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神祇(3)(2 / 3)

因為老子的尊號是“太清太上老君”,所以,主祀他的廟、殿,規格高的稱做“太清宮”、“太清殿”、“老君殿”,一般的則稱做“老君廟”、“老君堂”。最有名的太清宮是老子家鄉河南鹿邑縣的“太清宮”。

三清中的元始天尊和靈寶天尊在民間的影響不大,因為他們的來曆不明,又與民間也沒多少往來,所以民間不買他們的賬。唯有太上老君備受民間尊崇,一則因他是由“人”被推崇到“神”的,另則,人們也經常有求於他。比如,正月二十三這天,太上老君會騎著青牛來到人間散丹,為人們驅除瘟疫疾病。巫師在為人治病的時候都要用他的《洞神》真經來“召製鬼神”。人們常用符咒來驅鬼邪。所以人們敬奉他、尊崇他。陝北民間主祀他的廟宇也很多,除了佳縣白雲山,榆林青雲寺,延安清涼山這些大的道觀中有他的祀殿外,還有專門的祀廟,如子洲“老君殿”。

四禦

“禦”者,帝也。四禦,就是輔佐三清的四位天帝。他們的全稱是:昊天金闕至尊玉皇大帝、中天紫微北極太皇大帝、鉤陳上宮南極天皇大帝、承天效法後土皇地祇。

四禦中以玉皇大帝為首。這位玉皇大帝不是現在道觀中玉皇殿裏的玉皇大帝,但在唐代以後是由他升任而來的。關於這位玉皇大帝已在前麵述過,此處不作贅述。

北極大帝,是四禦中的第二禦。這一神名來源於古代星辰崇拜。北極是北極星的簡稱,北極星又叫“北辰”、“天樞”,《晉書·天文誌上》雲:“北極五星,鉤陳六星,皆在紫宮中。北極,北辰最尊者也;其係星天之樞也。”北極星就是現代天文學中小熊座的a星。

我國古人最初把星辰作為自然神來加以崇拜和祭祀。如《周禮·大宗伯》雲:“以實柴祀日、月、星辰。”《爾雅·釋天》雲:“祭星曰布。”星辰崇拜後來被統治階級所利用,把人類社會搬到天上,比如,有人將星座與人間帝王相配合,將天上恒星區劃分為三個區域,叫做“三垣”,即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認為北極星是帝王星,被稱做“紫微”。紫微又叫“紫垣”、“紫宮”。《後漢書》卷四十八雲:“天有紫微宮,是上帝之所居也。”所以,後人把紫微垣比喻作帝居,故而,稱禁中為“紫禁”,明清時期所建的北京皇宮被稱為“紫禁城”的來曆就是因此而得名。又把太微垣說成是宰相三公,把天帝垣(或雲二十八宿)對準地上九州,說成是地上州國的分野。唐初的孔穎達對此做了進一步的解釋:“北鬥環繞北極,猶卿上之周衛天子也。五星行於列宿,猶州牧之省察諸侯也。二十八宿布於四方,猶諸侯為天子守土也。天象皆為尊卑相正之法。”就這樣,把人間的統治機構、社會階層統統與天上對應起來,成為天地間的“星辰官職錄”。

道教把以上這些說法吸收後塑造出北極大帝這一神名,說他是協助玉皇大帝執掌天地經緯,日月星辰和四時氣候的大神。北極大帝信仰產生以後,受到曆代帝王的禮祀,常與玉皇大帝合祀,成為道教神係中的第一等神祇。明代宮廷內還敕建了紫微殿,“設象祭告”。

