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婚之夜,新娘入了洞房,苟杳既然承諾了洞賓的要求,於天黑之前離開了洞房。不一時,洞賓走進洞房,於書桌旁秉燭夜讀,直至天曉離去。如此三夜期滿,第四日天還沒黑,苟杳急切切入得洞房,與新娘親熱非常。新娘甚感怪異,心想前三夜他呆若木雞,隻在燈下讀書,今夜如同變了一個人似的,很是不解,將苟杳推至一旁。苟杳疑惑不解地問新娘這是為什麼?新娘將前三夜之實情說了,苟杳這才明白洞賓兄的用心良苦,夫妻二人亦更加感激洞賓。苟杳也愈發用功讀書。不久,朝廷開科,苟杳考取進士,放任外地為官。洞賓送行之時,一再叮囑苟杳當官要為民辦事等。
不久,洞賓家遭橫禍,田產家財被大火焚燒,一貧如洗,生活極其艱難。洞賓妻對洞賓說,苟杳當年受咱家恩遇才娶了妻室,有了功名,現如今咱們處境困難,求苟杳幫幫也未嚐不可。洞賓聽了,認為言之有理,便一路南下到荊州尋苟杳去了。
苟杳在荊州做了知府,將荊州治理得清平盛世,受到百姓的稱頌。洞賓來到苟杳府衙,將家中不幸向苟杳說了一遍。苟杳聽後不說什麼,隻以好酒好飯款待洞賓,一連數日,並不提起借錢的事來。
洞賓心中惦記著家中的妻室兒女,萬般無奈之下,隻好向苟杳提出借錢的事,苟杳隻在嘴上說盡量想辦法,就是不拿出錢給呂洞賓。洞賓很惱怒,幾次要走,又都被苟杳熱情地挽留住了,並說他正在籌劃著銀兩。
半年過去了,洞賓實在住不下去了,堅決要走。這回苟杳也沒怎麼挽留,拿出一些散碎銀兩交給呂洞賓說,小弟無能,隻有這點銀兩,拿回家去胡亂花去吧。洞賓一看這少得可憐的銀兩,哪夠家用,本不想要,但路途上還要花銷,隻好拿起銀兩,憤憤地離了苟杳府上。
洞賓回到家後,眼前是一處深宅大院,感到很茫然。問鄉鄰此是誰家府第。鄉人說就是你家新宅,前些日子剛剛完工。洞賓聽後趕忙進得院來,見正廳裏設一處靈堂,妻子正在靈前燒紙焚香。洞賓近前問妻子是誰死了。妻子一見洞賓站在眼前,不知是人是鬼,被嚇得昏了過去。洞賓忙掐人中,妻子漸漸蘇醒了。洞賓又問時,妻子這才說:“你走後一月餘,來了一班人馬,押著這口棺材,說你到荊州第二日便暴病身亡了,他們是奉了苟知府之命護棺回家安厝的,並說等府第建造起來後再行安厝靈柩之儀,於是,他們日夜建造,才完工不久。現在你回來了,究竟是怎麼回事?”洞賓說:“我根本沒有害病,哪裏會死,苟杳這小子不借給我錢,還來這麼一套。”但他又想苟杳的葫蘆裏不知賣的什麼藥,走到棺材旁將棺蓋掀開,隻見棺材裏裝滿了金銀,上麵還放著一封信,洞賓拆開一看,上寫道:
“你叫我妻守空房,我叫你妻哭斷腸。”
洞賓頓時明白了苟杳的用心,覺得自己錯怪了苟杳。自此,便有了“苟杳呂洞賓,不識好人心”的歇後語,是說,苟杳和呂洞賓都是好心,可是在當時他們都沒有認識到。這句歇後語後來被人們訛傳成了“狗咬呂洞賓,不識好人心”。這是因苟杳與“狗咬”音近而訛傳的,殊不知,呂洞賓是神仙,狗怎麼敢咬他,又怎麼能咬得上他?
