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章 媒神月老(2)(2 / 3)

顧炎武在《日知錄》中對終葵信仰的來曆曾做過詳細的考證,他認為,中國古代在進行驅疫逐鬼的大儺儀式時要揮舞一種棒槌,稱之為“終葵”。久而久之,終葵便成了驅鬼的象征。從魏晉開始,有人將終葵稱為“鍾葵”。北魏的堯暄,本名鍾葵,字辟邪。是山西上黨長治人,孝文帝時,為南部尚書,多次出使巡察,官至太仆卿、大司農。因堯暄字“辟邪”,人們為了辟邪,就將本名叫做“鍾葵”的堯暄奉為辟邪之神,鍾葵一名也就產生了,與終葵一並流行開來。後來竟然有人將“葵”字寫做“馗”,鍾馗也就產生了,但這一時期的“鍾馗”還是一個虛構的名字,自唐明皇的故事出現以後,鍾馗才成為家喻戶曉的神名。鍾馗也被道教奉為“祛邪判官”,又說他與“八仙”之一的張果老同為混沌未開時黑白蝙蝠所化。

唐明皇的故事講了什麼?據《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三、《唐逸史》和宋代沈括的《補筆談》等書中所載,開元年間,唐明皇在驪山巡視校武,回宮之後有些悶悶不樂,便染上了瘧疾,躺下後,就昏沉沉睡了。唐明皇竟白日做起夢來,夢見一個小鬼一隻腳光著,一隻腳穿著鞋,腰間吊一隻鞋,別一把扇子,進來後,將楊貴妃的香袋和唐玄宗的玉笛偷走了,還在寢宮裏奔逐戲鬧。玄宗很是氣惱,大聲對小鬼斥罵。小鬼卻笑著說:“我叫虛耗,虛就是說,我在偷盜人家的財物時如同兒戲,耗就是能使人減喜添憂,把好事變成壞事。”玄宗怒不可遏,剛想招呼武士前來捉拿時,忽然看見一個巨頭鬼,頭戴一頂破帽,身穿藍色袍子,係著角帶,足登朝靴,不費吹灰之力就將小鬼捉住了,先將小鬼的雙目挖出,然後將其折為兩段,就把小鬼吃下肚裏了。玄宗大驚,問道:“你是何人?”那巨鬼啟奏說:“我是終南山進士鍾馗,因武德中參加殿試落第,無顏見父老鄉親,就撞死在殿前的石階上。高祖聞訊,賜予綠袍厚葬,臣銘恩在心,因此幫聖上除去虛耗妖孽。”說完後,玄宗醒了,瘧疾也不知不覺地好了。玄宗高興極了,就讓吳道子依其夢中鍾馗形象畫了一幅畫。吳道子也確實身手不凡,猶如親臨玄宗夢境一般,畫得一模一樣。玄宗看後連連讚歎,並傳旨曉諭天下曰:“鍾馗力大無比,能驅魔鬼,鎮妖氣,全國百姓務於除夕之夜張貼鍾馗畫像,以辟邪鎮妖。”自此,鍾馗驅鬼之說流傳開來。後來,又有清人的《鍾馗斬鬼傳》、《唐鍾馗平鬼傳》對鍾馗的故事大加誇張,使其影響越來越大,成為民俗信仰中不可或缺的一位神明。清初張大複所編的《天下樂傳奇》中收錄了有關鍾馗的全部故事,成為鍾馗全書。在民間最有影響的要數《鍾馗嫁妹》,人們將它搬上舞台,至今仍是久演不衰,成為鍾馗故事的保留劇目。

自唐代以後,鍾馗信仰得以流傳,而“終葵”或“鍾葵”則退出了曆史舞台,被人們逐漸遺忘。

鍾馗在民俗信仰中一般是用於驅鬼辟邪的。宋代已經有了歲暮掛鍾馗的習俗。金盈之在《醉翁談錄》卷四中雲:“今人家圖其(鍾馗)形,貼於門壁,亦有用綃為圖者……又或作鍾馗小妹之形。”吳自牧在《夢粱錄》卷五中雲:“十二月盡,俗雲月窮歲盡之日,謂之除夕。士庶家不論大小家,俱灑掃門閭,去塵穢,淨庭戶,換門神,掛鍾馗,釘桃符,貼春牌,祭祀祖宗。”

