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章 合葬(4)(1 / 3)

挽聯曆史悠久,以時代劃分可分為傳統挽聯和現代挽聯兩種。傳統挽聯中又分為喪家自挽聯和他人的哀挽聯兩大類。自挽聯是喪家在辦理自家親人喪事時使用,包括門聯和靈前聯,一般貼於大門兩側和門楣以及靈堂之內,用白紙黑字或藍紙白字書寫而成。不寫頭銜,不署名。哀挽聯是除了自家親人以外的一切人哀挽死者的挽聯。傳統挽聯格外講究聯上用語,一般用文言詞語,重辭藻,多典故,這是傳統挽聯的顯著特點。而現代挽聯在用語方麵則是通俗易懂,口語化是其顯著特點。現代挽聯是現代人在現代語言的基礎上結合傳統挽聯的屬性發展起來的楹聯文化,一般便於人們理解和使用。現今哀挽的特點是,傳統與現代並用,所以,錄幾幅傳統哀挽聯供參考。

喪家自用挽聯

手澤歎空存枕塊孤兒悲失祜 上聯

萊衣難再著依門王母望難歸 下聯

橫批:無父何祜

傳統挽聯講究不能一行書盡,所以用兩行而成一副之內容。

挽嶽父聯

大德望×公××老大人千古

獲選昔乘龍猶憶東床漸坦腹(上聯)

遊仙今駕鶴那堪北堂仰遺容

承命下愚婿×××哀挽(下聯)

挽親家之父聯

××府××姻翁老大人千古

親聯姻眷聲氣相投誼重情深難盡述(上聯)

病入膏肓幽冥永隔生離死別不勝悲(下聯)

挽長者

音容宛在 流芳千古

浩氣長存 光啟後人

壽高德望 壽終德望在

子孝孫賢 身去音容存

高風傳鄉裏

亮節昭後人

三更月冷鵑猶泣

萬裏雲空鶴自來

美德常與天地在

英靈永垂人世間

天高地厚思何盡

目慘心傷淚難收

容杳音沉身歸靜府應無憾

男悲女痛淚灑冰天哀有餘

寒風蕭蕭淚灑千行靈堂濕

落日曛曛哭聲一片暮雲沉

白鶴失聲一片赤心凝鐵石

寒鬆有節千秋碧色凜冰霜

挽父母

難言寸草心

報恩三春暉

美德好稱典範

遺訓遵昭子孫

傷心怕讀陳情表 群山披素玉梅含孝意

念父難聞蓼莪詩 諸水悲鳴楊柳動傷情

親顏杳矣不知魂魄歸何處

子心哀哉宛若音容在眼前

挽祖父母外祖父母

室中遺杖徒相憶

堂上餘年競壽終

祖慈遽爾辭塵去

兒孫空懷反哺情

一夜秋風狂摧祖竹

三更寒露淚灑蓀蘭

視外孫如孫慈恩未報

隨老母哭母悲淚難幹

慈竹風摧鶴淚一時悲屬纊

西山日落鳩杖隻影恨含飴

挽配偶

戶聽淒風冷

樓空苦兩寒

祇合暗自彈淚

愈教終古傷心

念此生何以酬君

論全福當應共苦

炊白夢成空悼歎

斷弦情切自悲傷

人去幃空難見影

琴失弦斷不知音

稚子淒涼悲切切

拙夫寂寞痛哀哀

碧水青山誰做主

落花啼鳥總傷情

煙徑雲迷風淒翠竹

石壇露寒雨泣黃花

哭望天涯鯤鵬音斷雲千裏

恨如春水誄詞悲作未亡人

跟我半生,可憐薄命糟糠竟歸天上

囑卿來世,不是齊眉夫妻莫到人間

最憐兒女無知猶自枕畔嬌啼問阿母重歸何日

但願蒼穹有眼補此人間缺憾許良緣再結來生

挽聯橫批

德及梓裏 鶴歸華表 母儀千古 淑德可見 駕返瑤池 長歌當哭

神赴香山 南極光沉 攜杖雲遊 悲作古人 典範尚在 雲暗喬鬆

東嶽雲封 淚灑冰天 南極光沉 香山社冷 壽老歸真 古道照人

家訓如聞 竹林忽寂 悲同雁折 早赴玉樓 隕星輝去 仙笛接引

風啼雨泣 音容宛在 清白悠傳 名留後世 教子有方 音容若昔

蓼莪抱痛 風落長空

祭幛

祭幛亦稱“挽幛”、“禮幛”。祭幛通常是用整幅綢布做成,亦有用素色布料的,是長方形的,一般長四尺,寬三尺。還有用紙立軸的,被稱做“禮軸”。因為祭幛是豎幅的,所以,上麵的字也應是直寫,但也有橫寫的。豎幅是為了便於懸掛。

祭幛的題詞不拘形式,字數亦不限。有的隻寫一個“奠”字,但通常以四字具多。祭幛用語可用古今已經形成的固定詞語,也可自撰合適的詞句,但要注意“祭幛”的特殊用意,它是為哀悼死者所送的禮品,因此在用詞方麵一定要具有褒揚吊唁的主題。

祭幛如果采用豎寫的方式,必須從右向左書寫,如果采用橫寫的方式,則應從上往下寫,無論采用哪種方式,都應安排出三部分來。

以豎寫為例:

第一部分,在幛子右邊頂頭往下寫,主要寫死者姓名加頌詞稱號。

第二部分,在正中寫祭幛語。

第三部分,在幛子頂尾寫送幛人姓名,加身份稱呼和悼詞。如送幛人與死者係親屬同姓,可隻署名,不寫姓。

祭幛通常是在出殯的前一日裏張掛在靈堂中或靈堂兩側,於出殯前收藏。

如挽男女前輩 挽平輩男女

大德望王公先哲大人

淑德林母秀娥孺人

泰山期頹

愚婿常安夫婦敬挽

沉痛哀悼根芳大人(先生)