天皇大帝。天皇是四禦中的第三位天帝,即鉤陳大帝。它也是由星宿信仰演變而來的。“鉤陳”共有六顆星。《星經》中說:“鉤陳六星在五帝下,為後宮,大帝正妃。又主天子六軍將軍,又主三公。”所以,鉤陳也用來指後宮。《晉書·天文誌》稱:“鉤陳六星,皆在紫微宮中……鉤陳口中一星,曰天皇大帝,其神曰耀魄寶,主禦群靈,執萬神圖。”道教就是根據這些說法設立了鉤陳上宮南極天皇大帝的神名,被尊為四禦之一。但在道教信仰的發展中,天皇大帝的職權早已超出了最初的信仰範圍,說他是協助玉皇大帝執掌南北兩極和天地人三才,統禦眾星,並主持人間兵革之事的大神。所以,在祭告天地、祈禱降雨等呈文中與玉皇大帝、紫微同列榜首。

後土娘娘,全稱是“承天效法厚德廣大後土皇地祇”,是四禦中的第四位天帝。

我國古代對土地的崇拜要早於對天的崇拜,土地崇拜是古代原始宗教中的自然崇拜之一。所以,原始民族都是先親地而後尊天的。《禮記·郊特牲》中說:“地載萬物,天垂象,取材於地,取法於天,是以尊天而親地也。故教民美報焉。”

關於“後土”一名有多種說法,有說“後土”是人名的,有說是官名的,也有說是神名的。《國語·魯語》中說:“共工氏之伯九有也。其子曰後土,能平九土,故祀以社。”此說是指共工氏的兒子伯九有能平九州,所以被尊為地神。依鄭玄所注《禮祀·月令》說:“後土亦顓頊之子,曰犁兼為土官。”在《山海經·大荒北經》中將後土說成是追趕太陽的誇父的爺爺。但依以上這些說法,後土均為男性,並非“娘娘”。

後土由男性轉變為“娘娘”,是在中國陰陽信仰的基礎上產生的。因為古人認為天屬陽,地屬陰,土地就是“地”,它應當是“陰”。男屬陽,女屬陰,所以,土地神應當是女性。隋朝以後,土地神逐漸被衍化為女性,但仍以皇帝配享。因為後土神在此以後已經成為女性形象了,所以民間又將後土神俗稱為“後土娘娘”。“後”字的初義是指女性,在我國的甲骨文與金文中都將“後”字作為女人形象,有的還帶有明顯的雙乳。王國維先生說:“後字皆從女,或從母、從子。像產子之形。”因此,有人認為“後”字的初義就是全族之尊母。在母係社會中,生育了本族子孫的高母理所當然就是本族領袖,“而其名稱就是後”。“土”字在《釋名·譯天》中雲:“土,吐也,能吐生萬物也。”所以,生人者稱母,生萬物者可稱為“土”。依此而言,“後土”一詞從其本源來說,應指“大地母親之神”——地母。丁山在《中國古代宗教與神話考》中說:後土是自初民社會所祭的“地母”神衍化而來。

自秦漢以來,曆代帝王都祀後土。北宋政和六年(1116)九月朔,宋徽宗親臨玉清和陽宮,封後土為“承天效法厚德光大後土皇地祇”,並規定禮儀規格與玉帝一樣。這樣一來,道教把後土請來,列為四禦之一,稱她是掌管陰陽生育,萬物之美與大地山河之秀的女天帝。

後土除了與其他三禦合祀外,有些道觀有專門的後土殿,另有專祀後土的後土娘娘祠。

在封建時期,供祀後土多以皇後配祀。《文獻通》雲:“漢平帝時,祭北郊,以高後配祀。”《後漢書·世祖本紀》雲:光武中元元年,改薄太後為高皇後,配食地祇。《通典》雲:曹魏明帝景初元年,詔祀方丘所祭,曰皇皇後地,以舜妃伊氏配。北郊所祭。曰皇地之祀。以武宣後配。《晉書·禮誌》雲:東晉成帝鹹和八年,祀北郊,以宣穆張皇後配。《宋書·少帝紀》雲:宋武帝永初三年,郊北郊,以武敬皇後配。封建王朝的祭祀規製是,天祭於南郊,地祭於北郊。祭天於冬至日,祭地於夏至日。以皇後配祀是“地為陰”之故,但在隋朝以後,國家祭祀後土一般以皇帝配祀了。《隋書·禮儀誌》雲:“隋高祖文帝定祀典,祭皇地祇,以太祖配。”