鍾馗驅鬼辟邪之功與門神同,可是,他沒有被普遍承認為門神,如《夢粱錄》中所說“換門神”、“掛鍾馗”,可知,門神與鍾馗不是一回事,但在春節習俗中是同樣重要的。但將鍾馗像放置於門前,也有與門神一樣的作用。《金陵歲時記》中雲:“金陵人家,大門之有門神者不多概見,惟後門貼鍾馗。”是將鍾馗作為門神的一個實例。

後世,人們在新年之際掛鍾馗像的習俗日漸消失,改為五月間掛鍾馗像。清人顧祿在《清嘉錄》卷五中雲:五月,“堂中掛鍾馗圖一月,以祛邪魅”。此俗之因大概是人們認為新年期間既然有了門神,就無需鍾馗在戶了。又因,五月為仲夏,會發生多種疾病,而且,毒蟲蛇類的活動也異常活躍,古人又將五月稱做“惡月”,也就是說,五月的邪魅惡厲很多,就需要鍾馗這樣的神明來驅邪魅,鎮惡厲。故而,五月掛鍾馗像的習俗也就產生了。

陝北民間的終葵信仰在春節期間依然存在,人們於除夕日,將擀麵杖、石炭、菜刀等放在門框處以辟邪。其中的擀麵杖就是終葵。因終葵就是“椎”的反切讀音。椎即“槌”,如木椎、鐵椎,槌又是架蠶箔的立柱,《齊民要術》中雲:“一槌得安十箔”,椎也是敲打的用具。古時候,人們在行儺驅鬼時揮舞著一種棒槌,稱為終葵。所以,擀麵杖這種椎也就是驅鬼棒槌終葵了。石炭是一種燃料,它何以能驅鬼?因為古時候的煤窯窯工將太上老君奉為“窯神”,祈求他保佑平安。窯工的產品就是炭,有炭放在門口,就算作是供起了窯神太上老君,鬼邪自是退避三舍,不敢近前半步。刀可以驅邪是源於關公刀斬鬼邪的傳說。人們還於大年三十夜裏將冰塊撒在院子裏,以祈求太上老君保佑消病祛災。因“消冰”與“消病”音近,有太上老君在門口把守(炭)?病邪是不敢入侵人家的,另則,冰塊也不會長久保留下去的,會很快消融,所以也叫做“消病(冰)”。也有人將冰塊稱做“元寶”,以寓意“元寶滿院”。

水井神

吃水是人們生活的首要問題,除了河水外,人們的飲用水主要靠水井來滿足。水井造福於人,人們自然要感謝它,井神產生了,祭祀井神的習俗也產生了。

遠古時期的“五祀”中就有“祀井”一項。

祭祀井神的習俗各地大都相同。一般是在農曆的除夕日封井。春節後,第一次從井中挑水時,必須要燒紙祭井。每遇節日時要在井邊供祭井神,祭品以蜜食為主,以祈井水清甜無毒,水源充足。有些地區在打新井時,還要豎一麵用紅白布條做成的旗幟,以祈求井成後井水充裕。凡娶妻生子,添人進口時也要到井台上去焚化冥楮(壽金紙),有些地方在生小孩的第三天,分送喜麵時,還要往井裏倒一碗。產婦第一次上井台挑水時,一定要敬拜井神。人們在祈雨時,要到古老的大井裏去挑水,挑回後插上柳枝,請求井神幫忙,助龍王降雨。

民間傳說,大年三十日,井神要去東海向龍王彙報一年的供水情況,初二回來以後要恭候玉皇大帝下界來視察,所以,人們在初一是不挑水的。初二一大早去井台挑水之俗叫做“搶財”。誰去得早,誰搶的財就多。

《白澤圖考》中雲:“井神名觀,狀如美女,喜歡吹簫。”《輯柳編》中言其為“吹簫女子”。

元人無名氏《湖海新聞夷堅續誌後集》卷二《井神現身》所雲:井神為一女子。說有一獨身男子叫吳湛,住在宜興荊溪邊上。住所旁邊有一泉,清澈甘美,人們都來此打水。吳湛編了個竹籬來遮護此泉,以免泉水被汙染。他的這一行為感動了泉神。有一天,吳湛在泉邊撿到一隻白螺,帶回家後放在甕中。自那以後,吳湛每次外出回來後,家中飯菜早已做好了,他感到很奇怪,也想探個究竟。

