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周儀俗的程序是:首先要燒香秉燭,以示鄭重,還要有對父祖的誥敕,然後擺列上物品。其中除了糖果飲食物品外,還有金銀七寶玩具,文房四寶和書籍,道釋經卷,秤尺刀剪,升鬥戥子,彩緞花朵,錢兩元寶,女工針線,以及玩具等。在《中華全國風俗誌》裏對北京的抓周作了這樣的記述:“至周歲小兒生日,將士農工商所用之器具置於桌上。小兒梳洗畢,穿新衣,抱至桌前,任其隨意抓取。若所取者為筆,將來必為文人;若所取者為算盤,必為商人。諸如此類,名曰抓周。”
抓周禮俗至今仍有,究其原因,抓周不僅是孩子周歲生日的重要民俗禮儀活動內容,同時也寄托著父母對孩子的殷切希望。人們總希望孩子將來有出息,成為有用的人。要有出息,就必須讀書。自古就有一種說法叫“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也隻有讀書識文才會有美好的前程。民間和一些古戲文中常有“人人都說讀書好,不知書內有黃金。若知書內有黃金,何不當初下苦功”的俗語,在教誨著世人。這樣的俗語,正是這種思想觀念的反映,在這種觀念的驅動下,抓周儀俗不僅不會消失,而且還在不斷地改進和發展著。如近世以來有些人在抓周之前,孩子的父母就在孩子的枕頭下放一些書籍,這樣做的目的,就是讓孩子無論幹什麼,都要先讀書,一切都要從讀書開始。
周歲禮儀舉行完後,主人要設宴招待客人,以感謝他們對孩子的關愛和祝賀。
陝北抓周一般在家庭舉行,參加人員除外祖父母外,一般不邀請客人。抓周所用物品,大都是士農工商之物,即鐮刀、尺子、戥子和紙墨筆硯。用鐮者,一則表示將來可能以務農為業,成為以糧為主的富裕人家,另則以其寓廉,即便為官也不貪;尺子,則為藝人,即縫紉匠一類的才藝人;戥子則預示商人;紙墨筆硯則示以為文化之人。有文化修養高者,亦如國人之俗,陳列物品也很多。
周歲禮俗中的宴席在陝北民間是很豐盛的,僅是人員少一些而已。
陝北民間在周歲禮中還有一個特別的儀式。嬰兒若是頭胎,所以受到家人的重視,特別是生了小子,更受到外家的關注,被視為“貴氣氣娃娃”。貴氣就顯得金貴,外家為了保證嬰兒能夠健康成長,就為外孫製作一個耳墜,用黃米粒在嬰兒的右耳上捏出一小孔,將耳墜掛於其上。這一習俗的由來是我國男尊女卑思想的反映,如果小孩戴上耳墜,鬼怪就會將其視為女孩,不加侵擾,這樣就會保證小兒的健康成長,這一小孩子也被稱做“貴氣氣”。
認幹親禮俗
所謂“認幹親”就是“拜認幹爹幹娘”,陝北民間叫做“認幹大幹媽”。認幹親是一種神靈觀念在民俗中的反映。因為舊時,民間缺醫少藥,營養狀況不佳,孩子在產下以後夭折的很多,人們因為孩子的存活問題傷透了腦筋,不去思考,也沒有條件去思考醫藥衛生以及營養等方麵的諸多問題,一旦孩子有了病,不是認為孩子的命不好,就是認為孩子的八字太硬。為了給孩子消災滅難,達到健康成長的目的,就去拜人,拜物,拜神求仙,以祈求孩子能平安無事,健康長壽。認幹親就是這些拜認中的一種,是為了祈禱平安吉祥的習俗。
認幹親就是拜認那些與自己家世毫無關係的人,小兒將這些人稱做幹大幹媽,將他們視做如同父母一樣的家人,以此來“哄騙”神靈,這不是自己的親骨肉,而是別人的兒女。這種習俗,不僅要將自己的子女改姓為寄拜人的姓,還要改變原有的親屬稱謂,將父親稱做“舅舅”或“叔叔”,將母親稱做“妗子”或“姨姨”。這種叫法在陝北民間稱做“挒叫”,就是擰著叫,不是正常的叫法。
舊時寄拜幹大幹媽的形式很多。有上門拜認幹大幹媽的。有拜寄過路人為幹大幹媽的;有認乞婦為幹媽的;有拜樹為幹媽的;還有拜馬為幹媽的。拜馬為幹媽的俗信認為,馬在牲畜中是最有靈性的,民間有將馬稱做“牲靈”者,與其他牲畜、牲口相區分,另則,馬的美稱很多,如古時將馬稱做“寶駒”,又有“龍馬”之稱,將馬與龍相提並論,還有“老馬識途”等的讚語。但在諸多的拜認方式中,還是以拜人為幹大幹媽者最多。拜人為幹大幹媽者又以近鄰或熟人者居多,因為認幹大幹媽的同時還有一個“保鎖”的儀俗,既然保鎖了小兒,到了十二歲魂全的年齡還有一個“開鎖”的儀式,拜認這樣的人就是為了開鎖的便利。