地方亦有祀後土者。劉鼎卿在《隋唐嘉話》卷下中雲:“後土祠,隔河與梁山相望。舊立山神像以配,座如妃匹焉。至開元中年,始別建室而遷出之。或雲張燕公之為也。”這一所指,就是漢武帝元鼎四年初建於汾陽睢上的後土祀,在黃河之東,據說,這一後土祠很是靈驗,洪邁在其《夷堅支誌》甲卷就有描述,雲:“汾陽後土祠,在汾水之南四十裏,前臨汾河、連山為廟,蓋漢唐以來故址,宮闕壯麗。紹興間陷虜(金人)。女真統軍黑風大王者,領兵萬,將窺梁,益,館於祠下,腥羶汙穢,盈積如阜,不加掃除。一夕,乘醉欲入寢閣,觀後真容,且有褻瀆之意。左右因諫弗後,率四十餘奴仆經往。未及舉目,火先勃鬱,雜煙霧而興,冷氣襲人,立不能定。統軍懼,急趨出,殿門自閉。有數輩在後,足脛為關閂剪斷。統軍百拜禱謝,乞以翌日移屯。至期,天宇清廊,杲日正中,片雲忽從祠上起,震電注雨,頃刻水深數尺,向之糞汙,蕩滌無纖埃。統軍齋戒致祭,捐錢五萬緡以贖過,士卒死者十二三。”

因為後土神是一女人像,而且又是一大神,所以,也將後土稱做“後土夫人”。

我國漢民族自古以來就行土葬之俗。認為人死以後,埋入地下,就是投入到後土神的懷抱之中。在這一觀念下,民間又有了後土亦是幽冥世界主宰的說法。屈原在《楚辭·招魂》中雲:“君無下此幽都兮。”王逸注雲:“幽都,地下後土所治也。地下幽冥,故稱幽都。”所以,人們在墓祭時也要祭祀後土。這一習俗自上古到現在一直都有,從未間斷過。比如,在開挖墳塋前要先祭土,安葬後要“獻土”。

後土是土神,是大地之神,隻要有土地就有它,它是無處不在的。有人的地方,就有它,埋死人的地方也有它,死者的後代祭祀後土就是為了祈求後土保佑亡人早日轉世,保佑後人安寧吉祥。這樣,後土主幽之說也就產生了,流行開來了。並成為一種禮俗,在民間俗信中顯得更加重要和必要了。人們普遍認為,後土受了他們的禮敬和賄賂,就會善待他們的祖宗了。

真武大帝

真武大帝在原始宗教信仰中是星神,後來又將它改造為龜蛇的複合圖像,成為原始信仰圖騰。在漫長的宗教衍化過程中,人們又逐漸將這種原始圖騰人格化,最後上升為人化了的神,即真武大帝。

在民間傳說中,大海的西邊有一個淨樂國,國王很清廉,皇後勝善也很善良。淨樂國有這麼好的國王和皇後,所以天下太平,人民安樂,是一派祥和景象。有一天,勝善皇後正在禦花園裏觀景時,忽然天空裂開一道口子,有眾仙捧著紅日朝下一扔,一道金光飛到皇後麵前,變成一顆紅果子,鑽到皇後嘴裏,滑落到肚中了。勝善皇後也因此而懷孕,十四個月後三月初三日正午時分,皇後忽然感到肚子疼了起來,與此同時,天地也猛地一亮,皇後的左肋上裂開了一個大口子,從裏麵跳出一個又白又胖的小子,這就是真武大帝,他降生了。太子從小就很聰明,又讀了不少書,還學得一身好武藝。他長得很魁偉,也很漂亮,人們都稱讚他、敬仰他。可是,他怎麼也不肯繼承王位,而是到處拜師學道,一心想成為神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