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言行教育格言(1)(1 / 3)

言行,君子之樞機,樞機之發,榮辱之主也。〔中〕《周易·係辭上》

一字不可輕與人,一言不可輕許人,一笑不可輕假人。〔中〕薛瑄:《讀書錄》

一言出口,駟不及舌。〔中〕《舊唐書·蘇世長列傳》

行必先人,言必後人。〔中〕王聘珍:《大戴禮記解話》

銷於言而敏於行。〔中〕《論語·裏仁篇》

言之昭信,奉之如機。〔中〕《國語·晉語五》

動人以行不以言。〔中〕《晉書·中宗元帝肅宗明締記》

大不及行,可恥之甚。〔中〕薛瑄:《讀書錄》

言必行,行必果。〔中〕《論語·子路》

居其位,無其言,君子恥之;有其言,無其行,君子恥之。〔中〕《禮記·雜記下》

忠言逆耳而利於行。〔中〕《孔子家語·六行》

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中〕《老子》

行不違道,言不違仁。〔中〕蘇軾:《孫覺可給事中》

動見臧否,言知利害。〔中〕王勃:《上劉右相書》

行,發於身加於人;言,發乎邇見乎遠。〔中〕韓愈:《省試顏子不貳過論》

言不過辭,動不過則。〔中〕王聘珍:《大戴禮記解詩》

言為世範,行為士則。〔中〕劉義莊:《世說新語》

言顧行,行顧言。〔中〕《禮記·中庸》

言忠信,行篤敬。〔中〕《論語·衛靈公篇》

聽言觀行,知人之良法。〔中〕薛瑄:《讀書錄》

奮於言者華,奮於行者代。〔中〕《孔子家語·三恕》

輕言輕動之人,不可以與深計。〔中〕薛瑄:《讀書錄》

聽其方,則侈大而可樂;責其效,則汗漫而無當。〔中〕蘇軾:《應製舉上兩製書》

大言不慚,則無必為之誌。〔中〕朱熹:《〈四書集注·論語·憲問〉注語》

臨行而思,臨言而擇。〔中〕王安石:《仁智》

言者誌之苗苗,行者義之根。〔中〕白居易:《讀張籍古樂府》

危言危行,獨立不問〔中〕蘇軾:《杭州召還充郡狀》

惠不在大,以赴人之急為至,言不在勝,以破時之惑為至。〔中〕黃晞:《聱隅子·文成篇》

載之空言,不如見諸行事。〔中〕顧炎武:《與人書三》

金人也曾二緘問,謹言方能到慎行。〔中〕馮玉祥:《參謀長會議》

言行相詭,不祥莫大焉。〔中〕《呂氏春秋·淫辭》

言有物,行有格。〔中〕《禮記·緇衣》

出於其日,成於其手。〔中〕蘇軾:《思治論》

書生之論,可言而不可用也。〔中〕蘇軾:《諸葛亮論》

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也。〔中〕《孟子·離婁下》

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中〕《論語·憲問》

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中〕《論語·憲問》

一篇美好的言辭並不能抹煞一件壞的行為,而一件好的行為也不能為誹謗所玷汙。〔古希臘〕德謨克利特:《古希臘羅馬哲學》

判斷一個人,與其根據他的言詞,不如根據他的行為。因為言詞漂亮但行為令人不敢恭維的人,到處可見。〔德〕克勞狄斯:《談良心》

人生來是為行動的,就像火光總向上騰,石頭總往下落。對人來說,一無行動,也就等於他並不存在。〔法〕伏爾泰:《哲學通信集》

在緊張的行動中間,言語不過是一口冷氣。〔英〕莎士比亞:《麥克白》

人前做得出的,方可說;人前說得出的,方可做。〔中〕史典:《願體集》

有兩類人將飲恨而死:一類是空有錢財而未受用,一類是空有知識而未實踐。〔波斯〕薩迪:《薔薇園》

青蛙也許會叫得比牛更響,但是它們不能在田裏拉犁,也不會在酒坊裏牽磨,它們的皮也做不出鞋來。〔黎〕紀伯倫:《沙與沫》

多鳴之貓,捕鼠必少。俄羅斯諺語

每個人都知道,把語言化為行動,比把行動化為語言困難得多。〔蘇〕高爾基:《論劇本》

空車子,響聲大。美國諺語

無論給它調上些什麼油醬,我都不願把我今天說過的話吃下去。〔美〕莎士比亞:《無事煩惱》

口頭的推測不過是一些懸空的希望,實際的行動才能夠產生決定的結果。〔英)莎士比亞:《麥克白》

行動

行動是生命的表征。〔印〕辨喜:《辨喜文集》

隻有行動才能判斷人們的願望。〔法〕薩特:《禁閉》

行動是成功的一半,〔科〕穆尼爾·納素夫:《願你一生更幸福》

隻要我們甘願去做,天下就沒有辦不成的事。〔美〕傑弗遜:《傑弗遜文集》

行動就好比是一個什麼鑰匙都可以開的匣子。〔法〕薩特:《肮髒的手》

行動!行動!——這就是我們的生存目的。〔德〕費希特:《論學者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