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七齋”的喪俗之全部過程稱做“七七百日”,又稱做“十王齋”或“十齋”。據《佛說閻羅王受記勸修生七齋功德經》中說:“若是新死,依從一七計,乃至七七,百日,一年,三年,並須請此十王名字,每七有一王下檢察,必須作齋。”《閻羅王令四眾預修生七齋功德往生淨土經》中也說:“修此十王齋俱足,免十惡五逆之罪,並得天王當令四大野(夜)叉王守護此經,不令陷沒。”此經強調了修七七齋可“往生淨土”,如果修不滿十齋,則不得往生淨土,“若缺一齋,乘在一王,並新死亡人流連受苦,不得出生,遲滯一劫,是故勸汝作此齋事”。《閻羅王經》所雲,七七齋是喪俗中很被看重的禮俗。
在“七七齋”中還有“生七齋”和“亡七齋”之分。“生七齋”是活著的人給自己修七七齋,據說,活人給自己修了七七齋,在其死後就不會下地獄,而直接升往極樂世界去。“亡七齋”是活著的人給死去的人修七七齋。敦煌本的《閻羅王經》中說:
若善男子善女人能修此十王(齋),逆修生七及亡人齋,得善神下來敬禮凡夫。凡夫雲:“保得賢聖善神,禮我凡夫。”一切善神並閻羅天子及諸菩薩欽敬,皆生歡喜。
佛教鼓勵人們修“生七齋”,認為修“生七齋”比修“亡人齋”好。預修“生七齋”,“七分功德盡皆得之”,而修“亡人齋”,“七分功德亡人唯獲一分”。(敦煌本《閻羅王經》)
“七七齋”、“百日齋”、“周年齋”、“三周年齋”、“燒紙錢”、“擺食盤”等喪葬習俗在民間流行很廣,影響也很大。它是我國傳統觀念中“孝”的延續。在我國江南民間至今仍流行著一種說唱形式叫做“說因果”。“說因果”這一說唱形式已有四百多年的曆史了,產生於明代中期,是一門坐唱藝術,內容帶有濃厚的因果報應迷信色彩,以勸人為善,勸子為孝為宗旨來教化世人。說因果中起源最早影響最大、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念十王”,它的主要內容是《十王卷》,就是十殿閻王寶卷。《十王卷》受《因果經》的影響,但它更具體,更有想象,因此也更能吸引人。“念十王”又叫“露天宣卷”,和念佛的宣卷意思是一樣的,但形式、方法、人數不同。念佛宣卷多在室內,人數較多,佛堂較固定,而“念十王”是在室外,隻需一人,內容集中。所謂“宣卷”在我國北方多稱“念卷”,是一種集信仰、教化和娛樂為一體的民間講唱文藝形式。其演唱底本稱做“寶卷”。宣卷在元代就已經形成。
“念十王”必須準備一幅三尺左右的立幅畫,畫的上端繪有十座閻王殿,每座殿內端坐一位閻王,共十殿閻羅。立軸的下端畫有恐怖的摘舌、掏心、挖眼、砍手、斷頭、破肚、磨盤、鋸解等十座地獄。立軸的中間部分則畫著眾多鬼卒,牛頭、馬麵,狗頭豬臉,黑白無常等正在處罰著各種惡鬼,有的被拋入油鍋,有的被丟入火海,有的被趕上刀山,有的被推進惡狗村、毒蛇窩等。
準備“念十王”前,先要將《十王圖》掛於門上或壁上,再敲木魚吸引觀眾,接著開始宣《十王卷》。開宣時,手執一根小竹竿,指著圖上的十殿閻王,一個一個地說唱,唱十個閻王的職權,唱所有鬼吏的職責,唱什麼罪應當受什麼刑罰,以及應進入哪座地獄。