秀英孺人(女士)

鞠躬盡瘁

延安世榮哀

挽良師 挽男女晚輩

×××恩師千古

失我良師

學生×××敬

亡侄忠義

音容宛在

叔敬德哀挽

挽嶽母 挽友人

大懿德尊嶽母×門×氏老安人千古

坤儀宛在

愚婿×××泣血拜奠

大碩德故仁兄×公諱×先生辭塵

安得鍾期

愚摯友×××泣挽

通用祭幛用語

競作古人 急奔南海 澤被後世 悲淚如泉 悲失喬鬆 春風化雨

失我宗師 光明磊落 恩重如山 頓赴仙域 月冷空床 教誨難忘

先憂後樂 肝膽欲裂 含笑九泉 德範常在 至德流徽 德儀永昭

唁帖

唁帖是向喪家發送的簡單柬帖,用於對死者表示哀悼和對死者親屬的慰問。

吊喪帖 慰問帖

恭吊

××之靈

×××鞠躬

恭慰

哀思

×××鞠躬

報喪條

報喪條是喪家於死者去世的當日向親友報喪之牒。我國舊的禮製是先行報喪而後發出訃告。

報喪條平書:

哀啟帖

家嚴×××不幸於×月×日×時壽終,茲擇×月×日×時大殮,特此奉聞

棘人×××泣血稽首

×月×日

報喪

先父×××於××年×月×日×時因患×病逝於宅中,擇×月×日×時大殮,特此報聞。

××子哀報

××年×月×日

請帖

喪葬禮俗中發請帖相邀者是主要親戚和摯友。請帖均用白色單帖,帖子中間的“光臨”、“鴻題”、“襄題”兩字用紅色。

請帖亦有豎寫的,亦有平寫的,現舉平寫格式如下:

一般請帖

謹於×月×日聊具齋筵恭請

光臨

棘人×××泣血稽顙

×堂×公老大人辭堂謹諏

×月×日×時××哀酌

恭候

大駕

護喪堂×××拭淚代告

請題主帖 請襄題帖

謹詹×月×日為先嚴

成主

恭請

鴻題

棘人×××泣血稽顙

謹詹×月×日為家嚴

成主

恭請

襄題

棘人×××泣血稽顙

葬山請客帖

×月×日×時安葬先嚴

治齋

候駕

棘人×××泣血稽顙

謹詹×月×日×時安葬

先考恭迓

台駕抵山

增光泉壤

台喪人×××泣血稽顙

禮金封包

舊時,在喪葬禮儀中贈送禮金時都要有封包包裹,一般不直接將禮金贈與。禮金封包一般用素色紙或白色紙封套包好,封包皮上寫“奠儀”、“燭金”、“帛金”或“代香燭”之類的語詞,此語詞以黑字署名。

×××鞠躬奠儀代香燭

×××鞠躬

傳統的喪葬祭奠中,封包用詞因各儀的不同,其用詞也有所區別:

一、用詞

祭奠吊喪通用:奠儀、香儀、賻儀、幽儀、吊儀、燭儀、奠敬、哀敬、楮敬、賻敬

入殮用:祝儀

出殯用:紼敬

代替筵席用:代筵

代替挽幛用:代幛

葬山用:牛眠之敬 葬吉之敬 百福駢臻

奉神入祀用:祔儀

除服用:吉分

二、帖式

祭奠禮品及帖式

在喪葬禮儀中,香燭紙錢、鞭炮、“三牲”、果品之類的祭祀用品是必不可少的贈品,在送這些贈品的同時還要附上送禮單帖。長輩之喪用白紙做禮單帖,幼輩之喪用青色紙。

禮單上物品的名稱不用一般的俗名,而用雅稱。據《禮記·曲禮下》中所雲:祭而用雅稱。祭祀宗廟的禮品都有特定稱號,其中規定,牛被稱做“一元大武”;豖(豬)稱“剛鬣”。鬣本指馬、獅等項上的長毛,在祭祀禮儀中是指豬項上的長毛,因其堅硬如“剛鬣”,故稱;羊被稱做“柔毛”,因其毛柔軟而名之;雞稱“翰音”,翰在古代指的是野雞,也叫錦雞,在《爾雅·釋鳥》中也指長而硬的羽毛,音是以鳴,故名翰音;犬(狗)稱“羹獻”,羹在古代指的是用肉調和五味做的濃汁的食物,由此可以看出,狗肉在古代是調和五味的食品;雉被稱做“疏趾”,疏即分開,趾是腳趾,雉是野雞,野雞的腳趾是分開的,故名;兔被稱為“明視”;豚稱“腵肥”,豚是小豬,也泛指豬,這裏豚指的就是小豬,因豬小而肥壯,又沒有剛鬣之毛,所以稱做“肥”,是區別與豬的稱謂;脯(幹肉)稱做“尹祭”,尹是指治理,《左傳·定公四年》中雲:“故周公相王室以尹天下。”幹肉是經過治理的,所以名“尹祭”,槁魚(幹魚)稱做“商祭”;鮮魚稱“祭”;水稱“清滌”;酒稱“清酌”;黍稱“薌合”(香合);粱稱“薌萁”(香萁);稷稱“粢”(明);稻稱“嘉蔬”;韮稱“豐本”;鹽稱“鹹鹺”;玉稱“嘉玉”;幣稱“量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