”,這種魚雖然外觀醜陋,可是肉味鮮美,已成該地名產。加利利海邊餐廳林立,都以售聖彼得魚為主,來遊覽的旅客們常常在此大飽口福。
加利利海的岸邊的老樹枝葉茂密,樹上百鳥雲集,啼聲悅耳,真是一個充滿生趣的美麗世界!相形之下,死海就沒有這麼活躍。死海沒有任何生物生存在其中,周圍也沒有半棵樹,更聽不到鳥兒的歌聲,連漂浮在死海上的空氣都讓人覺得沉重而透不過氣來,從來沒有一隻生活在沙漠中的動物到岸邊去喝過水,因為如此,人們才會名之為“死海”吧。
兩者為什麼形成如此差別呢?
先哲們的解釋是:加利利海不像死海——隻知收,而不知出。
約旦河流入加利利海之後,又流了出來,最後歸之死海。
加利利海接受了多少東西,也會給別人多少東西,所以它經常是活生生的。而每一滴水,到了死海之後,都要被占有。死海把所有的東西都占為己有,隻知進而不知出,所以,生物都不願意生活在其中,呈現死氣沉沉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