呂洞賓成仙以後,封建帝王封他為“純陽帝君”,民間百姓又奉他為“純陽祖師”。舊時的金銀業、墨業、理發業、醫藥業、教育業、雜技業、魔術業,甚至娼妓業等,都在本行神廟中供奉呂祖神像。
山西芮城的永樂宮原名“大純陽萬壽宮”,相傳,此宮原來是呂洞賓的故居,他就誕生在這裏。洞賓死後,鄉人將其故居改為“呂公祠”,後擴為道觀。元朝時期,全真教首領丘處機很受元帝的寵幸,那時期,純陽祖師也正走紅運,元朝朝廷便敕令此觀升為道宮,並開始擴建,前後營建長達一百一十年之久,幾乎與元朝政權相始終。
藍采和
藍采和的身世在八仙中是最模糊的一位,也不曾傳說他是由哪位高人點化的。他給人們留下的隻是破衣爛衫,沿途高歌的形象。
藍采和的仙績主要記載在南唐時期由沈汾所撰的《續仙傳》中和成書於宋朝初期的《太平廣記》中。《續仙傳》中說:藍采和,不知何許人,常常衣衫襤褸,係著一木製腰帶,闊三寸有餘,一腳著靴,一腳光足。他常是時空倒錯,夏天穿著棉祅,冬天則擁冰臥雪,還滿嘴冒著熱氣。他每天在市井上手拿三尺多長的大拍板,醉釅釅地邊走邊拍邊唱邊伸手要錢,街中男女老少都跟在他身邊看熱鬧。藍采和也很機捷諧謔,人們每問一問題時,他都應聲回答,回答得非常巧妙。人們也都笑他經常趴在地上。藍采和似狂非狂,嘴邊常唱一首“踏歌”曰:
踏哥藍采和,世界能幾何?紅顏一春樹,流年一擲梭。古人混混去不返,今人紛紛來更多。朝騎鸞鳳到碧落,暮見桑田生白波。長景明暉在空際,金銀宮闕在嵯峨。
這是一首對人生短促的惆悵和對神仙樂趣的讚詞。
藍采和是一位很有才氣的歌手,歌詞很多,而且大都為即興創作,並且帶有神仙意味。人們對他的底細是莫測其深的。有人給他錢,他就用一根大麻繩串起來在地上拖著走,即便是有錢散落下來,他也不回頭看看。當他見到貧困之人時,就把錢送給那個人,或者是來到酒肆狂飲。
藍采和周遊天下,有的人在孩童時見過他,後來鬢發斑白再見到藍采和時,他還是那個樣子,容顏絲毫未改。傳說藍采和後來在濠梁的酒樓上狂飲爛醉後,有天上仙鶴在陣陣仙樂的伴奏下,將藍采和接上雲端,而藍采和看來也好像是厭倦了那種“踏歌”的生涯,他將那幾件“寶貝”:靴衫、腰帶、拍板一齊擲了下來,冉冉而去了。
元代雜劇《鍾離權度脫藍采和》中說“藍采和”是藝名,真名叫許堅,他是勾欄裏唱雜劇的,在他做五十歲生日壽誕時,因失誤官身,被官府打了四十大棒。後被鍾離權度脫成仙。
藍采和因為他的名字聽起來有點像女人名字,被後人認做是一位女仙。清代更有人將他的名字寫成“藍彩荷”。《陔餘叢考》卷三,卷四《八仙》條中說:“世俗相傳有所謂八仙者,曰漢鍾離、張果老、韓湘子、鐵拐李、曹國舅、呂洞賓,又女仙二人,藍采和、何仙姑。”實屬錯誤。
韓湘子
韓湘子,本名叫韓湘,是“文起八代之衰”的唐代大文豪韓愈的侄孫。據《唐書·宰相進世表》所載:韓湘乃韓愈侄老成之子,為韓愈侄孫,唐長慶三年(823)進士,官大理丞。但史書上並無韓湘學仙成道的故事。而在道教徒的筆下,韓湘子則是一位不求功名,小技頗多,尤善養花,整天吹笛的仙人。元明以後,關於韓湘子的故事很多,因傳說他曾從師呂洞賓學道,所以被列入八位之列。
綜合《太平廣記》和《列仙全傳》等書,韓湘子的仙績大致是:
韓愈有一個侄孫名叫韓湘,字清夫。在他小的時候就落拓不羈,不讀詩書,隻喜歡飲酒。到了二十來歲時,到洛下去探親,因傾慕山川之樂趣而一去不歸。在二十多年中,音訊全無。到了唐元和年間忽然回到長安,衣衫破舊,行為怪異。韓愈因是久別重逢也就不計較這些了,過後又讓他在學院中與各位學員學習討論。可是韓湘肚裏沒貨,和廟裏的泥菩薩一樣,一言不發。隻是與下人賭博,或是喝醉酒後在馬廄裏一睡就是三五天,或者幹脆在街頭露宿。韓愈怕他長此以往,陷於泥濘,難以自拔,便向他忠告說:“市井中小販也各有所長,他們可以憑一技之長養家糊口,你如此胡鬧,不務正業,將來能做什麼?”韓湘說:“我也有一門技藝,隻是你不知道罷了。”韓愈問:“你能幹什麼?”韓湘說:“我能染花。紅的可以染成綠的,黃的可以變成藍的。”韓愈將信將疑,但還是想讓他試一下。於是,韓湘把庭前的牡丹用箔紙圍住不讓人看,隻在花的四周挖坑,直挖到花根那兒,然後把紫礦、輕粉、朱紅等放進坑裏,日夜護理著花根,到第七天時,把坑填滿了。當時正是初冬天氣,韓湘把箔紙拿掉一看,原來的紫色牡丹,現在變成了紅白相間的牡丹,而且每朵上有一首詩。一首“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的詩出現在韓愈眼前,韓愈大為驚異。韓湘向韓愈露了這一手後,又去江淮歸隱了。後來,韓愈因寫著名的《諫迎佛骨表》,反對皇上親迎佛骨,而被貶謫去了潮州。在前往潮州路過商山時,雪深泥滑,寸步難行,忽然發現韓湘站在馬前,向叔爺慰問,並對韓愈說:“還記得花上的詩句嗎?就是說今天的事啊!”韓愈問:“此地叫什麼名字?”韓湘說:“這就是‘藍關’。”韓愈嗟歎不已說:“我為你湊成一首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