有一天,他外出後又偷偷趕回家中窺看。隻見一個女子從那隻螺殼中走出來,親自操刀切菜,生火做飯。吳湛突然闖入,女子大窘,吳湛不讓她回到螺殼,女子便以實相告說:“吾乃泉神,因您敬護泉源,且又是獨居,無人給您做飯,所以我特為您做飯。您吃了我的飯菜,當得道成仙。”說罷,倏然不見。這個故事在民間廣為流傳著。因井水有泉源,故而泉神也稱做井神。

明人朱國楨《幢小品》卷十九中雲:井神乃一人鬼。貴溪的仁福有一“聖井”。相傳,宋朝初年,有一姓郭的巫神在井上求雨時他所吹的白牛角忽然掉到井裏。郭巫神名叫郭歐,見牛角掉入井中後,便下井去取。下到井中後開始沒有感到有什麼異樣,繼而,見水中有樓台,一位老翁坐在當中,兩旁侍衛森列。郭歐的白牛角就放在窗間,郭歐進得門來,要老翁還他牛角。老翁說:“大旱乃天數,這方天旱,並不由我獨自做主。你們不修誠意來感動上天,卻在這裏吵個沒完,實是可厭,故將你的牛角奪了。”郭歐向老翁保證,以後再也不敢來井邊吵鬧了,老翁這才將牛角還與他。郭巫出井後竟連衣衫都未有濕處。後來又遇大旱,郭巫不顧自己對老翁所立保證,又在井台上吹起了白牛角求雨,白牛角又掉入井中,郭巫又下井去取,這次他卻沒有活著上來。五日以後,他的屍體在山前的潭水中漂了起來,僵坐不仆。有一漁人將他推入急流之中,想把他衝走。但是,第二天見他又在那裏,仍然是那個樣子。如此幾次都一樣,也不腐爛。一天晚上,郭巫托夢於鄉人雲:“我乃郭巫,前幾天再入井中取牛角時。龍王(井中老公翁)說我再入冥間,便不許我回陽世了,後又命我掌此井之祠。乃出屍以示靈異。我曾經為你們效勞過,今神有此任命,但你們不讓我如命,怎麼辦呢?”鄉人乃為他立祠,奉為井神。

吳越地所信仰的井神是“井泉童子”。

井神一般沒有自己的廟宇,塑像也不多。隻是在井旁造一神龕,用來供奉井神。有為井神塑像者,是兩尊石像,並肩而坐,一男一女,叫做“水井公”、“水井媽”,是一對井神夫婦,如同土地公公、土地奶奶、灶公灶婆一樣。

藥王

我國曆史上出現過許多名醫、神醫,他們被後人奉為醫王、藥王。最著名的藥王大概就是神農,他“嚐百草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之所避就,當此之時,一日而遇七十毒”。《淮南子·修務訓》和《史記·補三皇本紀》中都有關於“神農嚐百草,始有醫藥”的傳說記載。除了神農以外,還有伏羲、黃帝、扁鵲、華佗、孫思邈、邳彤、三韋氏、張仲景、保生大帝、眼光娘娘等,均被後人奉為醫王、藥王。

民俗中所指藥王實際是指神醫扁鵲和藥王孫思邈。

扁鵲是戰國時期渤海(今河北任丘)人,姓秦名越人。是我國古代最著名的神醫,中華醫學的始祖之一。

扁鵲年輕時是一家客店掌櫃。一個叫長桑君的客人住在他的店裏。扁鵲很有眼力,一眼就看出長桑君很不簡單,就熱情地招待他。長桑君也看出扁鵲不是一般之人,有十餘年的時間,他常來這家客店住宿。有一天,他把扁鵲叫到屋裏,悄悄對他說:“我有秘方,可是我老了,打算傳給你,你一定要保密,千萬不要泄露出去。”扁鵲說:“您放心吧!”長桑君把藥遞給扁鵲,並說:“吃藥時要用上池水送服,三十天以後可見奇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