“念十王”與社會現實結合得很緊密。主要揭露民間所說的“十惡不赦”之人。這十種惡人是:說謊媒人,惡訟師,拍馬精,刁小姑,凶阿婆,臭後娘,謀殺親夫的奸婦,圖財害命者,不孝逆子,貪官汙吏。念十王的唱詞也通俗易懂,生動形象,容易被群眾接受。比如“說謊媒人”的唱詞是:
說謊媒,黑良心,
謊話連天蛆口噴。
搖籃裏小倌說十八,
十七歲姑娘嫁小人。
害得二門家不和。
害得姑娘號啕痛哭跳深井。
說謊媒,罪勿輕,
打進磨盤地獄磨成粉。
……
唱念“貪官汙吏”的唱詞是:
貪官貪,見縫鑽,
勿管黑和白。
勿管長和短。
隻要有金錢。
要哪亨(怎樣)斷就哪亨斷。
害仔百姓日勿寧勒夜勿安。
貪官貪,惡滿貫。
打進鋸解地獄鋸成寸寸斷。
……
路引
所謂“路引”就是人死成鬼以後到鬼國報到的依據。它是一幅長三尺,寬二尺的黃絹,後來改用黃紙。上麵印有“為酆都天子閻羅大帝發給路引”和“普天下人,必備此引,方能到達酆都地府轉世升天”等文字。除此之外,還蓋有“陰司”、“城隍”、“酆都縣衙”三顆方形大印。路引的頂端是陰間天子(閻羅王),他正襟危坐,目光炯炯,盯視著前方,為剛剛進入陰間的新鬼指引去往“鬼國”的道路。作為通向鬼國的“護照”——“路引”這一名稱就是由此而來的。
“路引”起源於唐太宗貞觀年間,丞相魏徵夢斬涇河老龍後,唐太宗李世民因此受到牽連,被閻羅王傳訊到陰間三曹對案。李世民為陽間之王,具有雄才大略,而且文武兼備,到了陰間後,其詞其辯使閻羅折服,舉止行為令地府驚歎,閻羅決定放李世民返回陽世。臨行前,閻王委托李世民把鬼國護照“路引”帶回陽間,發給那些善民善臣,讓他們在死後憑此“路引”進入鬼國首都——酆都,可以免受眾鬼的欺淩,還可憑此路引在閻王麵前求得一官半職,享受榮華富貴,成為陰間的鬼上鬼,或是可憑此路引以求早日轉世到好地方、好人家。李世民應允,並將路引帶來陽世,在民間流行開來。此俗自唐時興起,曆經宋、元、明、清,直至民國初年都是興盛不衰,雖改朝換代,王侯更迭,滄桑變遷,人世沉浮,但“路引”卻始終沒有變化,堪稱“千年一貫製”。在“路引”盛行時期,人們為了得到它常常是“煞費苦心,傾囊購買,有的甚至是傾家蕩產”。
“路引”是在人將要死去,或是死後入殮,或是入葬時將其燒掉。燒掉後的路引就被鬼帶走了,用於到了陰間的邊卡——鬼門關的通行證。經鬼吏查驗無訛後,鬼就不受任何阻隔和刁難通過關卡,進入到閻羅殿。民間傳說,來自四川酆都的路引最好,其他地方的路引被認做是假的,到了鬼門關前就不靈驗了。
四川有一座山,名叫“名山”,也叫“平都山”,東西有青牛,雙桂二山遙相對峙,北接蜿蜒的五魚山群,恰似蛟龍奔突朝聖之狀,滔滔長江擦山而過,氣勢磅礴,十分壯觀,《山海經》中稱“宇內洞天福地四十有二,酆之平都居其一焉”。這就是被稱之為鬼城的酆都所在地(今屬重慶市轄區)。它是如何被奉為“鬼城”的?據東漢人所著之《列仙傳》和晉代葛洪所著的《神仙傳》裏的記載:在這個“福地”有兩個人成仙飛升而去,使這裏的名聲大振,被廣為廣播。這兩人中,一個是東漢的王遠,字方平,東海人,中散大夫。後來棄官隱居於平都山,魏時的青龍初年,王方平蒸黃土數十瓶,以丹藥灑之,變成黃金。此時,地麵突然裂開,飛出五色彩雲,王方平亦瞬間成仙,隨著五色彩雲飛升上天去了。另一個叫陰長生,河南新野人,是東漢和帝肇妃的曾叔祖父,他自幼不求仕進,專修道術。後來隨馬明生學道,得到了仙術。他常與妻子同行天下,一門皆長生不老,到了東漢延光四年,在平都山白日成仙而去。到了梁代,陶弘景又在《真誥》中記述說:“平都山在北方癸地,山上有六宮,洞中有六天,鬼神之宮之……此北豐,鬼王決斷罪人處,其神即應是呼為閻羅王也。”隋末唐初時期,根據王方平、陰長生在平都山修行成仙的傳說,人們在“名山”絕頂處建起了第一座寺觀——仙都觀。隨著佛教的興盛,王、陰二人在平都山修煉成仙的道家神話的傳說,將其逐漸演變成了佛家傳說,王、陰二人被合而為一,並將王、陰先後成仙的次序顛倒為陰、王,附會給陰曹地府的最高統治者——“陰王”,即“陰間天子”或曰“閻羅王”。平都山也就成了陰王冥間政府的所在地,即鬼國的首都。
人們為什麼要信仰“路引”呢?這又與民間傳說有關。相傳,古時候有一個惡霸,平日裏欺男霸女,草菅人命,無惡不作,罪惡累累,人們痛恨地罵他是“不得好死”、“半路死”,也就是說,咒他在拿到路引之前就死去,隻有這樣,這個惡霸到了陰間以後才會得到惡報。但這一惡霸在他臨死前卻買到了路引,就在他老年得病臥床不起,身體已經冰冷僵硬的時候,還在民間騙來一個貧家女子當妾,貧女之父前來交涉其納妾之事時,又被他的一群爪牙活活打死。貧女悲痛之極,日夜哭泣,思量著如何報仇雪恨。惡霸這時毫不知情,還沾沾自喜地不時拿出路引來看看,思量著他後世的寄托。貧女也知其是寶,就在惡霸入睡以後,將路引偷出燒了。惡霸發覺後大為惱怒,將貧女打死了。他自己也因此失去了路引,所以,經常能聽到鬼叫聲,並在夢裏與鬼打架。他終於支撐不下去了,在他還沒有買到新的路引之前,在鬼的恐嚇中驚怕而死。死後,在去往閻羅殿的途中,處處受到刁難毒打,因沒有路引又被打入十八層地獄,受盡百般折磨,把他放入磨中推,用鋸解,抱火柱,下油鍋,最後,又被送回陽間變成了看家狗,閻羅王下令,使他永為狗種,不得轉生他物。在這一傳說下,信仰靈魂不死,人可轉世的民俗信仰裏,人們便對路引產生了無限的向往之情,路引也就成為人們日夜祈盼,很想得到的轉世憑證。
另有說法認為,鬼魂去陰間報到,路途很是遙遠,每七天要過一個關口。這樣遠的路程需要相當的費用供鬼魂在路上開銷,其中有用於行賄給各關卡鬼差的,以打通關節順利通過。也有自己在路上食用的川資。所以,從喪生之日起,陽世的親人們每七天都要給死者燒一次紙,擺一次錢宴,以供給亡親在途中的資費。據說,亡人最難熬的日子是“五七”,即亡去三十五日這天,鬼卒們對他的毒打很是殘暴,甚至被毒打致死,永遠死去,永無輪回轉生的機會而被投入到“枉死城”中。因此“五七”之日,是萬萬馬虎不得的,陽世的親人們都要到墳上去大量燒紙來賄賂鬼卒,並沉痛哀求鬼卒們格外開恩,不要施以暴刑。“五七”一過,亡人的魂魄就走完了去往鬼都的全部路程,來到閻王殿裏報到,閻羅王會準予入境,並為其做入籍入戶的公文處理,安頓居所,鬼魂就成為陰間的自由居民了,以等待日後的輪回轉生。如果鬼魂進不了閻王殿,成為孤魂野鬼,是永遠不能轉世的。就是在這些鬼魂轉世理念下,人們總企盼著親人的魂靈早日進入閻王殿,早日轉世,免受苦難,路引以及其他民俗禮儀在喪葬禮俗中經久不衰,就是這些信仰在人們觀念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